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自然美与社会美 (1)
第一节 自然美
美,无所不在,而且就在我们的身边。大自然赐给我们无数令人神醉、赞叹、向往的美。奇峰壁立、峰峦叠起的群山;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大海;清泉潺潺、鸟语花香的幽谷;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的云烟,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此的动人心弦,以至于让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这就是自然之美。它们多姿多彩,各具神韵,美不胜收,使人心旷神怡,即使是一些常见的自然景象,也同样具有使人陶醉的魅力,如朝晖晨曦、月朗星稀、池生春草、曲径风荷……也都是那样富有诗意,那样易于引起人们的审美遐想。
但在远古年代,由于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界在人类的眼中只是一种威力无比、神秘莫测、不能制服的可怕力量。自然界对当时的人类来说是不美的,甚至是丑的。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人类从受自然的支配,仰仗自然的恩赐,逐步实现了对自然的支配和改造,于是客观自然界变成“为我”的对象,自然打上了人的本质力量的烙印,自然物才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即审美对象,自然物才有了形象、色彩、声音的美。因此,自然界虽早在人类出现以前就已存在,但自然美并不存在,而是随着人们对自然本身的不断认识和把握中逐渐产生的。
一、自然美的分类
自然美,是指客观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的美,也是现实生活中自然物的美,即能够引起审美主体愉悦的自然物的生动形象。根据人对自然物改造的程度,自然美可分为2种基本类型。
(一)未经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美
这类自然美是自然界天然的、原始形态的美,具有明显的自在的特点,多以色彩、声音、线条等外在形式和整齐一律、对称均衡、和谐多样、变化统一等组合规律取悦于人,缺少明显的人工改造加工的痕迹,如浩瀚的宇宙、神秘的原始森林、广漠的戈壁沙漠、秀丽的山水以及变幻莫测的旭日晚霞、云雾星月等。
自然界的美——贵在自然。它的神秘莫测,它的瑰丽变幻,它的气势磅礴,它的妩媚多姿,它的秀美安宁,它的一切都让人惊叹,给人视觉冲击,美得纯粹、美得丰富而生动,这正是自然美的魅力所在,这也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美的最重要的特征。
我国风景区泸沟湖有2/3在四川,1/3在云南丽江,湖泊周围山峦起伏,湖东有条山梁,蜿蜒而下直插湖心,似条苍龙俯卧湖中汲饮甘泉,形成泸沽湖上一个美丽的半岛。湖中摇曳的是当地居民摩梭人用整棵树木打造的猪槽船,一抬头蓝天白云,一低头微风拂面,真是人间仙境。美丽的自然景观,可以沉淀人的心智,洗涤人的心灵,让人心旷神怡的同时,感叹自然界的伟大,人类的渺小,学会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人类和自然界和谐共处,才能使自然美永远留存。
(二)经过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美
人类劳动实践,给自然界留下了许多“人化”的痕迹,甚至完全将自然界变了个样,即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对自然界加以美化,并“纳为己用”。这类自然美的突出特征就是和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紧密相连,如农村的田野,灌溉的沟渠,城市里的花园……
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在经过人们的不断建造,已经形成了一座三面环山的大园林。西湖还有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和三潭印月,被誉为西湖10景。这些人造景物和自然景观已经融为西湖景色的组成部分,与西湖之景构成和谐的整体,为西湖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也引来古今诗人不断赋诗吟诵。其中,苏轼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更是直接用美女西施和西湖相比,使西湖的景色更增添人文气息,也使西湖美名更盛。
通过对上述2类自然美的阐述说明,前者更显现它的自然属性,而后者更显现它的实用价值。
无论哪种类型的自然美,其本质上都是自然的人化,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只有自然物真正被赋予一定的社会内容,只有在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作用下,人和自然之间出现了审美关系,才会产生自然美。
二、自然美的特征
在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世界里,美的事物层出不穷、千姿百态,构成了大自然特有的审美现象。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自然美首先是自然性
自然美的自然性是指具有美的属性的自然事物、自然现象本身所固有的,发生、发展和运动的规律,它是不依赖人和人类社会而存在的自在之物。如日出日落、月缺月圆、花开花落、云起云飞;春之桃李、夏之荷、秋之菊、冬之梅……这些现象都是由自然界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
我们要清楚,自然物自身的特征是自然美形成的必要条件,如形状、线条、色彩、时间、位置等,都是构成自然美的物质基础。因此,自然美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一定的自然物质属性。
如果自然物不具备美的自然属性,自然美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然物也就难以成为人的审美对象,人的美感也就无从产生。
(二)自然美侧重于形式美
一切美的事物都是体现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之中。但这种统一的程度,在不同形态的美的事物中,却是不完全相同的,自然美侧重于形式。如蝴蝶和蟾蜍,就其内容来讲,大家都知道蝴蝶的幼虫是害虫而蟾蜍是对人有益的,我国中医更是认为蟾蜍全身都是宝;但就其形式来讲,前者为美后者不美。人们显然更喜欢能翩翩起舞,有着五彩斑斓的翅翼的蝴蝶,并且还作为美的象征入诗入画,梁山伯与祝英台死后双双化作蝴蝶的美丽传说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而外形丑陋、体态臃肿笨拙、令人生厌的蟾蜍,哪怕全身是宝,却被冠以“癞蛤蟆”之称,被当作丑的典型,俗语也有了“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极尽贬低之意的说法了,这些都生动地说明了形式在自然美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三)自然美的多面性
自然界与人的关系广泛而复杂,自然界本身的属性和特征是多方面的,因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美也是多方面的。
同一自然物会因时间、环境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美的形态和色彩。如我们在欣赏山水时,平静的水面、绿树环绕的山林,往往让人感到山清水秀;而咆哮奔腾的水流、险峻的山石,又让人感到气势磅礴。自然界和人关系的广泛和复杂使得自然美在一定条件下会有不同侧面的显示,有时甚至是对立。如我们欣赏老虎时,常常感叹它的雄健、威武,把它称为森林之王,也用“虎踞龙盘”“虎背熊腰”“虎啸生风”等来形容对它的赞美;但对它的凶猛、残暴会吃人的一面,又让人“谈虎色变”。这样的自然物兼具美丑两面,而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同一自然物的同一属性与人的生活有着多种不同的联系,在深山中突然碰到老虎,谁会对它产生美感呢?但当老虎被关进动物园里,你可细细地观察它时,才会赞赏到美,这是由其自然属性特征与人的关系决定的。
(四)自然美的全人类性
自然美不同于社会美和艺术美。与其他的美相比较,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时,更注重它的形态、色彩、声音等自然属性,它没有阶级性、民族性和时代性,也不涉及民族和阶级的利益关系,是最容易引起全人类的审美通感的。人们遵循着古老的传说寻访自然美,紧跟前人的脚步到各国去寻访自然美,发掘人类目前还未发现的自然美,绚烂多姿的自然美成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自然美与美的其他形式相比,具有自身独具的审美特征。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特征中最大的区别就是自然美侧重于形式美。
三、自然美的欣赏
(一)欣赏自然美应选择恰当的时间
欣赏自然美的时间主要是指季节、朝暮、晴雨等,大自然的景色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幻莫测。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一文中写道:“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如欣赏北京的香山,应在秋天枫叶如丹时,傍晚观景,红叶、夕阳,更富诗意;欣赏云南的香格里拉,应选择四五月份,因满山的杜鹃花,配上云遮雾绕,更似仙境。
自然界景色不仅变化多端,而且其变化对人的影响很大。随着自然之景的不同,人的欣赏情绪也会随之有所不同。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可见人的心情常常随自然的变化而不同。
选择恰当的时间欣赏自然界的美,就更容易达到主体与客体、情与景相互相融的最佳境界。
(二)欣赏自然美应注意其空间特点和观赏角度
我国幅员辽阔,复杂多变的地貌和气候,形成了瑰丽无比的自然景观,让我们跟着书本走进我国群山峻岭,去领略自然界的神奇魅力吧!
雄,这是自然美中最能激动人心的美。雄的因素是巨大,它能给人一种崇高博大的气势和一种无限大的感觉。五岳之首的巍巍泰山,素有“泰山天下雄”之称,它突起于齐鲁平原之上,主峰海拔1500多米,相对高度360米,它气势磅礴,峰峦峻拔,给人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受;它体积厚重而高耸,因而有了“稳如泰山”“重如泰山”的词。
奇,即奇特。黄山天下奇,形成奇的原因,是由于自然特征变化无穷。黄山72峰千姿百态,云海变幻莫测,还有卧龙松、迎客松和飞来石、龟鱼石等奇松异石随处可见,这奇峰、奇松、奇石、奇云构成了黄山的奇绝之美。
险,即险峻。华山天下险,它西眺昆仑,北瞰黄渭,东视岱嵩,南连秦岭,其主峰海拔1997米,像一柄利剑直刺云天,有壁立千仞之势,是最具险峻特征。而“自古华山一条路”,是指从青柯坪通向主峰的奇险无比的通道,观赏者在它面前往往会惊诧不已,赞声不绝。
秀,即秀丽、柔和。峨眉天下秀,眉者秀也。它山势绵亘,线条柔美,山色葱绿,流水潺潺,真是秀而不媚,柔而不娇,堪称世间山水秀丽之典范。
旷,即宽旷,广。洞庭天下旷,它地处江汉平原,南和西容纳湘、资、沅、灃四水,北纳长江、松滋、太平、藕池,调节四江汛期泄入的洪水,昔日号称是“八百里洞庭”。
观赏自然美的空间特征,还会随着观赏者的位置远近发生审美感受的变化。在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诗中,我们充分认识到位置对观赏自然景观的重要性了。可见,自然美的审美形态非常丰富,这也是吸引人的魅力所在啊!
(三)欣赏自然美与人的心理因素有紧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