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美与美学 (1)
第一节 美
一、美的起源与构成
(一)美的起源
美是什么?美是如何发生的呢?这些问题既悠远,又历久弥新。美是一朵花,还是一位漂亮的女子?无论是古希腊哲人还是我国古代的先圣,都曾经试图解答这个谜底,他们的答案多种多样,但仍然还是无法停止后人不断揭秘的兴味。美的现象充满在活色生香的现代生活里,可是美究竟是什么,看似易解,却永远是个难题。现在,我们就从美的发生根源,沿着美的足迹,去探寻美的本质吧!
霞光璀璨,碧海蓝天,崇山峻岭,大漠孤烟,在没有人的世界里就存在着,美是大自然固有的属性吗?其实,美作为一种价值,作为主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能动反映,并非脱离主体世界的客观存在,没有人的世界里无所谓美丑。美的产生与人的生活实践密不可分,应该说,美是生产劳动的产物。
当人类的祖先开始直立行走,面对浩大无垠的自然,凭着低下的生产力,生存、繁衍才是第一要务。人类先民面对异己的自然物时,更多的是陌生甚至恐惧,原始巫术,神秘主义大行其道,审美的需要与生存需要相比还没有发生的可能和必要。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认识水平的增强,人类在艰苦卓绝的生存发展过程中,逐渐揭开了自然界神秘的面纱,拥有了驾驭自然、征服自然的意志和能力。自然界的每一处山水,一草一木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依靠,人类在与之生生息息中,喜爱之情,赞叹之情,油然而生,从而产生了最初的对自然界的审美愉悦。
史前艺术中,先民们刻画最多的是动物,被后人广泛赞美的花草较罕见,原因就是原始人类大多还是以狩猎为生,进入人们审美视野的自然是那些被他们最先认识并能够俘获的野兽。当人们走出森林,进入平原,开始了农业生产的时候,那意味着旺盛生命力的花朵、田野、湖泽,才会拥有现实意义以及审美价值,才会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
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是不断发展的,美的领域也随着人类的实践能力的提高不断拓展着。
人类发现美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创造着美,从劳动工具到生活工具,再到原始绘画、舞蹈,从打磨精细的石器,古朴的陶瓶,无不体现了人类创造美的能力的高超精湛,当然随后文明时代的人们更是把美的创造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论建筑、服装、饮食等,都成为人类展现美实现美的载体,各种类型的艺术浪潮更是一波高过一波,充分表达了人们的物质追求之外相对独立的精神渴望和对美的追求。
总之,美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反映,是人类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发生的,是主体对客观事物与实用价值相连接的审美价值的肯定。既非客体的自然属性,也非主体的纯粹观念,是实践创造的产物,是主客体的辩证统一。
(二)美的构成
任何事物在人的认识里,总是包含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美的事物同样是美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美的形式是内容的外在表现,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比如花朵的色彩、姿态、味道,是令人的生理感官首先感到快适的东西。美的内容是隐含在事物内部的,作用于人的精神或内心而非感官,比如莲花的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性与人追求的君子品质的暗合,是需要人的理性判断把握的东西。
美的内容决定美的形式,美的形式显现美的内容。二者是美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说文解字》中关于美的解释是: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给善也。从这个意义上分析,美是客体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价值属性,这是美的内容。美的形式是内容的外在表现,如同羊头对称的角一样,被戴在人的头顶,颇具装饰性,人也借此来极力炫耀内心占有狩猎品后的自豪欢愉。
美的内容由人的智慧、意志和创造力通过一件物品或者一个感性形象表达显现出来。
二、美的本质与特征
(一)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问题,应该属于哲学的范畴。从历史的角度看,在诸多研究论点中,人们关于美的本质的种种假说,形成了不同的美学流派,主要概括为2种:一种是精神说;一种是客观说。
1.主张从精神中寻找美本身
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家认为,美是理念,我们看到的美的事物不过是美的理念在现实中的投射,是幻影罢了。在这里美作为理念,完全被神秘化了。康德从先验主体中寻找美的普遍必然性,黑格尔则把美的根源归结为绝对精神。
这些观点尽管强调了审美的主体性,避免了忽视主体作用的机械唯物主义,甚至黑格尔也论述了主客观的统一,但仍然是带着神秘主义的色彩,而不能理解实践活动之于美的意义和价值。
2.主张从物质的客观属性探寻美的本质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亚里士多德、狄德罗、博克等人。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就在于事物客观要素的一定比例关系;狄德罗认为美是事物所具有的一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关系”;博克批评了古希腊美学,认为美在比例对称的说法上不能普遍地说明一切事物的美,他提出了美的7种感性性质,如小、光滑、渐次的变化、娇柔等。这一派理论的贡献在于肯定了美的客观性,看到了美同事物的属性相关,并作了不少经验的观察和分析,由于它脱离了人类具体的社会实践去说明物的属性的美,因此常常只能停留在感觉经验的现象上,不可能真正认识美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的新美学在古典哲学的基础上,把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运用到美的本源探究中,科学地揭示了美的真正根源——即劳动创造了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马克思首先从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揭示出美的本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却从自然中分化出来,成为自然的异己力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自然在最初的人类眼中不仅是无所谓美丑的,而且还因为人对自然力量的完全陌生和无知而充斥着令人恐惧的色彩;由于人的能动性不仅逐渐认识了自然而且掌握了自然规律,并把自然界改造成为人类社会的一部分,这样人的社会历史地位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自然被人化,经过人类生产实践的开发,自然界按照人的意志、愿望、理想和要求,改变了自己固有的面貌,逐步打上了人的烙印,成为人化的自然,那个曾经陌生惧怕的外在对象,变成了人类认识的、可以驾驭的、并为人所利用的自然,因而在人的眼里亲切起来,可爱起来,美起来。
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身,马克思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人是美的存在物。”马克思从分析人的特性,分析人的社会实践上进一步说明美的本质。当人类通过自身自由的创造性活动的深化,制造了越发精良的劳动工具,改造了大自然,推进了社会的发展,人在他的对象物中见证了自己的智慧、勇气和意志,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确定,这种本质力量在他所认识的物象中,在他所创造的对象物身上展露显现出来,人从中得到了满足,感到了精神上的自豪和愉悦。所以,美不是别的,美是劳动的产物。
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智慧、勇气、意志、创造力的感性显现。
为什么“美是难的”。这个命题见于2000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大希波阿斯》。柏拉图以诡辩学者希波阿斯与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对话形式展开,集中探讨了美本质的问题。
有一次,苏格拉底装扮成一个什么也不懂的乡下人,向一个叫希波阿斯的诡辩大师请教:什么是美呢?傲慢的希波阿斯说:这个问题太微不足道了。告诉你吧,美就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小姐。苏格拉底反问道:那么一匹美丽的母马美不美呢?连神都在一个寓言里赞美过它呢!希波阿斯只好说:骏马很美也有道理,可以说美就是一匹漂亮的母马。苏格拉底又问他:那么一个漂亮的竖琴美不美呢?一个工艺精湛的水罐美不美呢?希波阿斯想了想,不得不承认它们也是美的。便说:不过这些美都比不上一匹漂亮的母马,一个漂亮的小姐,或者其他真正美的东西。苏格拉底并不肯让步,还是按希波阿斯的逻辑紧追不舍:对了,赫拉克利特说过,最美的猴子比起人来也还是丑的。那么年轻漂亮的小姐比起女神来,不也是丑的吗?希波阿斯很尴尬,于是换了个说法:美就是家里有钱,身体没病,受到全希腊人的尊敬,长寿多福;生前为父母操办过隆重丧礼,死后又受到子女的隆重送葬。但是,这些解释马上又被问住了。在苏格拉底的一再追问下,希波阿斯承认说,我实在不能回答您的问题了。那么美到底是什么呢?苏格拉底最后感叹说:通过这次讨论,我得到了一个益处,那就是清楚地了解了那句谚语:“美是难的”。
柏拉图作为一个哲学家最早提出了“美本质”的问题,从而把人类幼稚单纯的具象思维,提高到抽象、概括的哲学思辨的高度。尽管他最终并未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柏拉图为人们认识美的本质,指引了一条通向真理之路。
(二)美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