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方60首讲记
20723600000031

第31章

第四章 (5)

使用本方的要点是下焦虚冷。突出一个“冷”字:腰冷、腿冷、尿冷、粪冷、精冷等一派下焦虚冷之象。这样的患者大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当然女性患者也有。受一年四季气候的影响和一日四时阴阳的影响,患者于冬季或下午晚间发作或症状加重。分述如下。

1.腰冷腿冷也就是腰膝酸冷疼痛,这是患者就诊时一个常见的主诉。此类患者大多形体较丰,体格及营养均好,大多伴有阴部潮湿。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患者常有此表现。

2.尿冷是指小便清冷,特别是夜间小便次数增多,甚至影响到患者的睡眠。多数学者认为夜尿次数多是肾阳虚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客观指征。本方也可用于小便滴沥不畅、尿等待等。可见本方对小便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其调节的机制是如何实现的?实质上,肾气对小便的调节作用有二:一是肾气虚而气化无权,小便化生及排泄乏力,故可见小便不利;同时肾气虚,固摄无力,小便不固而见小便量多而清长。气化无权与失却固摄均是肾气虚弱的表现,故本方对小便的调节作用就是通过对肾气的补益作用来实现的。

与水液代谢失常有关的病证是水肿。由于小便不利,水饮内停,从而导致水肿。此水肿的特点是,下肢水肿,晨轻晚重,经过一天的劳累或长时间的行走均可加重下肢水肿,按之不能随手即起,而在充分休息后水肿明显减轻。

3.粪冷是指大便溏泻,清冷质稀,而无臭秽。有的患者把大便溏泻当作主诉来就诊。也有的患者表现为便秘,本方主治便秘当属阳虚便秘无疑。

4.精冷包括阳痿、早泄、男子不育、女子宫冷不孕等。这是患者就诊时的常见的主诉。目前这样的患者较多,可能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社会压力、空气质量、天气变化等诸多因素有关。不要认为肾气丸唯有男子可用,女子宫冷不孕者亦常用此方加减来治疗。

历史上善用本方的大医家有张景岳、赵献可等。而现代善用本方的名中医也甚多。如辽宁名中医陈鸿文治一男,29岁,已婚。阳痿2年,服海马多鞭丸及男宝等无效。面色白,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弱。方选肾气丸加减:熟地黄50g,山茱萸30g,山药30g,茯苓40g,泽泻20g,附子10g,桂枝10g,淫羊藿20g,仙茅15g,巴戟天15g。服药15剂,诸症悉减,阳事可举,但举而不坚。嘱其继服15剂。后因咳嗽来诊,告之上症已愈。(《方药传真》)

(加减)

1.十补丸来源于宋代严用和之《严氏济生方》,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附子、丹皮、五味子各二两,白茯苓、泽泻各一两,鹿茸、肉桂各一钱组成。主治肾阳虚损,精血不足证,症见面色黧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形体消瘦,腰膝酸冷,小便不利等。

2.本方加牛膝、车前子等其利水增强,可治疗肾阳虚证而以水肿为主要表现者。若用于肾阳虚之阳痿,可加淫羊藿、巴戟天等以增强壮阳起痿之功。

(名家论述)

1.《医贯》明·赵献可夫一阳居于二阴为坎,此人生与天地相似也。今人入房盛而阳事易举者,阴虚火动也。阳事先痿者,命门火衰也。真水竭则隆冬不寒,真火息则盛夏不热。是方也,熟地黄、山茱萸、丹皮、泽泻、山药、茯苓皆濡润之品,所以能壮水之主;肉桂、附子辛润之物,能于水中补火,所以益火之原。水火得其养,则肾气复其天矣。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即此方也。盖益脾胃而培万物之母,其利溥矣。

2.《辨证录》清·陈士铎人有年老遗尿者,不必夜卧而遗也,虽日间不睡而自遗……此命门寒极不能制水也。夫老人孤阳,何至寒极而自遗乎?盖人有偏阴、偏阳之分,阳旺则有阴虚火动之忧,阳衰则有阴冷水沉之患。少年时过泄其精,水去而火又亏。夫水火必两相制者也,火无水制则火上炎,水无火制则水下泄。老人寒极而遗,正坐水中之无火耳。惟是补老人之火,必须于水中补之,以老人火衰而水亦不能甚旺也。方用八味地黄汤。……八味地黄汤正水中补火之圣药。水中火旺,则肾中阳气,自能通于小肠之内,下达于膀胱。膀胱得肾之气,能开能合,一奉令于肾,何敢私自开关,听水之自出乎?气化能出,即气化能闭也。惟是八味汤中茯苓、泽泻过于利水,老人少似非宜。丹皮清骨中之热,遗尿之病,助热而不可助寒,故皆略减其分量,以制桂、附之横,斟酌得宜,愈见八味汤之妙。然此方但可加减而不可去留,加减则奏功,去留则寡效也。

3.《小儿药证直诀笺正》清·张山雷仲师八味,全为肾气不充,不能鼓舞真阳,而小水不利者设法。故以桂、附温煦肾阳,地黄滋养阴液,萸肉收摄耗散,而即以丹皮泄导湿热,茯苓、泽泻渗利膀胱,其用山药者,实脾以堤水也。立方大旨,无一味不从利水着想。方名肾气,所重者在一气宇。故桂、附极轻,不过借其和熙,吹嘘肾中真阳,使溺道得以畅遂。

完带汤

(来源)

本方来源于《傅青主女科》,原文如下:

夫白带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成白滑之物,由****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治法宜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疏肝之品,使风木不闭塞于地中,则地气自升腾于天上,脾气健而湿气消,自无白带之患矣。方用完带汤。

讲解

1.主治本方主治明确:白带。

2.病机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

3.治法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舒肝之品。

(组成)

白术土炒山药炒各一两人参二钱苍术制车前子酒炒各三钱白芍酒炒,五钱柴胡六分黑芥穗陈皮各五分甘草一钱。

1.白术为健脾要药,能够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土炒后其燥湿止泻止带之功更胜。山药炒用,性偏微温而健脾力强。人参、甘草均能健脾。以上四药均能健脾,脾气健则湿气消。

2.苍术运脾燥湿,其燥湿之力特强,故常制用。炮制方法有二:一是米泔水浸透后,晾干,再炒;二是加入麦麸拌炒。有研究表明,苍术表现出的燥烈之性系苍术所含的挥发油所致,米泔水浸炒后,其挥发油可失去一半以上,燥烈之性大大降低。处方中见苍术之名,药房大多给予制苍术。车前子一般有三种用法,生用、清炒和盐制用,现多不酒炒。本方取其利水渗湿之功,多盐炒用。黑芥穗,即荆芥穗炒炭,不仅能够祛风胜湿,又能收涩燥湿。陈皮行气燥湿。以上四药均能祛除湿邪。

3.白芍酒炙后,酸寒之性降低,能够养肝和中,缓急止痛;柴胡疏肝行气解郁。二药一补肝体,一调肝用,共达调肝之功。

4.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疏肝,祛湿止带之功。

(剂量)

1.本方是清代方,剂量换算如下:白术、山药各30g,人参6g,苍术、车前子各9g,白芍15g,柴胡1.8g,黑芥穗、陈皮各1.5g,甘草3g。

2.从方中各药的用量不难看出,剂量差别较大。白术、山药均重用至30g,而小如柴胡、黑芥穗、陈皮等仅有1g多。其意义分析如下:可以非常肯定的是,带下的病因是湿邪,脾主运化水湿,故湿邪的产生源于脾,这是带下这一疾病的根源。重用白术、山药等重在治带下之本,治带下之根。根已去,标何惧。故少用黑芥穗以收敛。然患者主诉为带下量多,“急则治其标”,故治以祛湿之法。同时配以柴胡既能疏肝,又能升阳以化湿,用量轻,易升易化(量重则易降)。

3.现代临床应用本方的参考剂量为炒白术、炒山药各15~30g,人参3~6g或党参9~12g,苍术、车前子各6~9g,白芍9~15g,柴胡1~3g,黑芥穗、陈皮各1~3g,甘草3~6g。

(用法)

原方无用法,现临床常规水煎服。

(配伍)

注意方中健脾药与祛湿药的配伍。前面已有论述,参见四君子汤中的配伍。

(应用)

本方是治疗湿浊下注之白带的专方,傅青主明确提出白带的病机是“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即现在认为系脾虚肝郁,湿浊下注,症见带下色白或淡黄,量多,清稀无味,面色白,口淡食少,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脉缓或濡。

现代临床多用本方治疗慢性****炎、宫颈炎、宫颈糜烂等证属肝脾不和,湿浊下注者。临床应用进一步扩展,对于慢性结肠炎、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肝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炎蛋白尿、乳糜尿、肾积水等属脾虚湿盛者,也可用本方来治疗。

首先,本方用于治疗白带,所治白带的特点是量多,绵绵不已,质稀,甚至稀如清水,色白或淡黄,无味或略有腥味,但绝无臭味。同时必伴有脾虚湿盛之症状。若见带下质黏、色黄、腥臭异常,伴便秘,尿赤,舌红苔黄等,为湿热下注所致,非本方所宜。至于有无肝气郁滞证,不是本方应用的关键。

本方主治白带不仅为妇科中医师熟用,而且其他各科的中医师也熟知,只要辨证准确,往往随手即效。如陕西中医学院张文阁教授经验:方中山药用30g必效佳,可于方中加茯苓15g以增渗湿之力。西安名医何同录应用本方的指征是:舌质多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缓无力或细濡。面目肢体水肿,带下量多,质稀色白。河北省廊坊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梁冰治一27岁女,少腹及两胁胀痛不适,腰酸,带下色白,清稀无臭,倦怠纳差,舌质淡,苔白,脉滑弱。处方:陈皮12g,山药15g,车前子20g(包),荆芥穗10g,柴胡10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甘草10g,海螵蛸20g,党参15g,白术15g,苍术10g。3剂后诸症减,继服3剂巩固。(《方药传真》)

其次,对于脾虚湿停之泄泻、水肿等病证也可用本方来治疗。如《陕西中医》(1990;1:28)记载一2岁半男孩,患泄泻近1个月,时发时止,大便稀薄,带有不消化之食物残渣,日达数次至10余次,食欲缺乏,精神欠佳,面色萎黄,舌质淡白,苔白腻,指纹淡。证属脾胃虚弱,湿邪较盛。投完带汤加扁豆,水煎服,每日1剂。服3剂后,大便每日最多4~5次,食纳欠佳,上方中加莱菔子,继服3剂,大便转入正常。

(加减)

本方组成药物较多,经过长期的临床检验,疗效确切,一般无须加减,原方即效。若为增强其健脾利湿之功,可酌加薏苡仁、莲子等。

(名家论述)

1.《傅青主女科》清·傅山此方脾、胃、肝三经同治之法,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开提肝木之气,则肝血不燥,何至下克脾土?补益脾土之元,则脾气不湿,何难分消水气?至于补脾而兼补胃者,由里及表也。脾非胃气之强,则脾之弱不能旺,是补胃正所以补脾耳。

2.《岳美中医话集》今·岳美中此方用大量白术、山药为君药,双补脾胃阴阳;用中量人参、苍术为臣药,补中气,燥脾土;芍药、甘草合用,为甲己化土,车前子利湿,均为正佐之药。方中最妙者,柴胡、陈皮、黑芥穗俱用不及钱之小量,柴胡用以升提肝木之气,陈皮用以疏导脾经之滞,黑芥穗用以收涩止带,并有引血归经作用。方中山药、白术用量可谓大矣,陈皮、柴胡、黑芥穗用量可谓小矣。大者补养,小者消散,寓补于散,寄消于升,用量奇而可法,不失古人君臣佐使制方之义。

酸枣仁汤

(来源)

本方来源于《金匮要略》,原文如下: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第六篇第十七条)

讲解

1.虚劳,正气不足即为虚劳。本方所治病证为虚证,形体消瘦者为多。

2.虚烦,是指其烦与与邪气无关,“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正气不足,心神失养所致。

3.以不得眠(即失眠)为主诉。

(组成)

酸枣仁炒,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芎藭二两。

1.酸枣仁味酸而甘,功能养心安神,敛汗。对本品生用炒用的不同,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本品对神志的调节作用呈双向性,生酸枣仁主要具有醒神的作用,用于嗜睡;而炒酸枣仁则具有安神的作用,用于失眠。李时珍也有类似的说法:“熟用疗胆虚不得眠,烦渴虚汗之证;生用疗胆热好眠。”第二种:本品炒用偏于安神,而生用则偏于敛汗。无论哪一种说法,酸枣仁炒用时多用于安神,本方中应炒用。现代研究发现,酸枣仁无论生用还是炒用,均能镇静安神,其有效成分主要是皂苷和黄酮类化合物。炒用可使黄酮类物质增加,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2.知母滋阴清热除烦;茯苓能够健脾安神,或以茯神代之,则安神作用更强;川芎能够活血,而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本品具有镇静作用。综合诸药,本方具有养心安神,清热除烦的功效,主要用于肝血不足、虚热内扰之虚烦失眠。

(剂量)

1.现对药房中酸枣仁实际称重,一升约为90g,二升则为180g,原方中相对剂量独重。观现代临床应用本品时,多在20~50g之间,相比之下用量过小,这可能是有时疗效不甚理想的一个因素。

2.该方是汉方,故原方的剂量为:酸枣仁180g,甘草15g,知母30g,茯苓30g,川芎30g。

3.现代临床应用本方的参考剂量为酸枣仁20~60g,甘草5~10g,知母10~20g,茯苓15~30g,川芎10~20g。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1.酸枣仁需先煎。

2.由“八升”到最后的“三升”,煎煮时间并不长。

3.分3次服。而非安神剂的一般用法,一般的安神剂大多于睡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