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医学生的审美修养 (2)
一、提高医学生审美修养的条件
(一)客观条件
人的成长需要社会环境和科学教育良好积极的推动。在提高医学生审美修养方面,社会当然要创造更加尊重人、崇尚美的和谐环境,学校教育对于审美教育要有更多投入,避免教育的短视。不仅重视青年人智力的培养,还要重视他们的个性完善和创造力的启迪、塑造。
人才的培养是国家的百年大计,未来的白衣天使,需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完善的人格,职业道德以及良好的审美修养。因此,我们的社会、教育部门、教育者要在学生们的审美教育方面多做工作,积极引导组织学生进行丰富的审美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搭建平台。
(二)主观上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人的修养水平高下,除了客观上具备优厚便利的学习成长条件,更需要学生自身的主观努力。梁启超先生曾指出:“人生在幼年青年期,趣味是最浓的,成天乱碰乱追,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们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人的高雅、健康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不是自发形成的,要靠人们自觉的培养。
医学生的审美修养是一个在外部环境及教育的促进下,通过自身学习实践,最终实现审美修养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明确积极的态度,坚定的意志以及恒心。审美修养的提升不能带来具体实际的利益,所以前提是学生要明确自身提升审美修养的更深远的价值,具备一颗爱美求美的好奇心。诚然,修养要经过艰苦漫长的自我训练过程,只有好奇心和短暂的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理论学习的钻研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以及勇于践行,勤于探索,乐于创造的积极作为。
二、提高医学生审美修养的途径
医学生审美修养的提高,和人的任何能力品质的提高一样,都需要通过理论学习及实践磨炼两条途径完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过这种与生俱来的审美意识毕竟存在朦胧性和模糊性,不经后天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很难形成明确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也无法得到培养提高。
(一)美学理论的学习
首先要通过美学理论的学习,接受医学审美教育,帮助医学生加强自身的美学理论素养。从理论指导实践这个意义上讲,理论的学习和任何技术的掌握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因为没有经过理论学习,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给养的心灵,很难说会有审美的敏感,其所谓的审美活动也显然多是经验主义的、盲目的。发挥医学美学课主渠道作用,通过其教学,系统向学生传授美学基本知识、医学美学基础、医学美的鉴赏和判断、医学美的创新等理论。
(二)审美实践
诚然,理论是灰色的,唯有生命之树长青。掌握了丰富的理论不是目的,真正把理论付诸现实生活、付诸实践,提高自己的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才是最终目标。
这里的实践不仅有日常审美实践活动,也包括大量的艺术审美实践以及医学审美实践。中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也强调“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无论是对绘画、音乐、书法、舞蹈等艺术作品的欣赏,还是对日常生活中审美对象的关照,以及临床工作中对人体美等审美对象的深刻领会,对美的发现、领悟的程度,都有赖于这种审美实践。
1.日常的审美实践是指在生活中进行丰富的审美活动
只有在现实中体验和感受美,拥有丰富的审美经验,才能真正提高审美鉴赏水平。为此,要积极投身美好的生活,走进大自然,融入人群,感受世界的神秘辽阔和生活的沸腾火热,学会分辨美丑善恶。
早在19世纪,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论断,或许我们不会把美的本质当作是生活,但美的确是蕴含在恢宏和起伏跌宕的现实生活中,那无垠的宇宙,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风中的落叶,纯真的孩子们,人的每次呼吸,哪怕是人间的苦痛烦扰有多少奥秘就有多少美好意味。
2.艺术审美实践是进行艺术欣赏及艺术创造活动艺术
无论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建筑等,应该是艺术家经过个性化的创造,融汇了自身情感、思想的典型化的精神作品,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美的精华。其一,艺术美是美的高级形态,是现实美的升华形式,把握了高级形态的艺术美,就能够更好地把握初级形态的现实美;其二,艺术是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是相对永恒、定型的对象,它比瞬息万变的现实美更容易作出考察、分析和评价;其三,艺术鉴赏水平主要是靠艺术鉴赏活动培养起来的,这是使一个人成为艺术的内行里手的关键,这方面经验的积累影响和制约着对各种审美对象的判断。
席勒(1759—1805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用来消除人生的感性冲动,“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也才完全是人”。经常在艺术的华美殿堂中畅游,欣赏高雅艺术作品,甚至进行一些艺术活动,会大大开阔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的心灵,陶冶美化人的性情,使人的审美修养得到深化提升。
对于学生而言,读书也许是艺术审美实践最便捷的方式。应该大力提倡学生涉猎各种文学书籍。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能为学生提供美感、愉悦和享受,既陶冶了性情,又提高了审美能力与写作水平,并且有利于医学生发展感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形成不断获取新观念的能力。
学生在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中可以体味多样的人性,领悟多彩的人生,在艺术形象中感受美、领悟美,提高审美情趣;同时,正如孙洙在《唐诗三百首序》中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在阅读经验积累的过程中,自身的文学品位和对美的创作力也慢慢加强。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提升审美修养的重要媒介,缘于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中西历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承载着优秀的民族精神,而且具有很强的形象性、艺术感染力以及人格和道德的感召力。在业余时间,医学生通过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精神的启发和陶冶,增强责任感、同情心和意志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一本书引起一场战争。1851年,斯陀夫人写成其生平最有影响的作品——《汤姆叔叔的小屋》。小说通过汤姆叔叔、乔治夫妇等黑奴们曲折经历的描述,揭发和控诉了黑暗的奴隶制度。小说最初以连载的形式在《民族时代》报纸上发表,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人们广泛热烈的欢迎,仅第一年就在国内印了100多版,销了30多万册,后来被译为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评论界认为本书在启发民众的反奴隶制思想,推动废奴运动上起了重大作用,被视为美国内战的起因之一。林肯总统在接见斯陀夫人时戏谑地称她是“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对《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长篇小说的巨大社会影响给予了高度评价。
3.医学审美实践
临床实践活动是医务工作者感受美的最重要领域。医学审美实践是指在临床中进行美的探索,把医学美学理论运用到临床实际,为患者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作出创造性服务。医学审美实践活动,是联结医学审美主客体之间关系的纽带和桥梁。创造条件让医学生成为积极、主动、自由的审美主体,参与医学审美实践,促使医学生将掌握的医学科学知识、医学美学知识与医学实践结合起来,是医学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在相关部门组织指导下,让医学生参加医疗技术审美实践活动,如见习或配合优秀外科大夫进行整形手术,观摩医师完美的手术方案设计、精湛的手术操作以及手术的成功,从而体会医学审美创造所带来的巨大喜悦,启发医学生审美创造的惊奇感与创作欲,为提高医学审美创造力打下基础;也可充分利用医学生在实习或见习期间的职业形象美教育,激发医学生对仪表美、风度美、姿态美、语言美、情操美、心灵美、技术美的追求,培养和发展良好的个人职业素质。
医学生审美修养的高低最重要的检验标准就是医学临床实践,医学生审美修养水平必须在具体的临床经验中磨炼并提高,这就需要积极深入临床服务工作,在自身的行为举止方面,医患关系的和谐处理方面,诊疗方案的研究设计方面,以及技能操作的训练,艺术疗法的应用等审美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以及创造美的水平。
分析自身审美修养的水平和结构状况,结合未来职业的需要,制定自我审美修养的发展规划,包括具体的措施和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