书城医学六脉玄机
20723000000010

第10章 脉学基础

第三章 脉学基础

第一节 经脉与脉气 (1)

一、经脉

(诗曰)脉为血脉气血先,血之隧道息应焉;象法天地血之府,心合皮部第一篇。

(释义)脉者,脉络也,宇宙天地皆有脉络,在天为北斗南极,七曜九星;在地为山脉地理,阴阳风水;在人一则为人际关系,二则为经脉血管。本书主要讨论的是关于人体的脉。《灵枢决气》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这句话把我们引入了思考的胜地。这里我们首先要讨论什么是脉?脉是什么?脉的含义广泛。有人认为脉即是血管,是气与血的通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也有人认为脉为气、血、精、神的宿舍,它具有主宰气血、保合太和、流行三焦、灌溉百骸的作用;还有人认为,脉是天气、地气之精华所集聚的地方。而本章所说的脉是经脉,又叫血脉,是人体内运载血液环流自成系统的器官。血由心脏泵出,在气的推动作用下运行于全身,在这种运行的过程中常常要通过经脉的先导作用才能完成,也难怪华佗有“脉者,气血之先也”的独到见解。

凡经脉所在的地方,就是气血所到的地方,它不仅仅是气血畅通的管道,更重要的是它与人体呼吸出入的气息是息息相通的。所以李时珍把它形象地进行了概括:“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经脉在人体内合理的分布着,与天上存在的日月星辰和地面存在的大小河流很相似,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正常的工作,这一比类取象,充分反映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血脉内面直接与心脏相连,外面遍布了皮肤、肌肉之间,使全身气血都得到容纳,从而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一个完整的血液循环系统。所以说:“脉者,血之府也”。

经脉虽然与心脏直接相连,但它却反映了整个人体的基本信息,而这个“经脉”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通过对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诊断,可以得知人体内的一切信息,也就是说人体内部的一切信息可以通过脉象反映出来。

经脉搏动,乃成形象,谓之脉象。脉象与心脏的搏动关系尤为密切,可以说是一脉相承。而有人会问:“脉象与心脏相承,又岂能测知整个人体的基本信息”。笔者通过师传、祖传和学习心得,得出一个结论:“世间万事万物,无不从心动”。心脏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十二经之首,它主宰着人体的生命活动,所以才能三指尽洞察其间奥旨,一切信息了然于胸。换句话说,心脏好比一个国家的君主,其他脏腑经脉好像万千子民,而脉象是一种现象,如果百姓安居乐业,那么就可知道这个君王有道、政通人和;如果苍生陷在水深火热中,并且在生命线上挣扎轮回,那么就可知道这个君主残暴,大势将去,于是通过社会现象就可看出国家的本质。我们之所以要打这个比方,是强调在学习中医的传世之作(脉学)中要“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诗曰)敢问经脉各何动,《汇辨》指迷补医宗;

太阴肺经寸口动,厥阴心包动劳宫;

太阴脾土在冲门,厥阴肝经动太冲;

阳明大肠看合谷,太阳小肠天窗空;

阳明胃经见冲阳,太阳膀胱动委中;

少阳三焦持和髎,少阴心经极泉逢;

少阳胆经触听会,少阴肾经太谿重;

独取寸口此属肺,脉之大会气息通。

(释义)《难经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何谓也?’扁鹊曰:‘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手太阳肺经上系喉咙,下连于肺,为气息之要道。全身之营气、卫气及所吸入的天阳之气(即氧气)皆在肺脏汇合。肺主一身之气,布一身之阴阳,为五脏六腑之华盖。气非呼吸不行,肺非肺气不布,故曰寸口取决。《素问五脏别论》曰:“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其义所重在胃,细思之而理则一也,何哉?气口本属太阴,布行胃气,则在于脾太阴也。《灵枢营卫生会篇》曰:“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灵枢厥论》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受水谷之气,不敢自专,皆由胃入脾,由脾入肺,此地道卑而上行也;由肺而分布于脏腑,此天道尊而下济光明也,土居中而为金之母,系诸脉之根;肺居高而有君之象,布诸脉之令。所以说肺朝百脉,而寸口为之大会,犹水之朝宗于澥也。而寸口一名,诸家则纷争不休。有的认为,肺主诸气,气之盛衰见于此,所以叫寸口,有的认为,脉出太渊,共长一寸九分,所以叫寸口;有的认为肺朝百脉,脉之大会聚于此,所以叫寸口,纵然争论较多,但其实是一个内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先哲们的诠释吧!吴草庐说:“医者于寸关尺,辄名之曰此心脉、此肺脉、此肝脉、此脾脉、此肾脉者,非也。五脏六腑凡十二经,两手寸、关、尺者。手太阴肺金之一脉也。分其部位以候他脏之气耳。脉行始于肺,终于肝,而复会于肺,肺为气出入之门户,故曰气口,而为脉之大会,以占一身焉”。

李时珍说:“两手六部,皆肺之经脉也,特取此以候五脏六腑之气耳,非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经络学说表明:十二经脉有走手而不全部走寸关尺的。

如手阳明大肠经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从合谷一路,为臂之上廉,入肘外,上肩而终迎香,以交于阳明胃经也,与右寸无干;足阳明胃经之脉起于鼻之交中,下行属胃,络大肠,至足而终于厉兑(足大趾端)以交于足太阴脾经也,与右关无干;足太阴脾经之脉起于足大脚趾之端,上行膝股,入腹中,以交于手少阴心也,与右关无干;手少阴心经之脉起于心中,下络小肠,其支者,循臑下,下肘内后廉小指一路,终于少冲(手小指端)以交于手太阳小肠经也,与左寸无干;手太阳小肠之脉起于手小指指端,循臂外侧,左右交于两肩,下属小肠,上行于头,络于颧而终于听宫,以交于足太阳膀胱经也,与左寸无干;足太阳膀胱经之脉,起于目内眦,下行络肾,属膀胱,终于足小趾至阴穴,以交于足少阴肾经也,与左尺无干;足少阴肾经之脉,起于足小趾,上行循喉咙,夹舌本,注于膻中,以交于手厥阴心包经也,与左尺无干;手厥阴心包经之脉,起于胸中,属心下之包络,入肘内之曲泽穴,行臂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而终,以交于手少阳三焦经也,脉行中指一路,与左尺无干;手少阳三焦之脉,起于无名指之端,行臂外两骨之间,下络膀胱,其支者从膻中而至耳,终于丝竹空,而交于足少阳胆经也,小指一路,亦与右尺无干;足少阳胆经之脉,起于目锐眦,下胸中,络肝属胆,入足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自足跗出大趾端,以交于足厥阴肝经也;足厥阴肝经之脉,起于足大趾丛毛之际,循阴器,属肝络胆,上贯膈,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出额,其支者从目系下行至中脘,以交于手太阴肺也。则足之少阳、厥阴,皆不行于手。唯有肺脉起于中焦,循臂内,上鱼际,终于大指之端(少商穴),其支者从腕后,出大指次指(即示指)之端,以交于大肠经也。

由此可知,肺经正属寸口,其脉亦动于寸口。读到此处,我们的大脑立即陷入沉思,试问:“十二经脉,各有动脉,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从李延昰的《脉诀汇辨》中寻找答案吧!他说:“手阳明大肠脉动合谷(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手少阳心经脉动极泉(在臂内腋下筋间);手太阳小肠经脉动天窗(在颈侧大筋间曲颊下);手少阳三焦经脉动和髎(在耳前);手厥阴心包经脉动劳宫(在掌上,屈中指无名指尽处是);足太阳膀胱经脉动委中(在膝骨约纹里);足少阴肾经脉动太谿(在踝后跟骨上);足太阴脾经脉动冲门(在期门下五寸是);足阳明胃经脉动冲阳(足大趾次趾陷中胃内庭,上内庭五寸是);足厥阴肝经脉动太冲(足大趾本节后二寸是);足少阳胆经脉动听会(在耳前陷中)”。他的这段论述,相当精到,弥补了其他脉学的不足,填补了脉学史上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