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方60首讲记
20723600000027

第27章

第四章 (1)

玉屏风散

(来源)

本方来源于宋·张松的《究原方》,但该书已俟,但引文尚见于《医方类聚》,据载治疗自汗证,但原文未见。李东垣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载白术防风汤、黄芪汤均由黄芪、白术、防风三药组成,但其剂量不同,前者重用防风,芪、术各半,补散之比为1∶1,后者三药等份,补散之比为2∶1。而本方的补散之比为4∶1,以补为主。

(组成)

防风一两黄芪蜜炙白术各二两。

1.黄芪、白术黄芪蜜炙,其补益作用较生品强。黄芪与白术均能益气固表止汗,但二者的作用点不同,黄芪主归肺经,直接作用于肌表,益卫固表作用强,为治疗卫虚不固证的要药、首选药;白术主归脾经,能够益气健脾,使气血生化有源而达补益卫气的作用。

2.防风一般有生用和炒炭用两种用法,生用能够祛风解表,胜湿止痉;炒炭用能够止血。在本方中要用生品。

(剂量)

1.原文剂量换算为炙黄芪60g,白术60g,防风30g。

2.现代临床多作汤剂,参考剂量为炙黄芪12~30g,白术12~30g,防风6~15g。

3.目前本方有成药玉屏风颗粒,每服6g,日3次,温水送服。该药需长期服用方可见效。

(用法)

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加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后热服。

1.本方为煮散剂,枣汤调服,每服9g。

2.“食后热服”示饭后服,温服,日3次。

3.作汤剂时,常规煎服。

(配伍)

黄芪配伍防风黄芪甘温,为“补气之长”,能益卫固表止汗;防风质润,有“风药中之润剂”之称,能祛风散邪解表。二药配伍,一补一泻。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

(应用)

本方为表虚自汗证而设,症见自汗恶风,面色白,舌淡脉虚等。现代常用本方预防或治疗复感儿,成人感冒反复发作者,肾炎常因感冒而反复发作者,过敏性鼻炎、慢性荨麻疹、支气管哮喘等每因外界的刺激而发作者等。对于此类疾病,只能用于非感冒期或非发作期。此外,本方也可以用于久病、手术后、产后等出现体虚自汗者。

本方属于3味药的小方,很少有单独应用的机会。只在改善体质或做保健品应用时,可以原方比例研末或用颗粒剂长期服用。现药房与药店均有售,不但服用方便,而且价格低廉。药理研究及临床发现,本方能够显著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即便长期单用黄芪煎服也具有显著的疗效。基于此,笔者称本方为天然的免疫力提高剂。

笔者也做过实验。对于经常感冒的患者,单用黄芪30g,煎服,连服1个月,可显著减少感冒的次数。但在感冒期间不宜服用本方,以免闭门留寇。

现代名家邓铁涛对本方颇有研究,他说:“玉屏风散不仅能治汗,而且能预防外感,对于体弱表虚易患感冒之患者尤为适宜。我曾建议某中医院按上述比例制成玉屏风散,每用10~20g水煎服,每日1剂,服半月至1月,以取代丙种球蛋白以治容易感冒之患者(该地喜用丙种球蛋白成风),这既可发扬中医特色,又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更可避免某些难治之病,何乐而不为。事后了解,据说有相当好的效果。其建议实受启发于蒲辅周玉屏风散预防感冒之经验,蒲氏认为此散用3~5钱即可,用量过重有胸闷不适之弊。”

“我体会此方不但能治自汗,一些盗汗属气虚者亦适用。临床上常用汤剂,根据个人经验,其用量为:黄芪12克,防风3克,白术15克。我认为,其组成份量比例颇需研究,较为重要的有两点:其一,防风用量要少于黄芪,这是根据东垣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之说,又因防风为疏散之品,汗症不宜多用,与黄芪相配达相畏相使之目的便可;其二,白术的量须是黄芪与防风之和,这是根据‘发在芪防收在术’之意,一走一守,达表‘实卫’。”(《邓铁涛临床经验集要》)

(加减)

玉屏风散合桂枝汤二方相合,是治疗免疫力低下,体虚感冒最常用的方剂。患者平时容易感冒,大多形体消瘦,面白或黄,神疲乏力,自汗或盗汗,恶风,脉浮或虚弱无力等。服用该方调理体质时需要注意:一是剂量不宜大,二是需要长期服用。

(名家论述)

1.《医方考》明·吴昆外冒风雨,则寒湿不免矣,以外得之,故令伤形而皮肤枯槁。然皮肤之间,卫气之所居也。《灵枢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者也。故峻补其卫气,而形斯复矣。黄芪甘温,补表之圣药也,得防风而功愈速,故以防风等之;白术益脾,脾主肌肉,故以白术倍之。三药者,皆补气之品,《内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此之谓也。方名玉屏风,亦是以其补益卫气,足以为吾身之倚袭尔。

2.《医略六书》清·徐大椿脾肺气亏,不能卫外,而腠理不密,故风邪易入,自汗不止焉。白术健脾燥湿,黄芪补气密卫,防风走表,引领芪、术固腠理而止自汗也。为散煎服,使脾肺气充,则风邪外解而腠理致密,何自汗不止哉?此补中托表之剂,为腠理虚受邪自汗之专方。

3.《成方便读》清·张秉成大凡表虚不能卫外者,皆当先建立中气,故以白术之补脾建中者为君,以脾旺则四脏之气皆得受荫,表自固而邪不干;而复以黄芪固表益卫,得防风之善行善走者,相畏相使,其功益彰,则黄芪自不虑其固邪,防风亦不虑其散表。此散中寓补,补内兼疏,顾名思义之妙,实后学所不及耳。

四物汤

(来源)

本方来源于宋代蔺道人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其原文如下:

(四物汤)治一切血虚,日晡发热,烦躁不安者。

讲解

1.原方主治“一切血虚”,与现在的认识一致,即主要用于血虚证。

2.“一切血虚”的表现为日晡发热,烦躁不安。与今天的认识不尽相同,原方主治的表现可以理解为虚性的亢奋。

(组成)

熟地黄当归各三钱芍药二钱川芎一钱五分。

1.熟地黄系生地黄加入黄酒、砂仁、陈皮等反复蒸晒至油润黏腻而成,古法要求蒸9次,晒9次。但从熟地黄的价格来看,大多能蒸晒2次就不错了,质量已大大下滑。生地黄经过蒸晒后,由清热凉血的生地黄变成了补血益阴的熟地黄。熟地黄既是补血的要药,同时也是补肾阴的主药。

2.熟地黄、当归、芍药均为补血药;川芎为活血药,当归亦能活血。故方中有三药能补血,两药能活血。所以本方的作用是补血活血。

(剂量)

1.本方为宋方,其剂量换算为熟地黄、当归各9g,芍药6g,川芎4.5g。

2.从用法来看,本方为煮散剂。现临床多作汤剂,参考剂量为熟地黄、当归各10~20g,芍药6~15g,川芎5~10g。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空心食前热服。

1.本方为煮散剂,每次9g,饭前热服,日3次。

2.现本方大多作汤剂常规煎服。

(配伍)

补血药配伍活血药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以补血药为主,配伍活血药,具有补血而不腻滞,活血而不伤血的特点。如果本方中白芍改为赤芍,其活血之力更强,再配以桃仁、红花等,可以治疗瘀血证。

(应用)

本方原为“一切血虚”而设,即血虚证,症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健忘多梦,面色无华,唇甲淡白,眼睛干涩,妇女月经延后、量少色淡质稀,或经后腹痛,或经闭不行,舌淡,脉细弦或细涩等。

现代常用本方加减治疗妇女月经不调、胎产疾病、贫血、失眠、骨折久不愈合、过敏性紫癜、荨麻疹、老年皮肤瘙痒等属营血虚滞者。

从本方的组成来看,组方仅四药而三药能够补血,两药能够活血。可见本方的作用是补血活血,所主治的病证当是以血虚为主,或同时兼有瘀血的存在,故后世谓本方主治营血虚滞证。

而笔者对本方的理解偏重于原文的观点,即“一切血虚”,至于本方主治证中有没有血滞证的存在无关紧要。

这要从气血的特点谈起,气血贵乎流通。单用补血之剂,多有腻滞之弊,故加行血之品以防腻滞;其次,中医有一理论是“瘀血不祛,则新血难生”,故有“祛瘀生新”的治法,可见,通过祛除瘀血,对于新血的生成也是有利的。综上所述,本方主治血虚证,是否兼有瘀血证并不是关键。

血虚证的辨证可从四诊来把握。首先,是望诊:面色苍白无华,口唇、爪甲色淡,眼结膜色淡而白。其次,是问诊: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健忘多梦,眼睛干涩;妇女多体现在月经的问题上,如月经延后、量少色淡质稀或经闭不行。最后,是切诊:脉细,或细而无力。

从临床应用情况来看,本方最多用于妇科月经病,这与妇女的生理有很大的关系,“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藏血。由血虚所致的月经量少,经期时间短,同时伴色淡质稀,或月经过后腹痛,或闭经等,均可见于血虚证。

本方广泛用于月经病,关键在于加减。对于血虚为主的月经病,可配伍其他的补血药,也可配伍补气药,以求气血互生。对于血瘀为主的月经病,当配伍桃仁、红花等活血之品,如桃红四物汤。月经不调兼寒而见少腹冷痛,喜温喜按者,可酌配吴茱萸、小茴香等。月经不调兼热者,可配伍黄连解毒汤,即成温清饮,主治月经过多,色红质稠等。

浙江妇科名医何少山对本方颇有研究,他说:“本方血虚能补,血燥能润,血溢能止,血瘀能行,为调血要剂,故适用范围较广,难以尽述。对于月经过少、闭经、排卵障碍、黄体功能不全等用此方较多。偏肾虚者加淫羊藿、仙茅、菟丝子、紫河车、甜苁蓉等;偏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等;血虚恶寒可加淡附片、肉桂;兼血瘀者可加桃仁、红花、小胡麻;血虚有热,常改熟地为生地,加丹皮、茜草根;崩中漏下加阿胶珠、艾叶;欲行血以赤芍代白芍;欲止血去川芎;对脾胃虚弱者熟地用之恐滋腻,可用砂仁拌或改用熟地炭;川芎用量宜小于当归之一半;若血虚而滞则归、芎用量可重于地、芍,阳胜于阴,阴以阳化而疏泄;若冲任虚损,崩中漏下,则地、芍之量可大于归、芎,阴胜于阳,阳从阴化而主收摄,使肝藏血而止崩漏;地、芍用量与归、芎之基本相同,则疏通与生血养血功能均衡。(《方药传真》)

本方与逍遥散均为妇科调经的常用方,二者的不同在于逍遥散重在调气,主治气机失调为主的月经病;而本方重在调血,主治以血虚为主的月经病。

本方在内科杂病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总以血虚为主要病机,如血虚失养所致的头痛、眼目干涩,心神失养所致的心悸、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现行的《中医内科学》即用本方加味而成加味四物汤,用于血虚头痛的治疗。

使用本方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二。

1.中医血虚证不可等同于贫血。笔者认为,血虚证可见于贫血,但贫血更多的不是血虚证,而是气血两虚证。反过来讲,血虚证大多不伴有贫血。如果把血虚证定位于贫血,这就大大限制了本方的应用。

2.四物汤经加减可广泛用于多种血证,这从历代方剂即可看出。但对于大出血的患者,不能因为暂时的贫血而用本方来急救,此时当以补气救脱为主。“有形之血难以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此时若治以补血,恐不宜于急救。但对于大出血患者急救后的调理,选用本方还是符合常理的。

(加减)

1.胶艾四物汤原名芎归胶艾汤,又名胶艾汤,来源于《金匮要略》,由四物汤加阿胶、艾叶、甘草、清酒组成,原方主治“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即既可治疗妇科出血证,又可治疗胞阻(即胎动不安下血),总是出血证。由本方组成来看,方中阿胶、艾叶具有较好的止血作用。

从胶艾四物汤与四物汤的产生时间来看,胶艾汤早于四物汤,可以说四物汤来源于胶艾汤。

2.八珍汤来源于《瑞竹堂经验方》,由四君子汤、四物汤合方而成,主治气血两虚证,以气短乏力,心悸失眠,头晕目眩,舌淡,脉细无力为使用要点。常用于大病久病后虚弱、贫血、迁延性肝炎、神经衰弱等各种慢性病,以及妇女月经不调、习惯性流产、外科疮疡久不愈合等证属气血两虚者。

3.桃红四物汤来源于《医宗金鉴》,由生地黄、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组成,主要用于血瘀证,是治疗血瘀证的代表方、基本方。后世许多活血方均以此方为基本方加减而成,如王清任的五个著名的活血方,补阳还五汤也是以此方为基础。

4.圣愈汤来源于《脉因症治》,由熟地黄、白芍、川芎、当归、人参、黄芪组成,即由四物汤加参、芪而成,故该方能够气血双补,可治疗气血不足之妇女月经先期,量多色淡,神疲倦怠等。

(名家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