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贫血的饮食与中医调养
20725300000003

第3章 带您认识贫血 (2)

第2章 带您认识贫血 (2)

1. 嗜烟酒,每天吸烟1包以上。

2. 嗜喝茶、咖啡。

3. 经常不吃早餐。

4. 突然站立头晕眼花,重心不稳定。

5. 指甲苍白易裂。

6. 翻开下眼睑苍白无血色。

7. 弯腰驼背没精神。

8. 下午易头脑晕沉,思维滞后。

9. 经常熬夜。

10. 大肚腩渐显。

11. 抽血时血液黏稠发黑。

12. 经常便秘或患痔疮。

13. 肠胃不好,食欲不振。

14. 经常感到乏力。

15. 性欲减退。

如果上述情况您有五条以上都符合,贫血问题已经向您亮起红灯,建议您赶紧到医院进行检查,检查的方法很简单——血常规。

目前,医学上主要一个标准就是根据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来判定是否贫血。

我国诊断贫血的标准是:

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

成年女性:血红蛋白<110g/L

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生命之树常青”是因为体内存在着氧的利用系统。我们的身体呼入氧气(O2),利用后呼出二氧化碳(CO2),这中间包括非常复杂的环节,其中很关键的一个过程是把O2从肺运到组织,把CO2从组织运到肺,完成这一重任的物质(载体)就是血红蛋白(Hb)。

Hb存在于红细胞内,结构比较复杂,是由四条多肽链(珠蛋白)和四个血红素b辅基组成的四聚体大分子,分子质量约为65000。其中血红素是铁的卟啉配合物。可以看出,铁原子位于血红素的中心,故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铁不但是血红素的结构中心,还是负责与氧气结合的关键部位,因而也是血红蛋白的功能中心。实际上,铁的作用还不限于血红蛋白,铁还参与构成肌红蛋白(Mb)、细胞色素P450、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等重要蛋白质,它们无一不与氧气在人体内的转运、利用有关。正是这些含铁氧载体在生物体内的存在,使有机营养物得以被携入的氧通过氧化作用,释放出生命的能量和光彩。

正是因为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当铁缺乏时,血红蛋白合成受限,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不足,不能很好地完成运输氧气的作用,使得身体组织得不到足够的氧气,首先造成缺氧,继而引起更为广泛的功能障碍,出现各种各样的临床症状,此为缺铁性贫血。

导致铁缺乏并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食物铁摄入不足

铁摄入不足指人体从食物中摄取的铁不能满足身体需要,这与很多因素有关,常见的如经济状况低的时候,含铁丰富的肉类食物摄入很少;不良的饮食习惯,比如偏食、挑食,限制了摄入富含铁的食物。一般地,肉类、动物肝脏、动物血是铁的最好来源,而粮食、蔬菜、奶类、豆制品、甚至蛋类都不是铁的良好来源,所以吃素、偏食、挑食、经济条件低下等导致肉类(包括内脏)进食不足的因素都可能引起缺铁性贫血。婴幼儿以奶类为主食,普通奶类中铁含量很低,如果不注意通过其他食物补充,则很容易缺铁。

铁的吸收不良

不知道什么原因,铁的吸收率总是比较低,天然食物中铁吸收率最高的也不超过25%,这在常见营养素中几乎是最低的。实际上,单从食物铁的摄入量来看,绝大多数人摄入的铁还是比较多的,基本都会接近中国营养学会2000年推荐的量(DRIs)。但问题是铁的吸收率普遍比较低,尤其是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吸收率更低,不超过10%,一般在5%以下,很多只有1%~2%,而且日常食物中含有很多干扰铁吸收的物质,如草酸、植酸、膳食纤维、茶叶等。由于我们中国人传统的膳食结构是以植物为主的,所以铁吸收的一直不够充分。对普通成年人还能勉强满足,一旦铁需要量增加时,如怀孕、月经不调、婴幼儿、青春期发育等,则吸收的铁很难满足身体需要,于是发生缺铁性贫血。

机体对铁的需要量增加

当机体对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量没有相应的增加,就可能导致机体相对的铁缺乏。比如育龄女性月经失血;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对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量未相应增加,都有可能导致机体相对缺铁的状态。再比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随着体重增加,血容量及组织铁相应增加,生长率越快,对铁的需要量越大,每增加1kg体重大约需要增加铁35~45mg,足月儿第一年内需要补充外源性铁200mg,低出生体重儿约需要补充铁280~350mg,所以婴儿期尤其是低体重出生儿更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某些疾病或药物影响铁营养

能够引起缺铁性贫血的疾病有很多。萎缩性胃炎因胃酸缺乏或服用抗酸药而导致铁吸收明显减少;腹泻、钩虫感染、消化性溃疡出血、服用阿司匹林造成胃出血、肾病尿血、肿瘤、烧伤、子宫肌瘤、月经失调、红斑狼疮,甚至痔疮出血都会导致铁消耗增加并引发缺铁性贫血。

总之,缺铁性贫血是铁“入不敷出”即铁缺乏造成的,铁入不敷出则往往是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铁摄入减少、铁吸收不足、铁消耗增加都是常见的原因。不过,具体到某一位缺铁性贫血患者来说,总有一个原因是最主要、最关键的。从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来说,找到这个最关键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变成无的放矢,效果很差。

链接

缺铁性贫血是怎样发生的

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是在一个较长时间内逐渐形成的,从开始缺铁到出现贫血的症状,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储存铁减少期,此期体内储存的铁(一般在肝脏、骨髓等处)减少,但供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的铁尚未减少,所以血红蛋白并不减少,也不出现贫血的症状。第二阶段是红细胞生成缺铁期,此期储存铁进一步耗竭,红细胞生成所需的铁亦不足,但循环中血红蛋白的量尚未减少,一般不出现明显的贫血症状,但有可能导致体质差、免疫力低下、儿童生长发育受影响等非特异性的表现。第三阶段是缺铁性贫血期,此期出现血红蛋白合成不足,浓度明显降低,红细胞变小、颜色变浅,出现明显的缺氧症状,如面色苍白、口唇色淡、心悸、气短、头晕、头痛,甚至晕厥、失眠、记忆力衰退,随着血红蛋白浓度进一步下降,贫血症状加重,并累及各个器官系统,如畏寒、身倦乏力、虚弱、易疲劳,有的患者有异食癖(如嗜食泥土、生米、石块等)和吞咽困难,神经及精神异常,易激动,烦躁不安等。

上述三个阶段总称为铁缺乏症,但只有最后一个阶段临床上才诊断贫血。也就是说,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之间不能画等号,铁缺乏比缺铁性贫血更多见,有一些人虽然并不贫血(血红蛋白浓度正常,也没有明显的贫血症状),但有可能缺铁,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直以来,临床上(血常规)把血红蛋白浓度作为筛查和诊断贫血的主要指标,给人这样一种误解:只要血红蛋白是正常的,那么就是健康的。其实不然,血红蛋白浓度正常的人仍然有可能是铁缺乏症患者,只不过是处于铁缺乏较早的两个阶段而已。

一个血红蛋白浓度尚正常的人,若想知道是否有铁缺乏(处于铁缺乏的前两个阶段),可以做进一步的血液检查。储存铁减少期主要是血清铁蛋白减低,血清铁和血红蛋白等指标正常;红细胞生成缺铁期,则不但有血清铁蛋白减低,还会有血清铁下降、总铁结合力增高、转铁蛋白饱和度下降等,但血红蛋白仍然是正常的;缺铁性贫血期会在这些指标异常的基础上出现血红蛋白浓度下降。

缺铁性贫血的阶段性也给治疗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时候,其恢复过程也是阶段性的,而且刚好和上述三个阶段的顺序相反,即经过补铁治疗首先是血红蛋白浓度恢复正常,然后是红细胞生成铁恢复正常,最后是储存铁恢复正常。所以在临床治疗中,即使血红蛋白已完全正常,小剂量铁剂治疗仍继续3~6个月,目的是为了补足体内应有的铁储存量。

链接

——高度重视血红蛋白浓度下降

在单位组织的例行体检中,发现张老师的血红蛋白浓度是109g/L,而正常值是≥110g/L(女性),只差1g。于是大家都说,无所谓,只差1g而已。

可这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实际上,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下降)是铁缺乏最后的一个阶段,铁缺乏一共有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是储存铁减少期和红细胞生成缺铁期。一旦发现血红蛋白下降,哪怕只比正常值低1g,也表明张老师已经处于铁缺乏最严重的阶段了。理论上,哪怕血红蛋白正常,都有可能存在铁缺乏(前两个阶段)的问题,只是一般健康体检只做血常规,而血常规的项目中并不包括可以发现早期铁缺乏的指标,所以不容易发现而已。

铁缺乏早期虽然一般没有明显的贫血症状,但还是对健康造成危害。铁缺乏早期,首先含铁血黄素和铁蛋白在骨髓和其他储存处消失。许多重要的铁蛋白(除血红蛋白外)活性减低,如细胞色素C、细胞色素氧化酶、琥珀酸脱氢酶、乌头酸酶、黄嘌呤氧化酶、肌红蛋白等,此时许多组织细胞代谢和功能发生紊乱,如胃黏膜分泌胃酸减少、消化道黏膜萎缩、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神经和智力发育损害)等。

因此,一旦发现血红蛋白下降,不管多么轻微,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加以纠正,不但要纠正缺铁性贫血(铁缺乏晚期),也要纠正早期铁缺乏。

缺铁性贫血诊断应该做什么检查

缺铁性贫血常见的症状比较多,如皮肤黏膜苍白、指甲色淡、口唇色淡、易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但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即很多疾病都会有这些症状,而且因为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主观感觉也不一样。所以,仅仅根据症状要正确诊断贫血是不可能的,还必须通过实验室检查(化验)才能作出正确诊断。另外,因为缺铁性贫血常常只是一种症状,可以由多种疾病引起,所以一般发现缺铁性贫血后,还应该继续检查,以明确其原因。

血常规是诊断贫血最基本、最简单又很重要的一项检查,它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形态观察、红细胞比容、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等多项指标。

缺铁性贫血时,依贫血严重程度的不同,血常规可能出现以下多种异常,包括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红细胞平均容积(MCV)降低、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降低、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降低、红细胞减少或正常、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白细胞和血小板数一般正常。

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血红蛋白浓度下降,据此可以作出贫血诊断。诊断贫血的具体标准如下:血红蛋白(Hb)男性<120g/L,女性<110g/L,孕妇<100g/L。除血红蛋白浓度外,还可参考平均红细胞容积(MCV)<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26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0.31等。

在血常规的基础上,还可以做铁代谢项目的检查,如血清铁<8.95μmol/L、总铁结合力>64.44μmol/L、运铁蛋白饱和度<0.15、血清铁蛋白(SF)<14μg/L、红细胞游离原卟啉(EFP)>0.9μmol/L(全血)或EFP/Hb>4.5μg/gHb等,有助于诊断缺铁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