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贫血的饮食与中医调养
20725300000002

第2章 带您认识贫血 (1)

第2章 带您认识贫血 (1)

容易被忽视的贫血

贫血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但大部分情况下其症状不是很明显,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贫血可以发生在各个年龄段,其原因很多,有多种类型,我们这里重点介绍营养性贫血,其中最常见的是铁缺乏引起的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一种营养缺乏病,也是当前最为人们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年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贫血人数超过20亿,占世界人口的30%,其中约有50%的贫血患者是缺铁性贫血。

贫血在我国人群中也普遍存在,其中尤以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发病率最高。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02),中国居民贫血患病率为20.1%,男性为15.8%,女性为23.3%。城市居民贫血患病率为18.2%(男性13.4%,女性21.5%),农村贫血患病率为20.8%(男性16.7%,女性24.0%)。其中,2岁以内婴幼儿和60 岁以上老年人贫血患病率较高,分别为31.1%、29.1%;育龄期妇女也是贫血高危人群,贫血患病率达19.9%;成年男性贫血患病率虽较育龄期妇女低,但也达到了10.9%(《营养学报》2005年第27卷第4期)。据估计,全国约有2亿人口患缺铁性贫血。

各种人群都可能发生贫血,但发病率最高的一般是孕妇、育龄妇女、儿童和老年人,这是因为这几类人群往往需要更多的铁,而大部分食物中铁的来源有限、吸收率低下。近年随着经济的发展,饮食和卫生状况的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贫血的发病率有所降低,但缺铁性贫血发病率仍然较高,是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病之一。

孕妇贫血会影响胎儿体格和智力发育并危害孕妇自身健康;儿童贫血可使儿童少年身体发育受阻,体力做功能力下降,智力发展指数下降,记忆力和注意力调节过程障碍,行为及学习能力较正常儿童少年要差;成年人贫血会导致体质虚弱、免疫力低下、劳动耐力降低;老年人贫血会影响生活质量,使其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由于这些问题通常不会以急性疾病的形式出现,所以常常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人深受其害而不自知,有一些人甚至在确诊贫血后也不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纠正,更有甚者,在一些地区缺铁性贫血造成的虚弱和苍白被当作女性美而成为时尚。

什么是贫血

人能够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每天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都需要消耗营养物质和氧气。人体需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是通过血液来运输的,血液一方面将从肺组织获取的O2以及从肠道吸收的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器官、细胞,另一方面,血液又将人体代谢产生的CO2运送到肺组织,将其他代谢终产物运送到肾脏等排泄器官而排出体外,这些是血液的基本功能。

在血液中负责运输氧气是红细胞的主要功能,而红细胞最主要的成分是血红蛋白(Hb)。红细胞运输O2的功能是靠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在肺部,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血液中98.5%的O2与血红蛋白结合),然后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处,在需要消耗氧气的组织或器官,血红蛋白与氧气分离,氧气被利用,血红蛋白将随血液循环再次回到肺部,并重新与氧气结合,进入下一次循环。由此可见红细胞以及血红蛋白在保证人体能够进行正常活动中的重要性。

当由于某种原因红细胞或血红蛋白不足,不能很好地完成运输氧气的任务,使得身体组织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即造成缺氧,那些对氧缺乏比较敏感的器官(如大脑)首先出现缺氧的症状,如面色苍白、口唇色淡、心悸、气短、头晕、头痛,甚至晕厥、失眠、记忆力衰退、耳鸣、眼前发黑,并进而累及全身各个器官,出现各种症状,如畏寒、身倦乏力、虚弱、易疲劳,也有的人出现恶心、腹胀;妇女可出现月经紊乱、经量减少,男子可出现性功能减退等症状。有的患者有异食癖(如嗜食泥土、生米、石块等)和吞咽困难、神经及精神异常、易激动、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皮肤黏膜苍白、毛发干燥,指甲扁平、无光泽,部分患者指甲呈勺状(反甲),以及组织黏膜变化,如口腔炎、舌炎等。这就是贫血。用比较专业的术语来讲,贫血就是指外周血液在单位体积中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最低值,其中以血红蛋白浓度最为重要,血红蛋白浓度是诊断贫血的关键指标。

引起红细胞或血红蛋白不足的原因有很多,如慢性肝病、慢性肾病、慢性感染、癌症、各种原因造成的血液丢失、营养不良等,因此,一般来说,贫血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临床上,一旦发现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贫血诊断成立),还必须做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贫血发生的原因。几乎所有贫血的人都可以找到真正的病因,治疗贫血时也必须针对这些病因,治疗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根据贫血发生的原因和特点,贫血可以分成多种类型,目前临床上比较多见的是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储铁不足和食物缺铁,致使血红蛋白合成不足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最常见的一种贫血,在婴儿、幼儿、育龄女性、孕妇及乳母、老年人中发生率较高。婴幼儿尤其是人工喂养者,由于牛乳中铁的含量低,导致铁的摄入不足;生长发育期儿童代谢旺盛,对铁的需要量增加;妇女月经出血过多,易造成铁的丢失;孕妇和乳母摄入的铁不但要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还要满足胎儿及婴儿生长发育的需求,这些都极有可能造成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归纳起来,造成缺铁的原因有:铁的摄入不足,铁的丢失过多,铁的需要量增多,铁的吸收障碍,铁的利用率不高。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由于体内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引起的大细胞性贫血,其特点是红细胞核发育不良,成为特殊的巨幼红细胞。本病过去多见于20~40岁孕妇和婴儿,现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饮食和卫生条件改善,该种贫血已不常见。引起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的原因是:①摄入不足和需要量增加;②吸收不足;③长期服用影响叶酸的吸收与利用的药物;④肠道细菌和寄生虫夺取维生素B12。通过补充叶酸或维生素B12可以治愈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生物、化学、物理等因素引起的造血组织功能减退、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症状。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有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多见于儿童,起病急,有明确的诱因。起病时贫血不明显,但随着病程的延长出现进行性贫血。起病原因多为感染、发热,表现为口腔血泡、齿龈出血、眼底出血等,约半数患者可出现颅内出血,预后不佳。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成人发生率较高,起病缓慢,多以贫血发病,贫血呈慢性过程。合并感染者较少,以皮肤出血点多见,预后较好。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是指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加速、骨髓造血功能代偿增生不足以补偿细胞的损耗引起的贫血。血循环中正常细胞的寿命约120天,衰老的红细胞被不断地破坏与清除,新生的红细胞不断由骨髓生成与释放,维持动态平衡。溶血性贫血时,红细胞的生存时间有不同程度的缩短,最短的只有几天。于是骨髓造血代偿性增加,如果代偿性造血功能速度比不上溶血的速度,则会出现贫血的症状。溶血性贫血分为先天性(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两大类。临床上多按发病机制分类:①红细胞内部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红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异常、遗传性红细胞内酶缺乏等。②红细胞外部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如大面积烧伤、中毒、感染等。

生理性贫血

由于健康人体血容量的增加而使血液稀释所引起的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主要见于女性的妊娠期。这是因为在孕期,为了供应胎儿的需要,母体的血容量会比正常时增加约35%,其中血浆增加相对比红细胞增加为多,血浆约增加1000ml,红细胞增加约500ml,致使血液稀释,血红蛋白浓度下降,表现为贫血。一般没有明显症状,个别时候会有心悸、气促、注意力不集中及腹胀等。需要说明的是,妊娠期贫血并非一定是生理性贫血,很多时候也有可能是病理性贫血(即缺铁性贫血),这需要鉴别。对生理性贫血,除采取饮食治疗外,目前也主张采取铁剂积极治疗。

贫血的表现

不同原因引起的贫血,其表现出的症状会不同。其表现与五个因素有关:贫血的病因,贫血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的程度,贫血时血容量下降的程度,发生贫血的速度和血液、循环、呼吸等系统对贫血的代偿和耐受能力。

下面是贫血的主要表现。

神经系统

头痛、眩晕、萎靡、晕厥、失眠、多梦、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这些是贫血的常见症状。有资料表明,儿童学习成绩差也有可能与贫血有关。

肢端麻木可由贫血并发的末梢神经炎所引起,特别多见于维生素B12缺乏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小儿患缺铁性贫血时可哭闹不安,躁动不安,甚至影响智力发育。

皮肤黏膜

贫血在皮肤黏膜的主要表现是苍白。

贫血时,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引起有效血容量重新分布,为了保证重要器官的血供,其他相对次要的器官(如皮肤)的供血则减少;再者,由于单位容积血液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也会引起皮肤、黏膜颜色变浅。

呼吸系统

轻度贫血时,由于机体有一定的代偿和适应能力,平静时呼吸次数。

头痛眩晕

可能不增加,活动后机体处于低氧和高二氧化碳状态,刺激呼吸中枢,进而引起呼吸加快加深。

循环系统

轻度贫血时,安静状态下可无明显表现,仅活动后有心悸,心率加快;中、重度贫血时,无论何种状态均可出现心悸和心率加快,且贫血越重症状越明显。

长期贫血,心脏超负荷工作且供血不足,会导致贫血性心脏病,可有心率变化,还可有心律失常、心脏结构异常,甚至心功能不全。

消化系统

凡是能引起贫血的消化系统疾病,在贫血前或贫血同时有原发病的表现。某些消化系统以外的疾病可引起贫血,也可同时累及消化系统。缺铁性贫血可有吞咽异物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引起舌炎、舌萎缩、“牛肉舌”、“镜面舌”等。

内分泌及生殖系统

长期贫血会影响甲状腺、性腺、肾上腺、胰腺的功能;对女性,贫血会影响雌激素的分泌,还可以合并凝血因子及血小板量或质的异常而引起月经过多,而月经过多又加重了贫血的状况,这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对男性来说,贫血会影响男性特征。

其他

贫血还会引起泌尿系统、免疫系统以及血液系统的有关症状。

链接

——贫血自查

女性贫血症状如下:

1. 毛发干枯,易脱落。

2. 唇色苍白,不喜运动。

3. 指甲苍白易裂。

4. 整天昏昏欲睡,没精神。

5. 翻开下眼睑苍白无血色。

6. 失眠多梦。

7. 突然站立头晕眼花,重心不稳定。

8. 心烦易生气。

9. 经常不吃早餐,处于减肥状态。

10. 体虚无食欲。

11. 易便秘,便色偏黑。

12. 月经量多,每天湿透6片以上卫生巾。

13. 手脚冰凉,秋冬焐不热被子。

14. 偏食,尤其好吃素食。

15. 嗜喝茶、咖啡。

男性贫血症状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