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六脉玄机
20723000000011

第11章 经脉与脉气 (2)

第一节 经脉与脉气 (2)

读到这里,问题又来了。全身正经十二,每一经脉都有可能切诊脉动的地方。为什么一般都单独在手太阴肺经脉所在的寸口部分诊脉呢?《难经二十三难》说:“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何如何穷也?然,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营卫一身者也。其始中焦注手太阴肺,手太阴肺注手阳明大肠,手阳明大肠注足阳明胃,足阳明胃注足太阴脾,足太阴脾注手少阴心,手少阴心注手太阳小肠,手太阳小肠注足太阳膀胱,足太阳膀胱注足少阴肾,足少阴肾注足手厥阴心包,手厥阴心包注手少阳三焦,手少阳三焦注足少阳胆,足少阳胆注足厥阴肝,足厥阴肝还复注手太阴,是谓一周也”。可见,寸口可以看出脉的终始、循环和作用。

手太阴经是肺脏所属的经脉,它上从喉咙下连肺系,为呼吸与气机的要道,全身的营气、卫气以及呼入的天阳之气都在肺脏汇合。因此,肺经所过的“寸口”部位,便能反映各经脏气的盛衰变化。关于“独取寸口”的具体内容,请参见本书第2章第二节。

为什么把人两手寸关尺的部位称为“寸口”呢?《难经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又曰:“故阴得尺中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我们不难看出,《难经》的思维是以关为界,从关至鱼际为一寸为阳,阳得寸内之九分;从关至尺则为一尺为阴,阴得尺中一寸。乃以阴阳而言,未尝分经络也。那么把寸关尺加起来一寸九分,于是就产生了“中指同身寸”(以中指中节两侧横纹头之间的距离为一寸,用于测量本人手、足、背、腹各部的长短宽度的方法)。在实践中,诊脉的部位刚好等于“中指同身寸”的一寸,所以叫“寸”;之所以叫“口”是因为它像出、入、往、来的关卡,有升降开阖之性能;合起来就叫“寸口”。

身形之中,有营气,有卫气,有宗气,有脏腑之气,有经脉之气,当各为区分。其所以统摄脏腑、经脉、营卫,而令充满无间,环流不息于通体,全恃胸中之大气作主持。什么是大气?其论述较多,如《素问五运行大论》说:“黄帝问曰:‘地之为之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曰:‘冯否’?曰:‘大气举之也’”。可是太虚辽阔,而能充周磅礴,包举大地的全体。所以四虚无着,然后寒暑燥湿风火之气,入地中而生化。若不繇大气苞地于无外,则地之崩坠震动且不可言,胡能以巍然中处,而永生其化耶!人身也是如此,五脏六腑,大小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大气干旋其间。倘若大气一衰,则出入废而升降息矣,神机灭而身殆危矣。

有人认为大气就是膻中之气,膻中为心主,宣布政令,臣使之官。然而参之天运,膻中臣使,但可尽寒暑燥湿风火六入之职,必如太虚沕穆,无可名象,苞举地形,永奠厥中,始为大气,膻中即称臣使,是有其职,未可言大气也。有人认为,大气是宗气的别名,宗者尊也,主也,十二经脉奉之为尊主也。讵知宗气与营气、卫气分为三隧,即同六入地中之气,而非太虚之比也。膻中之诊,即心包络;宗气之诊,在左乳下,原不与大气混诊也。那么怎么辨别大气呢?《内经》标示昭然,我们不可不察。《素问脉要精微论》说:“上附上,内以候胸(膻)中”。这就点明了太虚大气的诊点,因为肺主一身之气,而治节行焉,苞举无外之气于人身者,独由胸中之肺,故分其诊于右手主气之天部,朝百脉而称大会也。

二、脉气

(诗曰)肾中资始胃资生,本乎营卫阳中阴;营者阴血卫阳气,营行脉中卫外行。

(释义)脉搏之所以能够搏动不休,主要是由于“脉气”的存在。“脉气”是什么?可以理解为脉经本身的一种功能。历代医家告诉我们:未有人身,先有两肾,气血藉之以立基。由此可见,这种功能最先是由肾中之精气获得营养的。而神依于气,气依于血,血资于谷,谷本于胃,是知胃气充则血旺,血旺则气强,气强则神昌,神昌则脉畅,脉畅则精爽,精爽则人安。所以说,这一功能必须在“胃气”的滋生下才能维系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总之,脉的搏动不休,周流而无端,是由于“脉气”的这一功能完整的产物。而这一功能又必须获得先天的“肾气”和后天的“胃气”的不断供给和滋养,才能正常存在,与此同时,还必须与“营气”和“卫气”结合起来。否则,就失去了“脉气”搏动功能的根本。

从“脉气”的性质来说,它属于“阳中之阴气”。李时珍说:“阳中之阴,本乎营卫”。该怎样去理解呢?气属阳,但脉属阴。血在脉中若是没有气的推动,那么血液将会凝滞不通,更何谈血液循环?这种血中有气,气中有血的物质,故称阳中之阴。

那么,什么是营?什么是卫?营者,阴血也。卫者,阳气也。也就是说营是指血脉的本质,属阴;卫是指推动温煦血脉的气体,属阳。营血与卫气又有什么联系呢?营血与卫气都是由脾脏化生的,营气具有化生阴血,营养全身的作用;卫气具有保护、防御、推动、温煦的作用。营气不可孤立存在,常常存于血液中,它和阴血一起在血脉中运行;卫气是阳气的一种,常常伴随着经脉,起着保驾的作用。

营气在血液中引导血行,为各脏腑器官输送营养物质,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存,卫气循行于经脉之外,抵御病毒的侵害。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大意正是如此,一目了然。

(诗曰)脉不自行随气转,气动脉应义阴阳;气如橐籥血波澜,血脉气息上下环。

(释义)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经脉是否能独自运动呢?当然不能。血脉就像水管和水管里的水,而心脏就像水泵,那么水泵的运动如果没有压力和气体,它是不能推动水流的。而血脉也是如此,单凭心脏的搏动是不能推动血液的运行的。于是我们从中知道,血脉的运行必须依赖心脏所产生的气体来推动的,心为君主,政令一宣,群臣莫敢不从,忙的不亦乐乎!于是就派遣“胃气”(属脏腑之气,是推动和滋生血脉的根本之气)和“宗气”(又名大气,由吸入的阳气和水谷精微之气混合而成,具有推动呼吸和循环的功能)来引导血行。

经脉随着“胃气”和“宗气”运动的道理,可以概括为“阴经”“阳气”相互作用的结果。脉属阴,气属阳,阴脉阳气配合起来,便发生无休止的运动。这就是阴阳相互交感的结果。从而体现了“阴阳学说”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意义。

阳气的运动有似风箱的鼓动,确切地说,还是唐伯虎的语言更为精到:“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所以李时珍说:“气如橐籥(注:橐籥即为风箱)”。经脉中的血液,在阳气的作用下,才能正常的运行,这一点还是祝枝山说的更为形象:“水车,车水,水随车,车随水止”。说的更确切一些,血脉犹如滔滔江水,阳气恰似“风起云涌”,于是,江面上会出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景观。也难怪李时珍作了“血如波澜”的论断。

阳气推动血脉上下来去,往复无穷地循环着。李延昰说:“脉之行也,气行而血随,上下周匝,起伏交会,煦濡守使,各尽其职”。就是这个意思。

(诗曰)一息四至昼夜环,二万五千息为常;一息脉当行六寸,日夜一千五百丈。

(释义)《脉诀汇辨》说:“呼吸既定,合为一息;日夜一万,三千五百。呼吸之间,脉行六寸;八百十丈,日夜为准”。《濒湖脉学》说:“一呼一吸,四至为则。日夜一万,三千五百。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难经一难》曰:“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五十度,行阴亦五十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难经一难经脉荣卫度数图》说:“呼吸气,二百七十息,脉行三十六丈二尺,为一度,五十度周身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从寅时起”。越人在《二十三难》中说:“凡脉长十六丈二尺”,脉行五十度,算之亦八百一十丈。

在古代医家的经验总结的昭示下,基本上都是一样的结论。然而这一理论原则在现代是不正确的,我们不妨来计算一下:一昼夜共计24小时,合1440分钟,每分钟的呼吸频率约为16~19次,那么一日一夜呼吸次数为23000~27000次,取平均数为25000次。一息脉行6寸,那么一日一夜共行1382.4丈~1641.6丈,取平均数为1500丈。医者调匀气息,自一呼人之脉再至,自一吸脉亦再至,呼吸之间而脉来四至者为平。《难经十四难》说:“然,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倘若有一息五至者,亦未可断病。因为人的气息时长时短,凡鼓三息必有一息之长,鼓五息又一息之长,平均十九息,有七息之长,名叫太息。这与历家的三年一闰,五年再闰,十九年置七闰是同一原理。也就是说偶尔一息五至不能作病脉断。《脉诀》说:“一息四至号为平,更加一至大无疴”。其言不啻千家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