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贫血的饮食与中医调养
20725300000001

第1章 带您读懂主要术语

第1章 带您读懂主要术语

贫血

当由于某种原因红细胞或血红蛋白不足,不能很好地完成运输氧气的作用,使得身体组织得不到足够的氧气,造成组织、器官缺氧,并出现一系列缺氧症状,如面色苍白、口唇色淡、心悸、气短、头晕、头痛,甚至晕厥、失眠、记忆力衰退等,即为贫血。严格地讲,贫血只是一种症状,并非一个独立的疾病,换言之,很多种疾病都可以导致贫血。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储铁不足和食物缺铁,致使血红蛋白合成不足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主要诊断依据是红血蛋白浓度。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一种贫血,在婴儿、幼儿、育龄女性、孕妇及乳母、老年人中发生率较高。缺铁性贫血也是本书主要论述的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由于体内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引起的大细胞性贫血,其特点是红细胞核发育不良,成为特殊的巨幼红细胞。本病过去多见于20~40岁孕妇和婴儿。现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饮食和卫生条件改善,该种贫血已经很少见。

生理性贫血

由于健康人体血容量的增加而使血液稀释所引起的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主要见于女性的妊娠期。目前主张生理性贫血也要进行饮食干预,必要的时候还可服用补铁药物。

出血性疾病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贫血后必须认真查找很可能存在的原发疾病,即造成贫血的原因,最常见的是出血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出血、服用阿司匹林造成胃出血、肾病尿血、肿瘤、子宫肌瘤、月经失调、痔疮出血等。出血导致铁大量流失,并出现缺铁性贫血。如果不治疗这些原发疾病,贫血通常很难通过补铁纠正。

缺铁性贫血的阶段性

缺铁性贫血的发生一般前后要经历三个阶段:储存铁减少期、红细胞生成缺铁期和缺铁性贫血期。前两个阶段,虽属缺铁,但不出现明显的贫血表现,血红蛋白浓度并不下降,也不诊断为贫血。三个阶段总称为铁缺乏症,但只有最后一个阶段临床上才诊断为贫血。也就是说,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之间不能画等号,铁缺乏比缺铁性贫血更多见。

口服铁剂

口服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首选方法。铁剂的种类很多,如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商品名速力菲)、多糖铁复合物(商品名力蜚能)、富马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10%枸橼酸铁铵等,还有一些中西药复方的补铁药物。

血常规

血常规是诊断贫血最基本、最简单而又很重要的一项检查,它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形态观察、红细胞比容、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等多项指标。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血红蛋白浓度,据此可以作出贫血诊断。诊断贫血的具体标准如下:血红蛋白(Hb)男性<120g/L,女性<110g/L,孕妇<100g/L。

血红蛋白(Hb)

在血液中负责运输氧气是红细胞的主要功能,红细胞运输O2的功能是靠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在肺部,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血液中98.5%的O2与血红蛋白结合),然后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处,在需要消耗氧气的组织或器官,血红蛋白与氧气分离,氧气被利用,血红蛋白将随血液循环再次回到肺部,并重新与氧气结合,进入下一次循环。

Hb存在于红细胞内,结构比较复杂,是由四条多肽链(珠蛋白)和四个血红素b辅基组成的四聚体大分子,分子质量约为65000。其中血红素是铁的卟啉配合物,铁原子位于血红素的中心,故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

在人体内,铁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合成血红蛋白。铁不但是血红素的结构中心,还是负责与氧气结合的关键部位,因而也是血红蛋白的功能中心。没有铁就没有正常的血红蛋白,缺铁会导致血红蛋白减少,并引起缺铁性贫血。实际上,铁不仅是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铁还参与构成肌红蛋白(Mb)、细胞色素P450、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等重要蛋白质,它们无一不与氧气在人体内的转运、利用有关。

铁的吸收率

食物中的铁进入消化道后,只能有一少部分(1%~25%)可以被吸收进入血液,从而被身体利用,其余大部分(70%~90%或更多)随粪便排出体外,无法被身体利用。食物中铁存在的状态、人体对铁的需求等因素都会影响铁的吸收率。食物中铁的吸收率普遍偏低,这是人们容易缺铁的主要原因。

血红素铁与非血红素铁

食物中的铁可以分为血红素铁与非血红素铁两大类,前者吸收率高而后者吸收率低。血红素铁主要来自肉类,吸收率为20%~25%,其吸收过程受其他膳食因素的影响较小,因此,肉类是铁的较好来源。非血红素铁主要来自植物性食物,吸收率较低,一般为3%~5%,不超过10%,且其吸收过程还受到多种膳食因素的干扰。因此,植物性食物是铁的较差来源。中国传统膳食结构中植物性食物比较多,而动物性食物不足,这也是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影响铁吸收的因素

植物来源的非血红素铁在吸收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草酸(来自某些蔬菜)、植酸(来自粮食和豆类)、鞣酸(来自茶和咖啡)、膳食纤维(来自植物)等成分会抑制铁吸收;蛋白质、维生素C、有机酸等则促进铁吸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因素对肉类食物中的血红素铁的吸收几乎没有影响。

营养缺乏病

营养缺乏病指因为某种营养素摄入不足而引起的疾病,如铁缺乏引起缺铁性贫血、钙缺乏和维生素D缺乏引起佝偻病等。这些营养缺乏病目前仍然比较常见。

铁缺乏

由于从饮食中摄入并吸收的铁无法满足身体对铁的需要,导致铁缺乏。严重的铁缺乏导致缺铁性贫血;轻度的铁缺乏虽然不引起贫血,但仍然对健康有害,如影响智力发育、降低免疫力和体质等。目前知道,铁缺乏是世界最普遍的微量营养素缺乏症,在世界卫生组织(WHO)2002年的《世界健康报告》中,“铁缺乏”被列为全球十大可预防的健康危险因素之一。

铁储存

铁在体内分布很广,几乎所有组织都有铁。其中存在于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中的铁(占成年男性体内总铁量的30%)没有功能,而是一种储存,当其他组织(如血红蛋白)中的铁不够时,储存被动用,能延迟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铁的推荐摄入量

为保证体内铁的正常供应和生理功能,人每天都应该从食物中摄入一定数量的铁,此为铁的推荐摄入量。不同生理状况的人群铁的需要量不同,故推荐摄入量也有一定差别,通常女性比男性多,孕妇比未孕女性多,发育期的孩子比成年人多,有出血性疾病的人比健康人多。不同人群铁推荐量的具体数据请查阅中国营养学会2000年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饮食结构

与人们通常的认识不同,在解决任何饮食营养问题(包括缺铁性贫血)时,营养学专业人员更看重的不是某些单个的食物,而是整个饮食结构。饮食结构指的是各类食物之间的比例搭配,更深入的解释则与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之间的比例以及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有关。

维生素C

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是最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之一。维生素C的作用非常广泛,其中包括促进铁吸收。研究表明,在膳食中添加维生素C可使铁的吸收率提高5~10倍。临床经验表明,轻度到中度的缺铁性贫血,不用口服铁剂,只是口服维生素C也可治愈。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要注意两点:一是维生素C要与饭菜同吃;二是口服大剂量维生素C比吃蔬菜水果更为有效。

强化食品

所谓强化食品就是有针对性地添加某种或某些营养素的食品,如加碘盐、加锌奶、加铁酱油、强化面粉等。食用强化食品是解决营养缺乏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推崇。

加铁酱油

加铁酱油即按照相关管理规定和国家标准,添加了适量EDTA钠铁的酱油。除具有普通酱油的一切属性之外,还因为含有丰富的铁而成为防治缺铁性贫血的重要食物之一。每人每天食用10~15ml铁强化酱油,可以吸收0.3~0.4mg的铁,为人体每日铁需要量的30%~40%,能有效地预防铁缺乏和贫血,且不会造成铁的摄入过量。购买加铁酱油请认准强化食品专用标识。

血虚

中医没有“贫血”一词,但从病机角度来看,大体相当于血虚之类的范畴。中医所说的血虚指血量不足或血质失常或血液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并且血虚经常引起其他脏腑功能失常。不过,由于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有血虚的病人不一定有贫血。贫血患者除了血虚之外,还会出现于其他中医病证中。

血与气

中医认为,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血为有形之物,气属无形之物。气与血构成了人体的两大类基本物质,且气和血皆为水谷精微所化,气属阳,血属阴,两者不可分离。“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血为气之母,血至气亦至”、“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因此,血虚患者一般均有气虚,这在诊断和治疗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虚劳

虚劳又称虚损,是由于禀赋薄弱、后天失养及外感内伤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症候(包括贫血)的总称。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模式,即先通过望、闻、问、切对患者的病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然后有针对性地用药治疗。

药膳

简单地说,药膳就是把中药材和日常食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治”“养”兼顾的一种传统方法,在中医养生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民间被广泛应用。

针灸

针灸是传统医学治疗疾病的经典方法之一,其原理是通过针刺或艾灸,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调节经络脏腑、气血阴阳,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针灸疗法分为针刺疗法和艾灸疗法两大类。

捏脊疗法

顾名思义,捏脊疗法就是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通过推、捏、捻、放、提、揉、按等手法,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直接作用于人体背部督脉和膀胱经,以此来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咳喘等症的治疗方法。实践表明,捏脊疗法对治疗儿童缺铁性贫血有效。

按摩

按摩(或推拿)疗法是传统医学治疗疾病的经典方法之一,其理论基础是经络腧穴学说,基本方法是用手在人体皮肤、肌肉、穴位等部位施行各种手法按摩,作用是调节人体的生理,激发身体固有的愈合潜力,以改善病理状况。

自我身心调整

自我身心调整疗法是以调心、调气、调息为三大要素的内向性运动方式,它能增强人体精神驾驭形体的能力,增强人体固有的功能,激发和强化人的潜在功能,以达到身心高度统一和相对平衡,是我国医学遗产中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医学保健方法。适合缺铁性贫血患者练习的有内养功、强壮功、行步功和简化太极拳等。

刮痧疗法

刮痧疗法以中医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博采针灸、按摩、点穴、拔罐等中医非药物疗法之所长,所用工具是水牛角为材料制作的刮痧板,对人体具有活血化瘀、调整阴阳或舒筋通络、排除毒素等作用,是既可保健又可治疗的一种自然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