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方60首讲记
20723600000026

第26章

第三章 (11)

本方是治疗气虚下陷证的代表方,是虚弱体质的强壮剂,现今临床若见内脏脱垂者,大多选用本方来治疗。有学者提供经验,用本方配伍大剂量枳壳(30g以上),引以小剂量升麻、柴胡(各3g),治疗胃下垂有特效。这个经验值得借鉴。但并不是内脏脱垂必须用本方来治疗。一胃下垂患者,数次更医,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但患者药后胃脘胀满,嗳气频作,遂予以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患者药后胃不胀,嗳气不作,自我感觉舒适。这就是取效的标志。数医用补中益气汤的思路为“胃下垂”所束缚,失去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

临床应用本方时,黄芪常需大剂量应用,此时应注意辨别体质,黄煌认为,黄芪体质的患者大多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都缺乏光泽,肌肉松软,浮肿貌,目无精彩,腹壁软弱无力。舌质淡胖,舌苔润。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稀溏,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肿,特别是足肿,手足易麻木,皮肤黄暗,易于感染或溃疡。另外,此类患者多能食、贪食,但依然无力。

张菊人受叶天士的影响,在运用本方时常以防风代替升麻,他说:“按东垣用升麻以升脾阳,每嫌其过;天士改用防风,比较稳妥。余师天士意,每获奇效。”并记一病案:婴儿周某诞生数月时,感受暑滞,脾阳不振,水泄多日,囟门下陷,乳饮日少,脆弱万分。投以小剂补中益气汤,去升麻易以煨防风,次日泄止而囟门亦起。(《菊人医话》)

补中益气汤善于升清而营养头面诸窍,对于清气不升,脑窍失养之五官科诸疾,本方也可以应用。如本人治疗一例鼻中隔偏曲的患者,女40岁,营养状况良好,唯鼻子疼痛而就诊,某医院检查示鼻中隔偏曲,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惧怕,要求改善症状。给予滴鼻液外用,同时内服抗生素,有效,但停药后疼痛如故。求治于中医,除鼻痛外,基本无证可辨,思索良久,建议服用成药补中益气丸,3天后即反馈,有效。这可能是与本方补气升阳的作用有关吧。

浙江的朱祥成教授善用本方治疗五官科疾病,如:以本方加细辛、五味子治疗变应性鼻炎,以本方加白花蛇舌草、忍冬藤等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以本方加半夏、泽泻、薏苡仁等治疗梅尼埃病等(《方药传真》)。这也是补气升阳法的具体运用。

此外,现今中医临床治疗高血压大多从肝阳上亢来考虑,实际上证属清阳不升者也多见。如《黑龙江中医药》(2002;3:37)载一病案。患者孙某,女,49岁。1998年5月8日初诊,素体偏胖,半年前开始头晕目眩,遇劳加重,曾在某医院就诊,测血压偏高,予西药降压治疗,效差。今日症状加重来诊,伴气短乏力,纳食不香,腹胀便溏,舌质淡胖苔白厚,舌边齿痕,脉大无力,测血压22/12kPa。辨证属中气不足,清阳不展,治以补中益气,升清降浊。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黄芪15g,茯苓15g,人参6g,陈皮6g,当归10g,升麻3g,柴胡10g,苍术10g,白术10g,薏苡仁30g,甘草6g,服药6剂后眩晕大减。纳食增加,效不更方。连服20日后诸症消除,血压19/10kPa,随访半年未发。

(加减)

补中益气汤加枳壳补中益气汤主要作用为益气补中,升阳举陷,方中黄芪、升麻、柴胡等均具有升阳作用,作用趋势单一。而加入枳壳一味,性凉,主降,而具有相反相承之意,体现了中医阴阳互用的特点。

也许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更容易理解。过去农村的马路大多是土路,而非柏油路。下雨天一到,路上泥泞不堪,坑坑洼洼。马车或拖拉机陷下去是家常便饭。这时的司机怎么做呢?“退一步海阔天空”,然后再向前冲,这种做法的成功率比较高。把补中益气汤比喻成向前冲的力,那么这“退后一步”就是枳壳了。没有这后退的一小步,前面的路途可就不再平坦了。这就是辩证法,学中医不学辩证法也是不行的。

(名家论述)

1.《内外伤辨惑论》金·李东垣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芪最多,人参、甘草次之。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上喘气短,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白术苦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芪、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又缓带脉之缩急;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清气上升也。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去白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甘辛为用。

2.《医方考》明·吴昆脾主四肢,故四肢勤动不息,又遇饥馁,无谷气以养,则伤脾,伤脾故令中气不足,懒于言语;脾气不足以胜谷气,故恶食;脾弱不足以克制中宫之湿,故溏泄;脾主肌肉,故瘦弱。五味入口,甘先入脾,是方也,参、芪、归、术、甘草,皆甘物也,故可以入脾而补中气,中气者,脾胃之气也。人生与天地相似,天地之气一升,则万物皆生,天地之气一降,则万物皆死。故用升麻、柴胡为佐,以升清阳之气,所以法象乎天之升生也。用陈皮者,一能疏通脾胃,一能行甘温之滞也。

3.《辨证录》清·陈士铎人有气虚,气息短促不足以息,与劳役形体气急促者迥殊。懒于言语,饮食无味,身体困倦,人以为气痨也,谁知是阳虚下陷,由于内伤其元气乎?夫元气藏于关元之中,上通肺而下通肾。元气不伤,则肾中真阳自升于肺,而肺气始旺,行其清肃之令,分布于五脏七腑之间;若元气一伤,不特真阳不能上升,且下陷于至阴之中,以生热矣。此热乃虚热,非实热也。实热可泻,虚热宜补,故必用甘温之药,以退其虚热。然而单用甘温以退其热,不用升提之味以挈其下陷之阳,则阳沉于阴,而气不能举,虽补气亦无益也;即升提其气矣,不用补气之味,则升提力弱,终难轻举其气也。方用补中益气汤。……李东垣一生学问,全注于此方,妙在用柴胡、升麻于参、术、芪、归之内,一从左旋而升心、肝、肾之气;从右旋而生肺、脾、胃、命门之气,非仅升举上、中二焦之气也。

生脉散

(来源)

本方来源于《医学启源》,原文如下:

生脉散,补肺中元气不足,须用之。

原方主治肺中元气不足。至于临床表现是什么,原文未提。

(组成)

麦冬五味子人参。

人参,能够大补元气,补益脾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在本方中主要发挥大补元气,生津的作用。麦冬,主要具有滋养肺胃心之阴作用。五味子,既能收敛正气,又能益气养阴。三药合用,能够益气生津,敛阴止汗,治疗气阴两虚证或暑热耗气伤津证。

(剂量)

1.原方无剂量。

2.现在临床作汤剂应用时的参考剂量为人参5~10g(若燥热明显,则用西洋参5~10g来代替),麦冬10~20g,五味子5~10g。此方中人参不可用党参来代替,但可用西洋参来代替。

(用法)

1.原方无用法。

2.以本方作汤剂时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于危急重症时,根据需要,可加大剂量随时服用。

3.临床有成药可用,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

(配伍)

人参、麦冬、五味子人参以大补元气而著称,麦冬功善养阴润燥,五味子虽酸苦甘辛咸五味俱全,但以酸味为主,其性收敛。三药同用,一补一润一敛,既可补气阴之虚,又可敛气阴之散,故久咳肺虚或暑热气津两伤者均可用之。

(应用)

本方源于《医学启源》,以其能“补肺中元气不足”,用于治疗“肺中伏火,脉气欲绝”,即为肺之气阴两伤证,症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而细数等。后来,李东垣秉承师教,加以发挥,又将本方用于暑热耗气伤津证,症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口渴咽干,脉虚数等。

不管是久咳肺虚还是暑热外感,其病机均为气津两伤,总以体倦,气短,口渴咽干,舌质红,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从临床应用来看,本方最常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急性心衰、心肌炎等。其次,肺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呼吸系统疾病证属气阴两虚者,应用本方的机会也较多。还有,各类休克、老年性痴呆、糖尿病、干燥综合征等也有应用本方的报道。但以上疾病应用本方,其共同的病机是气阴两虚。这就是异病同治。

本方作汤剂应用时,大多医生能按中医的辨证论治来选方用药,这是中医的特色,也是中医的根本,不能丢。但也不少医生应用本方根本不辨证,所有的心衰、肺心病等均用此方来治疗,名之“专病专方”,实为不妥。这种情况在使用生脉注射液时尤为突出,我们中医队伍内部每时每刻也在犯同样的错误。生脉注射液在抢救急性心衰、休克等急病重病方面的应用明显多于汤剂,其优势并不在于疗效,而在于剂型的方便和起效的迅速。

药理研究表明本方能够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缺血,调节血压等作用,这为本方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及休克的抢救,提供了药理学依据。但其病机一定是气津两伤,对于气脱证或亡阳证则为禁忌。

从本方的配伍来分析,本方用于消渴属于气阴两虚证最为合适。人参益气生津止渴又降糖,麦冬为养阴生津止渴要药,五味子酸敛,既能养阴,又能敛阴。只是本方药味少,需加味应用,可配伍山药、葛根、知母、黄芪等,与张锡纯之玉液汤差不许多矣。如《甘肃中医》(2002;4:35)报道生脉散加味(党参30g,麦冬15g,五味子6g,黄芪30g,山药30g,天花粉15g,知母15g,丹参20g)治疗老年性糖尿病62例,总有效率达96.7%。

(加减)

本方是小方,应用汤剂时,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基础上加味使用。无论何病,若见气阴两虚,内热著者,方中人参可用西洋参来代替。临床大家张锡纯也有这样的经验,他说:“(西洋参)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补者,皆可以此代之。”

(名家论述)

1.《医方考》明·吴昆气极者,正气少,邪气多,多喘少言,此方主之。肺主气,正气少,故少言;邪气多,故多喘。此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之象也。人参补肺气,麦冬清肺气,五味敛肺气,一补、一清、一敛,养气之道毕矣。名曰生脉者,以脉得气则充,失气则弱,故名之。

2.《医略六书》清·徐大椿肺虚气耗,不能摄火,而热浮于外,故发热口干、自汗不止焉。人参大补,能回元气于无有。五味酸收,能敛元津之耗散。麦冬润肺清心。名之曰生脉,乃补虚润燥,以生血脉也。俾血脉内充,则元津完固而魄汗自敛,血脉无不生,虚热无不敛藏矣。此扶元敛液之剂,为气耗发热多汗之专方。

3.《成方便读》清·张秉成夫肺主这一身之气,为百脉所朝宗,肺气旺则脏腑之气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脉自不绝矣。一受暑热之气,金受火弄,肺气被灼,则以上诸证叠出矣。然暑为夏月之正邪,人之元气充实者,原可不病,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方中但以人参保肺气,麦冬保肺阴,五味以敛其耗散,不治暑而单治其正,以暑为无形之邪,若暑中无湿,则不致留恋之患,毕竟又无大热,则清之又无可清,故保肺一法,即所以却暑耳。此又治邪少虚多,热伤元气之一法也,在夏月肺虚者,可以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