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艺术美 (1)
艺术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创造社会美的过程中产生的,艺术一经产生,就具有能动的审美教育作用,艺术审美就成为人类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本章着重讨论艺术美的本质、特征及艺术美的欣赏。
第一节 概述
一、艺术美的含义
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分为语言艺术(诗歌、小说、散文等),听觉艺术(音乐),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建筑、摄影、书法等),综合艺术(舞蹈、戏剧、电影等)。艺术美,不是现实生活所界定的与丑相对而言的狭义的美,而是美学意义上的广义的“美”。因为现实生活是由真假善恶美丑等构成的,它们在进入艺术作品时,都需要进行审美处理,即需艺术家经过审美的反映与审美的创造,才能转化成供人们在精神上审美的形态,就是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的美。
二、艺术美的本质
艺术美是艺术家依据艺术生产的美的规律,按照审美理想,借用一定的物质媒介,把审美意识物态化产生的。艺术家要从自己的审美情感、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出发,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和改造。所以艺术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艺术美来源于生活,艺术美的本质特征,简言之就是审美意识的物态化。
三、艺术美的特征
(一)艺术美的情感性
《维纳斯》米洛斯科学是以理服人,艺术是以情动人。能否感动人是衡量艺术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稀世珍品“断臂美神”维纳斯,那安详自信的眼睛和稍露微笑的嘴唇,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美感,毫无纤巧娇柔、顾影自怜的造作神态。她那端正大方的容貌和丰腴饱满的身躯体现着青春、健美和充沛的生命力,其线条既显示出女性的美,还蕴含着某种人生理想。
(二)艺术美的形象性
艺术形象是指艺术家根据现实生活,经过加工、提炼、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真实的生活图画。
传说一年秋天,在莱菌河边的一个小镇上,贝多芬为一位盲人姑娘即兴演奏了钢琴第十四奏鸣曲《月光》。盲人姑娘通过音乐仿佛看到:月光照进窗子里,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面向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三)艺术美的理想性
艺术家在创造艺术美的过程中,必然将自己鲜明的爱憎感情和审美理想融于艺术形象之中,化为作品的灵魂,使之表现出的意蕴比现实生活本身更加理想化。
《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出色的肖像画之一。这幅肖像画最重要的特征是“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看她那配合着微微斜视的柔和明亮的眼神,抿着的嘴角微微翘起,形成轻盈的笑容。在蒙娜丽莎谜一般的微笑中,显示出温雅、高尚、快乐,但又不失其端庄、宁静,这是富有深刻意义的最美的微笑,也蕴藏着画家的创作理想。因为,在中世纪的黑暗岁月,西欧人经历了1000多年残酷愚昧的封建压迫和基督禁欲主义的精神摧残,早已丧失了思想自由和幸福的微笑,正是文艺复兴的到来,使丧失已久的笑容又回到了人间,特别是回到获得自由的妇女们的脸上。所以,“蒙娜丽莎的微笑”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女性美的代表;成为画家可以放开手脚倾心颂扬真善美的象征;成为西欧人结束了漫长中世纪痛苦生活的标志,同时也充分表现了艺术美的理想特征。
(四)艺术美的典型性
能深刻反映社会生活本质规律的某些方面,并且有一定的认识意义和较高的艺术价值的形象称之为艺术典型。艺术创造的正确途径是通过个别、特殊来反映一般的和本质的,创造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艺术典型。
鲁迅在《祝福》中塑造的祥林嫂就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选取祥林嫂一生中最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来刻画人物性格,展示悲剧命运。鲁迅将发生在旧中国劳动妇女身上的许多不幸集中在祥林嫂一人身上,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旧中国妇女形象的代表,深刻地反映了旧中国政权、神权、夫权、族权这四座大山对妇女的压迫。
四、艺术美的欣赏
艺术美的欣赏是指欣赏者进入艺术作品的天地,理解作品的故事情节或意境,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作品的人物或作者发生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并有自己相应的道德判断和审美判断,在欣赏过程中获得审美享受。
(一)艺术欣赏需要心灵感应
艺术欣赏就是欣赏者与艺术创造者之间的感情、思想交流,即“心灵感应”。
(二)不能把艺术作品当作现实
费尔巴哈说“艺术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作现实”,艺术是艺术家受到现实的启发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人们在欣赏时应当从艺术的角度而不能从生活本来的事实角度去确认艺术的真实性。
(三)艺术美欣赏不能从科学或常理的角度理解作品
艺术作品饱含着艺术家的丰富情感,艺术家要借助于外物(人、事、景、物)抒情,“外物”一旦成为情感的载体、符号以后,人们在欣赏艺术家情感物态化的艺术作品时,就不能用科学的眼光,从常理的角度来理解艺术作品。
(四)艺术美欣赏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就是欣赏中的“情感投入”与“理性参与”的问题。如果距离太远,没有一点“感情投入”,与艺术作品塑造的形象不能产生共鸣,就无法获得美感。若距离近,把自己的感情移入角色,或者说是把角色的感情移入自己,与角色同喜同悲,这是艺术欣赏的佳境,但不要硬充角色,更不能丧失理智。
(五)艺术美欣赏需要联想与想象
如果没有想象力的唤醒,艺术品就永远是静止的形式、僵硬的物态,欣赏者就无法与之交流。有了想象和联想,欣赏对象才能由“死”变“活”,由静止变流动,成为活生生的形象。
人们欣赏舞蹈,在舞台上所见到的只是优美的演员形体和肢体语言,可是欣赏者可调动自己的思维,通过演员形体这一物质材料想象另一个世界。
(六)艺术美欣赏要注意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思想倾向
大千世界、宇宙万物从一瞬间到漫长的历史阶段,一切精神的、物质的都能通过艺术品表现出来,因此在进行艺术欣赏时就需要了解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应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去观照和欣赏。
欣赏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小说集《人间喜剧》、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时,就应该了解其时代背景。着重揭露和批判了罪恶的金钱关系,揭露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和上流社会的道德堕落等肮脏的内幕。有的作品也表现了对人民群众的同情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第二节 各类艺术审美特征
一、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就是文学,它以语言为媒介来塑造艺术形象。文学有以下审美特征。
(一)语言艺术形象的间接性
人们借助于文字符号这一媒介,通过联想和想象间接地“看到”其描写的艺术形象。正如歌德所说:“造型艺术对眼睛提出形象,诗对想象力提出形象。”
(二)语言艺术审美视角的广阔性
语言艺术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表现瞬间的感受,也可以反映漫长的历史阶段,既能叙事、传情、议论,又能绘形、绘色。大到宏观世界小到细枝末节,文学均能尽收笔底。
(三)语言艺术表达思想的明确性
语言是人的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所至,表现所至。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明确性上,任何门类的艺术都达不到文学的程度。
二、听觉艺术
听觉艺术主要指音乐。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音响运动,创造音乐形象,表现感情和思想,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
(一)音乐的主要审美特征
1.音乐是一种以声音为材料的表情性
艺术音乐是通过对人的听觉的刺激而形成人的心理反应,产生音乐形象来激发人的感情,所以说它是表情性艺术。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开始,在轻柔的弦乐震音背景上传来秀丽的长笛,接着双簧管奏出酣畅、恬适的旋律,人们听着,仿佛看到一幅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生机洋溢的美丽图画。《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因音响强劲有力、起伏对比强烈而给人带来情感的巨大震动。当人们听到这雄浑豪放的音乐再加上标题“保卫黄河”的暗示,就会自然地将音乐与奔腾的黄河和抗日队伍从四面八方奔赴前线的勃勃英姿联系在一起。
2.音乐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及作曲家的个性
任何作曲家的创作都必然要受到时代、民族及个人性格的制约。从历史发展来看,每个时代都有代表其精神、风格的音乐。从地域方面说,由于受不同地理、气候及固有文化传统的影响,任何音乐作品都蕴含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从创作主体而言,每首作品都是音乐家个性的主观情感的显现,因而处处露出作者自己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