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20724500000135

第135章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2)

第三章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2)

9.水牛角30g,羚羊角粉(代)0.5g,竹沥汁20毫升,石菖蒲汁15毫升,生藕汁20毫升。将水牛角加水200ml,煎煮25分钟,去滓取汁,兑入竹沥汁、石菖蒲汁、藕汁、羚羊角粉后混匀。上药分两次适温鼻饲,每日1剂,可连用3~5剂。适用于脑出血痰热闭证之身体强劲的病人。

10.石菖蒲、郁金各10g,麝香0.1g,赤小豆30g,白糖适量。先煎菖蒲、郁金、赤小豆,取汁约100ml,调入麝香与白糖即成。上液适温分两次鼻饲,每日1剂,可用3~5剂,至病人苏醒。适用于脑出血昏迷、痰浊较盛、舌苔白腻、脉沉滑者。

11.桃仁(打碎)10g,草决明子12g,白蜜适量。将桃仁、草决明子水煎取汁,冲白蜜适量即成。上方一剂分两次冲服,每日1剂,可服5~7剂。适用于脑出血有热象者。

(中成药治疗)

1.华佗再造丸每次8g,每日2次,适用于中风恢复期患者。

2.复方黄芪口服液每次1支10ml,每日3次,适用于脑出血恢复期。

3.回天再造丸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出血中风后遗症。

4.安宫牛黄丸每次1~2丸(每丸重3g),每日1~2次,鼻饲或温开水送服,适用于痰热内闭引起的中风,症见高热、神昏、谵语、烦躁、惊厥者。

5.大活络丸每次2丸,每日2次。适用于出血中风恢复期。

6.醒脑静注射液每次10~2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静滴,每日1次,10~20日为1个疗程,适用于意识不清的出血中风患者。

7.清开灵注射液每次40~80ml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500ml静滴,每日1~2次,7~14日为1个疗程,适用于高热或胡言乱语患者。

(针灸治疗)

1.辨证取穴风池、风府、百会、合谷、太阳、内庭。恶心呕吐者,加内关、足三里、公孙;昏迷不省人事者,加人中、太冲。上肢瘫痪,主穴用天鼎,随症配穴取肩井、肩三针、天宗、曲池等;口角歪斜,主穴用牵正,配穴用四白、地仓透颊车、夹承浆、合谷。下肢瘫痪,主穴用环跳、髀关,配穴用阳陵泉、承扶、梁丘、承筋、陷谷透涌泉、昆仑透太溪、足临泣等;腰软不能端坐配肾俞、大肠俞,颈软举头无力配风池、百劳。失语呛咳者,选穴用上廉泉、哑门、神门;伴纳呆、二便失常者,配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

2.穴位注射取穴:足三里,予当归注射液20ml穴位注射,配合合谷、曲池、三阴交作针刺,治疗急性期中风。

3.舌针取穴:在舌面进针,取舌的后1/3和舌体两侧,分别采用28号2寸毫针,针尖向舌根部的方向进针1.5寸,同时取金津、玉液,均不留针,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针后出血两滴为最好。适用于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患者。

4.耳针取穴:神明、脑干、心、肝、肾等。

5.头针取穴:脑出血后失语者,取患者优势半球头皮语言诸区,混合型失语者取语言一区和语言二区,命名性失语取语言一区和语言三区,得气后接G6805治疗仪,留针20分钟,每日1次。

6.灸法取穴:百会、气海、关元。操作:用艾灸行雀啄灸,每次选用2~4穴,每穴每次5~10分钟,每日灸1~2次。适用于脱证患者。

(按摩)按摩百会、头维、太阳:两手大拇指,按住百会穴附近。前后左右按摩22次;按摩双侧太阳穴:两手大拇指,前后左右按摩22次。可以治疗中风后出现的头痛。也可以配合针灸。

(名医临证经验)

1.陆芷青羚羊钩藤汤合安宫牛黄丸化裁治肝阳上亢,痰热蒙神。

方药组成:安宫牛黄丸2粒(分2次化服),羚羊角粉(另炖冲)3~5g,钩藤(后下)10g,菊花12g,陈胆星9g,竹茹12g,淡竹沥(冲)1支,天竺黄9g,寒水石12g,生地黄24g,赤芍12g,川芎3g,白矾(冲)3g,滑石12g。

功效:平息肝阳,清心开窍,豁痰通络,活血祛瘀。

主治:出血中风。神志昏迷,喉间痰鸣,舌謇语涩,口眼斜,偏瘫,大小便失禁,舌红肿胀,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方解:证属肝阳上亢,痰热蒙神。羚羊角(代)、钩藤、滁菊花凉肝息风;滑石能去瘀血(朱丹溪语),寒水石镇摄内风;生地黄、赤芍、川芎清肝凉血;竹沥、竹茹、天竺黄涤痰通络;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

2.陆芷青三甲复脉汤加减治阴虚风动。

方药组成:龟甲(先煎)30g,生地黄18g,麦冬12g,甘草9g,桂枝3g,桃仁9g,赤芍9g,白芍9g,天竺黄9g,郁金12g,淡竹沥(冲)1支,僵蚕9g,全蝎3只,鳖甲 (先煎)30g,牡蛎(先煎)30g。

功效:养阴息风,豁痰通络,活血化瘀。

主治:出血中风。症见除口眼歪斜,言语謇涩,半身不遂等中风证象外,可兼见心悸,胸闷,尤以舌质红绛,脉细为著。

方解:证属阴虚风动。方以三甲、生地黄、白芍益肝肾之阴;桃仁、赤芍、郁金活血通络;天竺黄、淡竹沥、僵蚕豁痰;全蝎息风搜络。《开宝本草》治“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涩。”炙甘草、麦冬养心液,补心气之不足,对心悸、怔忡者尤为相宜。

3.陆芷青补阳还五汤加味治气滞血瘀。

方药组成:生黄芪30~60g,归尾6g,赤芍9g,川芎5g,桃仁9g,红花5g,地龙9g,地鳖虫3g,牛膝9g,竹茹12g,淡竹沥(冲)1支,胆南星9g,僵蚕9g。

功效:补气化瘀,豁痰通络。

主治:出血中风后遗症期。症见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肌肤不仁,舌胖边瘀,苔白,脉大或涩。

方解:本方重用黄芪补气;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牛膝、地鳖虫活血化瘀;竹沥、竹茹、胆南星、僵蚕豁痰通络,气旺瘀去,络通风消,口窍肢体活动自能恢复正常。

4.邓铁涛经验方治疗脑出血肝风内动,痰瘀阻塞清窍。

方药组成:羚羊角骨(代)(先煎)30g,竹茹12g,天竺黄5g,草决明20g,胆南星10g,地龙10g,田七片(先煎)10g,连翘12g,陈皮5g,丹参18g。

功效:化痰息风,活血通络。

主治:脑出血。症见肢体偏瘫,神志不清,胡言乱语或昏睡不语,舌红苔黄,脉洪数。

方解:本方为邓老的经验方,羚羊角骨(代)、草决明平肝息风,竹茹、天竺黄、胆南星清热化痰,地龙搜风通络,连翘清热并能安神,陈皮理气化痰,丹参清热活血通络,田七活血化瘀并能预防再出血。

5.刘志明参附汤加减治疗中风脱证,兼有痰浊闭窍证。

方药组成:人参15g,黄芪24g,制附子15g,生南星9g,生姜5片。

功效:豁痰开窍,回阳固脱。

主治:出血中风。症见神志不清,四肢软瘫,昏睡不语,张口呼吸,气息低微,汗出肢冷,舌淡红苔白,脉沉细欲绝。

方解:此方用于出血中风的脱证,但脱证又包含痰浊之邪阻于清窍,病情危急,当用人参、黄芪大补元气,附子回阳救逆,生南星豁痰开窍,生姜既能化痰,又能助附子回阳救逆。

6.仝示雨犀角地黄汤合菖蒲郁金汤加减风火相煽,痰迷心窍。

方药组成:水牛角30g,生地黄15g,玄参15g,郁金9g,薄荷(后下)6g,知母9g,石菖蒲9g,白芍9g,阿胶(烊化)9g,菊花9g,甘草3g。

功效:化痰息风,清热凉血。

主治:脑出血之中脏腑。症见意识不清,肢体瘫痪,面目红赤,胡言乱语或口噤不语,身体躁动,舌红苔黄,脉洪。

方解:本证风、火、痰三邪为患,邪犯心窍,三焦辨证中证属血分,病情危急,方用水牛角清热凉血,防止继续出血,生地黄、玄参清热凉血并能补益阴虚之本虚,郁金、石菖蒲开窍,白芍、阿胶养血柔肝以息风,薄荷、菊花疏肝气,肝气顺畅而不逆,气血则不乱,甘草调和诸药。

7.黄保民平肝宁络汤治疗肝肾阴虚的出血中风。

方药组成:天麻(另包蒸兑)10g,钩藤(另包后下)12g,石决明20g,怀牛膝15g,女贞子12g,墨旱莲10g,三七3g,炙远志5g,法半夏10g,茯苓15g,泽泻15g,大黄10g。

功效:平肝补肾,宁血通络。

主治:出血中风,症见肢体偏瘫,口眼歪斜,腰酸腿软,头晕眼花,视物旋转,烦热难耐,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方解:脑出血之后,颅内高压气机逆乱,当降者不降,当升者不升。故潜肝阳、通大肠、利膀胱、肃肺气,引上逆之气血下行;滋阴液、清虚热、助气化,引脏腑之精气上承。特别是通利二便,下窍开则上窍开,有助于脑之气化运转,与现代医学降颅内压的认识一致。

8.张文学羚钩菊玄汤治疗急性期脑出血。

方药组成:羚羊角粉(冲)3g,钩藤20g,菊花15g,川贝母9g,玄参15g,水蛭6g,桃仁12g,当归24g,石菖蒲12g。

功效:镇肝息风,活血化瘀。

主治:急性脑出血。

方解:方中运用羚羊角粉、钩藤、菊花镇肝息风;玄参育阴潜阳;水蛭、川贝母、桃仁、当归祛痰活血化瘀;石菖蒲开窍。在内服药的基础上,加用清热通腑药物****,使腑气得通,亢盛之火随之下泄,通过釜底抽薪,宣上荡下,使气血平和,血压下降,颅压降低,脑水肿减轻,并防止了再次出血的可能。

9.高辉远高氏脑出血方治疗脑出血。

方药组成:生黄芪15g,赤芍15g,防风10g,石菖蒲10g,远志10g,川牛膝10g,白薇10g,荷叶10g,丹参10g,胆南星8g,羌活8g,炙甘草5g,大枣5枚。

功效:滋肝补肾,益气活血。

主治:脑出血急性期和恢复期,症见头晕,右侧肢体软弱,行动不便,神疲乏力,言语不清,喉间痰鸣,伸舌偏右,舌黯红,苔白中厚,脉沉弦。

方解:黄芪补气益血,使气旺血行;赤芍、丹参活血和营;防风、羌活祛风通络;石菖蒲、远志、胆南星开窍化痰,息风安神;白薇清热凉血;荷叶升清降浊;川牛膝引血下行;甘草、大枣补中益气,调和诸药。继以滋养肝肾善后,终使痰化瘀消,则真气渐复,脑络畅通,中风得愈。

(临床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