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藏经译注:素问玄机原病式
20785500000084

第84章 热类(五)

至如带下之理[带下:此指带下病,病人****中流出一种黏腻的液态物质,连绵如带,故称带下。依其颜色不同,临床上有“青带”、“黄带”、“黑带”、“白带”、“赤带”、“赤白带”等名。一说此病发生于带脉以下,故称带下。],犹诸痢也,但分经络与标之殊,病之本气则一[但分经络与标之殊,病之本气则一:“病有标本”,标本含义,随处而異,此处的标,指证状,本指病因。全句义为,下痢与带下病,只是病变的经脈和症状不同,然病因均是湿热为患。]。举世皆言白带下为寒者,误矣。所谓带下者,任脈之病也。《经》曰[《经》:指《素问》。]:“任脈者,起於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裏,上关元,至咽喉,上颐[颐:yí,音“遗”,指面腮部。],循面入目注舌[注舌:《素问》无此二字,可参。]。任脈自胞上过带脈,贯脐而上。然其病所发,正在过带脈之分,而淋沥以下,故曰带下也。赤白与下痢义同,而无寒者也。大法头目昏眩,口苦舌乾,咽嗌不利[咽嗌:即咽喉部。],小便赤涩,大便秘滞,脈实而数者,皆热证也。凡带下者,亦多有之,果为病寒,岂能若此。

至于带下病的机理,如同痢疾一样,只不过是病变的经络和证状不同,而病的根本却是一致的。社会上都说白带属寒证,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所说的带下病,属任脉的病变。《内经》说:任脉起源于中极穴以下,向上行于毛际,沿着腹里,上行经关元穴,至咽喉,再上行至腮,沿面部进入眼中注于舌。任脉起于胞宫,向上经过带脉,贯穿脐部上行。然而带下病的形成,正好是带脉所属的部分,因而表现出淋漓下注的病证,所以称之为带下。赤白带下与下痢病相同,但下痢没有寒证。一般来说,证状表现为头昏目眩,口苦舌干,咽喉不利,小便色赤而涩滞,大便秘结不畅,脉数而有力的,都是热证。大凡带下病,也多有这些表现。假如确实是寒证,哪能像这样。

《经》曰:“亢则害,承乃制”。谓亢过极,则反兼胜己之化,制其甚也。如以火炼金,热极则反为水,又如六月热极,则物反出液而湿润,林木流津[林木流津:炎热夏季,森林上渗出液汁。]。故肝热甚则出泣,心热甚则出汗,脾热甚则出涎,肺热甚则出涕,肾热甚则出唾。亦犹煎汤,热甚则沸溢,及热气薰蒸於物而生津者也。故下部任脈湿热甚者,津液溢而为带下也。且见俗医治白带下者,但依近世方论,而用辛热之药,病之微者,虽或误中,能令郁结开通,气液宣行,流湿润燥,热散气和而癒。其或势甚,而郁结不能开通者,旧病转加,热证新起,以至于死,终无所悟。曷若以辛苦寒药[曷若:曷,hé,音“何”,曷若,何不,倒不如。],按法治之,使微者甚者,皆得郁结开通,湿去燥除,热散气和而癒。无不中其病,而免加其害。

《内经》说:某一行亢盛便成为灾害,承继的一行加以制约。是指某一行亢甚到顶点,反而兼有克我一行的气化,以制约其过甚。比如用火冶炼金银,当温度达到顶点时则化成液态。又如六月间热到顶点时,则物体上反而会出现水液而湿润,林木上也渗透出液汁。所以,肝热甚则出泪,心热甚则出汗,脾热甚则流涎,肺热甚则流浊涕,肾热甚则吐唾液。也像烧开水一样,温度达到顶点便沸腾外溢,以及像用热气熏蒸物体,物体上出现水分一样。所以下部任脉湿热过甚,体内津液汹涌外溢,于是便形成了带下病。常见庸俗医生治疗白带,只依照近代医方理论,运用性味辛热的药物治疗。病情轻微的,虽然侥幸获效,能够使郁结开通,阳气津液宣畅流行,水湿流动,干燥得润,热邪消散,气机调和而病愈。对哪些病势严重的,用辛热药郁结难以开通,反使旧病加重,而且还会出现新的热证,以至到死,终究不能醒悟。因而倒不如用性味辛苦寒的药物,按照正确治法给予治疗,从而使郁结轻微的、严重的,都能够得到开通,使湿邪、燥邪消除,热邪消散,气机调和而疾病痊愈。这样治疗,没有不能获效的,而且避免了对病人增加其他的害处。

且如一切怫热郁结者,不必止以辛甘热药能开发也,如石膏、滑石、甘草、蔥豉之类寒药,皆能开发郁结。以其本热,故得寒则散也。夫辛甘热药,皆能发散者,以力强开通也,然发之不开者[开:原作“问”,形近而误,据丛书集成及四库全书本改。],病热转加也。如桂枝、麻黄类辛甘热药[桂枝、麻黄类辛甘热药:麻黄,性味辛微苦溫;桂枝:性味辛甘溫。均能发散表寒。],攻表不中病者,其热转甚也。是故善用之者,须加寒药,不然则恐热甚发黄[然:原作“热”误,据伤寒三书、伤寒六书及丛书集成本改。],惊狂或出矣。如表热当发汗者,用辛甘热药,苟不中其病,尚能加害,况裏热郁结,不当发汗,而误以热药发之不开者乎!

又如各种热邪郁结的病证,不一定只是用性味辛甘的热药才能够开通、发散,像石膏、滑石、甘草、葱白、淡豆豉一类的寒药,都能够开通、发散郁结。因为疾病的本质属热,所以遇到寒便可消散。性味辛甘的热药都能够发散的原因,是因为它们开通力量强的缘故。然而,用发散而郁结不能开通时,热病将转而加重。比喻用桂枝、麻黄一类辛甘热药,发表而又不能取效的,发热便会转重。正因为如此,所以擅长应用这类药的医生,必须在其中加一些寒药。否则,便可能使热邪过甚而发黄疸,甚至出现惊、狂等病证。又如表热证应发汗,用性味辛甘的热药治疗,倘若不能取得疗效,还能增添危害。况且是里热郁结,不应当发汗,误用热药发汗而不能开通呢!

又如,伤寒表热怫郁,燥而无汗,发令汗出者,非谓辛甘热药属阳[辛甘热药属阳:药物性味的阴阳属性是辛、甘、淡味及溫、热性质的药物属阳;酸、苦、鹹味及寒涼性质的药物属阴。],能令汗出也。由怫热郁结开通,则热蒸而自汗出也。不然,则平人表无怫热者服之,安有如斯汗出也?其或伤寒日深,表热入裏[表热入裏:外感疾病在太阳经时为病在表,表证不解传于阳明,形成阳明裏热证,即所谓表热入裏。],而误以辛甘热药汗之者[误以辛甘热药汗之:阳明里热证,治当以苦寒清热法,若以辛甘热药发汗,则治疗为误。],不惟汗不能出,而又热病转加,古人以为当死者也。又如,表热服石膏、知母、甘草、滑石、蔥、豉之类寒药,汗出而解者。及热病半在表、半在裏[热病半在表、半在裏:少阳经为半表半裏,所谓热病半在表、半在裏,即病在少阳经。],服小柴胡汤寒药,能令汗而癒者;热甚服大柴胡汤下之[服大柴胡汤下之:本方即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的合方加減而成,用于治疗少阳病兼有阳明热结证,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以小承气汤通下阳明热结。];更甚者,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下之[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三承气汤均用于热邪与燥屎内结肠胃的阳明腑证,但力量有轻重缓急不同,以大承气汤力量最为峻猛,小承气汤次之,调胃承气汤泻下且又照顾胃气。];发黄者,茵陈蒿汤下之[茵陈蒿汤下之:用于阳明湿热郁结发黄的病证。];结胸者,陷胸汤、丸下之[结胸者,陷胸汤、丸下之:结胸,病证名;分大、小结胸,大结胸,为热与饮邪互结于胸中,治用大陷胸汤或大陷胸丸;小结胸为痰热互结于心胸,治用小陷胸汤。]。此皆大寒之利药也,反能中病,以令汗出而癒。

又如伤寒表热郁结,皮肤干燥无汗,用发汗药使汗外出,并不是性味辛甘热药属阳,能使汗外出,是由于郁结之热开通,热气蒸腾自然汗出。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表无郁热的正常人,服用了性味辛甘的热药,哪里有像这样出汗的呢?有的伤寒一天天加深,表热入里,而错误的用性味辛甘的热药发汗,不仅是汗不能发出,反而会使热病加重,古人认为这样甚至会造成死亡。又如表热服石膏、知母、甘草、滑石、葱白、淡豆豉之类的寒药,汗出而病愈。及待热病传于半表半里的少阳经时,服小柴胡汤寒药,能使汗出而病愈。热过盛的,服大柴胡汤和解通下;热势更盛的,用小承气汤,或调胃承气汤,或大承气汤攻下热结。湿热发黄的,用茵陈蒿汤通下。结胸证,用陷胸汤或陷胸丸攻下。这些都是大寒通利的药,反而能切中病情,从而使汗出病愈。

然而,中外怫热郁结,燥而无汗,岂但由辛甘热药为阳,而能开发汗出也。况或病微者,不治自然作汗而癒者也。所以能令作汗之由者,但怫热郁结,复得开通,则热蒸而作汗也。凡治上下中外一切怫热郁结者,法当仿此。随其浅深,察其微甚,适其所宜而治之。慎不可悉如发表,但以辛甘热药而已。

然而,热邪郁结内外,干燥无汗,哪里只是因为性味辛甘的热药属阳,能够开通发散出汗呢!况且有些轻微的病,不经治疗自然汗出而愈的。之所以能使汗出的原因,只是因为邪热郁结而得以开通,于是热气蒸腾而汗出的缘故。凡是治疗上下内外一切热邪郁结的病证,应当仿照这个法则。随着病邪的浅深,观察疾病的轻重,采用适合病情的方法进行治疗,应当谨慎,不要都用性味辛甘的热药发表而已。

按:石膏,性味辛甘大寒,能清解暑热;甘草,性味甘平,能清热解毒;葱,性味辛温,能发表通阳;豉,即淡豆豉,性味辛甘微苦寒。滑石、甘草相伍,名六一散,善于清解暑热;葱豉相伍,名葱豉汤,长于散表热。且所列诸药,或味辛,或性寒,辛能发散,开通郁结;寒能除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