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医案选
20723100000014

第14章 (14)

(14)

1963年5月27日十一诊:针治已然10次,心悸、失眠、膝腿酸痛诸症基本消失,脉来小弦,左右已趋平衡,苔薄。再拟原方出入。

处方:风池(双)-,郄门(双)-,通里(双)-,内关(双)-,太溪(双)+,太冲(双)-,犊鼻(双)-。

手法:同上。

1963年6月3日五诊:经针12次,今查其脉象小弦带数,左大于右,颔厌脉平,舌苔薄白。治疗以来症状好转,处方如下,以巩固之。

处方:风池(双)-,郄门(双)-,颔厌(双)-,太冲(双)-。

手法:同上。

按:风气偏胜者为行痹。本例患者,外感风、寒、湿三气之邪,内因水亏木旺,肝风躁动,内外之风相兼,故四肢关节游走作痛,发为行痹之症。心悸胸闷者,痹邪有入心之势。故陆师泻百会、风池、风府以祛风潜阳;泻合谷、太冲开四关以镇慑躁动之风阳;补太溪滋肾水以涵肝木;泻神门、郄门、内关以疏内犯心君之邪而宁心神。此外,“循脉之分”“各随其过”,取用病痛肢节部的经穴以蠲痹定痛,针治12次而见显效。

(病例二) 陈某,男,26岁,教师。

1963年5月29日初诊:12岁时发生游走性关节酸痛,兼有发热,时作时休,曾经多次针药,稍有改善。半年来发作更甚,左右髋部酸楚,腰骶部压痛明显,两伏兔部酸胀,兼见左足跟肿痛,不能用力,行动不便,兼有心悸、苔薄黄、脉数。此邪伏深隧,治以清利痹热,疏通经络为宜。

处方:八髎(双)-,环跳(双)-,秩边(双)-,阴陵泉(双)-,阳陵泉(双)-,伏兔(双)-,曲池(双)-,膝眼(双)-,昆仑(双)-。

手法:捻转补泻,不留针。

1963年5月31日二诊:症状舌脉如前,治拟养营蠲痹为主。

处方:上髎(双)-,环跳(双)-,秩边(双)-,阳陵泉(双)-,悬钟(双)-,昆仑(双)-,申脉(双)-。

手法:同上。

1963年6月24日三诊:上法治疗3次,病情大减,其间停诊20天,两髋尻下肢酸痛缓解,行履尚平,转侧仍感不利,足跟肿痛未消,微热未退,脉数,舌苔薄白腻。病延日久,邪恋骨分,络道空疏,营卫不和。治再和营蠲痹。

处方:上髎(双)-,环跳(双)-,秩边(双)-,阳陵泉(双)-,悬钟(双)-,昆仑(双)-,申脉(双)-,承扶-。

手法:同上。

1963年6月26日四诊:髀疼痛,身有微热,脉浮数,苔薄白。再拟前法,以上方减承扶,加腰阳关。

处方:上髋(双)-,环跳(双)-,秩边(双)-,阳陵泉(双)-,悬钟(双)-,昆仑(双)-,申脉(双)-,阳关(双)-。

手法:同上。

注:至7月28日上午来门诊,自诉病情大减,因工作需要,赶回工作单位,暂停治疗。

按:本例患者关节游走作痛,有发热表证,是阴阳俱病,邪伏经隧之故。陆师按治痹大法,取病变所在有关经穴施捻转泻法,以疏通经络,清利痹热,又因症见表热,故不予留针。

三十五、痛痹(1例)

(病例) 李某,男,33岁,工人。

1963年4月26日初诊:寒邪侵入,瘀浊凝结,关节壅肿疼痛难耐,指节拘急,受冷更甚。痛痹缠绵日久,久病正虚。脉细濡,舌苔白。拟和营蠲痹通络。

处方:八邪(双)-,合谷(双)-,阳溪(双)-,犊鼻(双)-,膝眼(双)-,商丘(双)-,八风(双)-。

手法:龙虎交战法,加用温针。

1963年4月30日二诊:治疗后关节疼痛减轻,指节屈伸亦得自如。再从原方出入。

处方:八邪(双)-,合谷(双)-,阳溪(双)-,膝关(双)-,膝眼(双)-,阴陵泉(双)-,阳陵泉(双)-,八风(双)-。

手法:同上。

1963年5月3日三诊:气候转变而致关节疼痛骤增,屈伸亦为之不利,脉濡微数,苔白。宜再和营通络,消肿定痛。

处方:阳溪(双)-,八邪(双)-,膝眼(双)-,阴陵泉(双)-,阳陵泉(双)-,八风(双)-。

手法:同上。

辅助治疗:羌活9克,独活9克,川桂枝9克,威灵仙9克,汉防己9克,宣木瓜9克,左秦艽9克,川续断9克, 天仙藤9克,怀牛膝9克,炒薏苡仁12克,制乳香3克,制没药3克,嫩桑枝15克。5剂。

1963年5月13日四诊:手背肿势渐退,手指已能握拳,疼痛减轻,局部皮肤发紫,足底麻木。仍系寒湿内蕴,瘀血不化。脉濡软,苔薄白。治再原方酌议。

处方:合谷(双)-,八邪(双)-,膝眼(双)-,犊鼻(双)-,阴陵泉(双)-,阳陵泉(双)-,八风(双)-,太冲(双)-。

手祛:同上。

1963年5月20日五诊:手指伸屈正常,腕力不减,手背红肿消失,惟两手小指外侧留有部分肿硬结块,两足肿势亦退,但行动疼痛不已。病系寒湿挟瘀侵袭流注四肢关节,不通而作痛。治法再宗上议。

处方:合谷(双)-,八邪(双)-,后溪(双)-,膝眼(双)-,阳陵泉(双)-,八风(双)-,丘墟(双)-,太冲(双)-。

手法:同上。

1963年6月3日六诊:时值霉季,阴雨连绵,以致宿疾新感,关节疼痛起伏无常,脉沉濡,苔薄白。再拟养营蠲痹,化瘀通络。

处方:合谷(双)-,八邪(双)-,犊鼻(双)-,膝眼(双)-,八风(双)-,居髎(双)-,太冲(双)-。

手法:同上。

1963年6月14日七诊:疼痛已缓解,肿势次弟消散,工作之后感到身体劳累,肢节酸楚。系正气未复,营卫不调,余邪内蕴所致,嘱其节劳,并再拟前法。

处方:八邪(双)-,合谷(双)-,手三里(双)-,膝眼(双)-,犊鼻(双)-,阳陵泉(双)-,商丘(双)-,八风(双)-。

手法:同上。

1963年6月17日八诊:治疗以来,痛势基本稳定,惟气候骤变易有所反复,肩关节动作无力,两膝伸屈不利,甚则腰尻亦感牵强,切脉沉迟,舌苔薄白。此伏邪深居,营卫未复所致。宗上再治。

处方:肩髃(双)-,肩髎(双)-,曲池(双)-,合谷(双)-,膝眼(双)-,犊鼻(双)-,阳陵泉(双)-,商丘(双)-,太冲(双)-,上髎(双)-,秩边(双)-。

手法:同上。

1963年6月24日九诊:痹痛基本稳定,关节活动较利,肿势亦渐消退,苔薄白。再拟蠲痹祛邪为主。

处方:肩髃(双)-,曲池(双)-,合谷(双)-,膝眼(双)-,犊鼻(双)-,足三里(双)-,商丘(双)-。

手法:同上。

按:寒气偏胜者为痛痹。本例患者寒邪凝结,留滞关节,肢节疼痛难耐,拘急肿胀,受冷愈甚,脉细濡,陆师诊断为痛痹。以“寒者温之”,故用温针;以经络中寒邪偏胜而浊阴凝滞,故用龙虎交战手法。

三十六、著痹(2例)

(病例一) 诸某,男,30岁,民警。

1963年6月7日初诊:痹痛有年,肢节酸楚,并有腰尻不仁之感。迩来右肢酸痛麻木,手指握物不力,下肢痿软,头晕纳少;大便溏薄,日行2次;腰酸遗精,且有早泄。切脉寸口濡缓,太溪、冲阳、太冲俱细,颔厌脉大,舌质红,苔腻。此肝脾肾三经同亏,脾湿困倦。治拟滋水抑木,扶土运湿。

处方:风池(双)-,颔厌(双)-,太溪(双)+,行间(双)-,肾俞(双)+,足三里(双)+,脾俞(双)+,阴陵泉(双)-,曲池(右)-,手三里(右)-,阳陵泉(右)-,绝骨(右)-,八邪(右)-。

手法:捻转提插补泻,留针10分钟。

按:湿气胜者为著痹。本例患者肢节酸楚,腰尻不仁,下肢痿软,纳呆,便溏,脉濡缓,苔腻,俱是湿邪偏胜之象。但腰酸遗精是肾亏之象,头晕舌红、颔厌脉大是虚阳上浮之象。故陆师诊断为肝脾肾同亏,脾湿困倦而肝阳上亢。按湿就燥而论,著痹亦可用温灸法。但本例患者有虚阳上亢,故舍温通之法,而单用针刺。立方之意,取风池、颔厌以泄清空浮阳;补太溪、肾俞、足三里、脾俞以益脾肾;泻行间以泄肝火;泻阴陵泉以利湿;泻右肢穴以蠲痹通络。

(病例二) 陈某,女,20岁。

1964年5月16日初诊:左腿腓肠肌肿硬疼痛,行履滞重历已7年。治疗以来,肿势尚未消退,按之坚硬呈条状,今年2月体检时发现左肺有结核病灶,故休养在家。平时疲劳后即感腨部酸楚,困于久站,更由于肺气不足,时易感冒。面色尚润,略有白,脉细濡,舌苔薄腻边若锯齿。病先受于太阳,湿邪稽留,病久络疏,瘀邪互滞,姑拟标本两调。

处方:肺俞(双)+,脾俞(双)+,阴陵泉(左)-,合阳(左)-,委阳(左)-,承筋(左)-。

手法:捻转,背俞不留针,其余加用温针,承筋拔罐。

1964年5月30日七诊:治疗以来,两侧腓,肠肌病势大减,坚硬略消,入暮咳嗽较多,呼吸时胁肋稍有隐痛,脉细数,舌苔薄腻。治再培土益肺,理湿蠲痹。

处方:脾俞(双)+,肺俞(双)+,膏肓(双)+,太渊(双)+,阳陵泉(左)-,合阳(左)-,委阳(左)-,承筋(左)-,委中(左)-。

手法:捻转,背俞及太渊不留针,下肢穴加用温针,承筋拔罐。

1964年6月9日十一诊:咳嗽已少,脉滑数,舌苔薄滑。再拟益肺清热,理湿消肿。

处方:肺俞(双)+,太渊+,阳陵泉(左)-,合阳(左)-,承筋(左)-。

手法:同上。

1964年6月20日四诊:屡施益肺理湿法,病去七八,摄片见肺结核病好转。惟久病正虚,伏邪内蕴,再拟标本两调。

处方:肺俞(双)+,太渊(双)+,膏肓(双)+,阳陵泉(左)-,合阳(左)-,承筋(左)-。

手法:同上。

1964年7月25日十六诊:咳嗽已少,病势渐趋稳定。再宗前方续进以巩固之。

处方:肺俞(双)+,膏肓(双)+,太渊(双)+,脾俞(双)+,合阳(左)-,承筋(左)-。

手法:同上。

按:本例患者,腓肠肌肿硬,行履重滞,脉来濡细,舌苔薄腻,陆师据此辨为湿邪稽留足太阳经。湿者脾之气也,湿邪稽留,乃脾土困倦而致。按症论治,标本兼顾。补脾土利水生金,故取穴用脾俞;益肺金,扶正御邪,而补肺俞;补太渊(手太阴俞土穴),为虚补其母之法;用膏肓则是补三焦元气:此为治本之法。泻合阳、委中、承筋、委阳等足太阳经穴以疏痹邪,并用阴陵泉以利水,阳陵泉以强筋,意在利经筋之水湿。计针16次而收显效。

三十七、众痹(2例)

(病例一) 王某,女,41岁。1965年7月6日。

7年来,腰背牵掣,酸痛频作。近来两髀枢相继作痛,转侧不便,阴雨或劳累后,更觉难受,脉浮缓,舌苔薄腻。此众痹也,治当祛邪宣络,和营化瘀。

处方:大杼(双)-,曲垣(双)-,天宗(双)-,膈俞(双)-,肾俞(双)-,秩边(双)-,环跳(双)-。

手法:捻转补泻,加用温针。

注:同年9月登门随访,据患者讲,自治疗后,酸痛均已消失。

按:众痹之名,出《灵枢·周痹篇》。本例患者两侧髀枢相继作痛,左右相应,故诊为众痹,乃风、寒、湿三气袭入太阳、少阳之分而致。足太阳之脉循腰背而行,故患者兼有腰背酸痛;脉浮缓者,是风邪偏胜,故病为左右相继而痛。陆师宗经旨取病痛所在腧穴,施以捻转手法,因患者无明显热象,故加用温针,以助宣通。

(病例二) 鲍某,女,38岁,干部。

1963年6月17日初诊:肝肾两亏,营卫失调,营不营于中,卫不卫于外,以致邪客经隧,肘节及髀枢酸痛,左右相应,行履无力,夜寐不宁。脉濡细,舌苔薄白。治拟调肝肾,疏经络。

处方:曲池(双)-,环跳(双)-,风市(双)-,阳陵泉(双)-,丘墟(双)-,肝俞(双)+,肾俞(双)+。

手法:捻转提插补泻,加用温针。

1963年6月19日二诊:治疗后髀疼痛已缓,活动渐舒,迩来又腰尻酸软,伴有耳鸣、头巅眩晕作痛,两目羞光,临经腹痛,白带淋漓,脉来濡细,舌苔薄白、边红。再拟乙癸同调,佐以蠲痹。

处方:曲池(双)-,手三里(双)-,环跳(双)-,风市(双)-,阳陵泉(双)-,丘墟(双)-,肾俞(双)+,肝俞(双)+,三阴交(双)+,中极(双)-,带脉(双)-。

手法:捻转提插补泻,加用温针。

1963年6月21日三诊:髀酸痛左甚于右,两肘有抽掣作痛之感,带下较少,两目羞明,脉来濡细,舌苔薄白。治拟和营、疏肝、理气。

处方:曲池(双)-,手三里(双)-,合谷(双)-,环跳(双)-,阳陵泉(双)-,丘墟(双)-,肾俞(双)+,肝俞(双)+。

手法:同上。

1963年6月24日四诊:针治后髀酸痛已解,肘节亦舒。昨日半夜骤然左颞部疼痛如啄,脘腹作痛且有泛恶,脉弦滑,舌苔薄白。肝胆气火,窜入少阳,治拟疏法。

处方:风池(左)-,颔厌(左)-,头维(左)-,角孙(左)-。

手法:提插补泻,留针15分钟。

1963年7月1日五诊:左颞颥剧痛已缓,两目羞光,目睛作痛亦较前好转,左腕骨外伤,转侧酸胀,脉濡弦,舌苔薄黄。治拟疏泄少阳。

处方:印堂-,风池(左)-,角孙(左)-,光明(左)-,阳溪(左)-。

手法:捻转提插补泻,留针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