朐县朐县在今江苏连云港附近。《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初学记》卷七:“东海有石桥,秦始皇造,欲过海也。”《述异记》:“秦始皇作石横桥于海上,欲过海观日出处。有神人驱石,去不速,神人鞭之,皆流血。今石桥其色犹赤。”庾信《哀江南赋》:“东门则鞭石成桥。”这些传说的出现,与碣石“始皇于海中作石桥”传说同样,很可能最初也是对以当时工程技术条件修造的港口简易石筑码头的传奇式记述。《艺文类聚》卷九梁简文帝《石桥》诗:“秦王见海神”,张文琮《赋桥》诗:“鞭石表秦功”,都说明此类传说流布甚广。《初学记》卷七引《齐地记》:“秦始皇作石桥欲渡海观日出处。旧说始皇以术召石,石自行,至今皆东首,隐轸似鞭挞瘢,势似驰逐。”《太平御览》卷七三引文作“言似驰逐”。值得注意的是,类似传说流传于沿海多处古港,如山东文登“秦始皇石桥”(《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七》),山东荣成“召石山”(《齐乘》引《三齐略》)、山东成山“秦桥”(乾隆《山东通志》卷三五之一上《艺文志》)等。一说徐福东渡,由此入海。参见罗其湘:《徐福村的发现和徐福东渡》,见《从徐福到黄遵宪》(《中日关系史论文集》第1辑),北京,时事出版社,1985年12月。
吴县吴县在今江苏苏州,临吴江,当时有建造在吴江入海口的河段上或近海口的感潮河段上的河口港。吴县为东周吴国故都,而吴国曾据有海航优势。《越绝书·计倪内经》说,越王勾践阴图吴,顾虑其“西则迫江,东则薄海”的航运条件,对比两国军力,则“念楼船之苦”。《国语·吴语》记载,吴王夫差起师北征,越王勾践“率师沿海泝淮以绝吴路”,败吴太子,于是“乃率中军泝江以袭吴,入其郛,焚其姑苏,徙其大舟”。汉初,吴王刘濞“擅山海利”(《史记·吴王濞列传》),对海港交通条件的利用,也是可与中央政府抗衡的割据势力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会稽会稽在今浙江杭州东南。先秦越国都城。越国是所谓“水行”之国。伍子胥说:“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国语·越语上》)越水军有很强的战斗力,“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越绝书·外传记地传》),北上伐吴,“争三江五湖之利”(《国语·越语下》),又曾“沿海泝淮以绝吴路”(《国语·吴语》),并移军经营琅邪军港,都是以会稽港为基地。据《越绝书·外传记地传》,越中城居各有水门,又有所谓“石塘”,“石塘者,越所害军船也。塘广六十五步,长三百五十三步,去县四十里”。“害”,或“”字之误,石塘可能是贮造军船的船坞。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出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以会稽为认识南海的窗口,正因为这里是著名的海港。秦二世“东行郡县”,也曾经“南至会稽”(《史记·秦始皇本纪》)。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严助由此浮海救东瓯(《汉书·严助传》)。建元六年,韩安国出会稽击闽越(《汉书·武帝纪》),可能亦经由海路。元狩四年(前119),“有司言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县官衣食振业,用度不足”(《汉书·武帝纪》)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九“徙民会稽”条推定此次徙民使会稽“约增十四万五千口”,而“会稽生齿之繁,当始于此”。葛剑雄据《史记·平准书》及《汉书·食货志》此次移民地点不含会稽,断定《汉书·武帝纪》中“会稽”二字是衍文。(《西汉人口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陈桥驿则肯定这次移民是历史事实。(陈桥驿主编:《浙江地理简志·历史地理篇》,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越绝书·外传记地传》记述:“是时,徙大越民置余杭、伊攻、□故鄣。因徙天下有罪適史民,置南海故大越处,以备东海外越。”以为秦始皇时事,然而特别强调了移民对于加强海上防务,“以备东海外越”的意义。秦及两汉内地战乱多有人自行避难移居会稽,如项梁、项羽、蔡邕等。以会稽位置及交通条件,被选择作为移民安置地点是完全可能的。,会稽与西北诸郡同样作为安置徙民地点,足见西汉王朝对其正处东南海陆交通要冲的战略地位的重视。
句章句章在今浙江宁波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发兵击东越,“遣横海将军韩说出句章,浮海从东方往”(《汉书·闽粤传》)。以句章港为海上进军的基地。《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记载,汉灵帝熹平元年(172),“会稽妖贼许昌起于句章,自称阳明皇帝”,一时“扇动诸县,众以万数”,孙坚“以郡司马募召精勇,得千余人,与州郡合讨破之”。又《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记载,吴景帝孙休永安七年(264),“魏将新附督王稚浮海入句章,略长吏赀财及男女二百余口”。也说明句章当时是重要海港。
回浦回浦在今浙江台州。《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二》:台州,“秦并天下置闽中郡,汉立南部都尉。本秦之回浦乡,分立为县。扬雄《解嘲》云“东南一尉,西北一侯,是也”。扬雄《解嘲》写道:“今大汉,左东海,右渠搜,前番禺,后陶涂,东南一尉,西北一侯。”三国时期吴国于此置临海郡。吴末帝孙皓凤凰三年(274),临海太守奚熙与会稽太守郭诞书,非论国政,孙皓于是“遣三郡督何植收熙,熙发兵自卫,断绝海道”(《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可见,临海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交通联系,主要依赖经由回浦港的海上通路,而这一海港的地位,又可以制扼整个东南方向的“海道”。
东瓯东瓯在今浙江温州,原为东瓯故都。吴王濞反,东瓯胁从,或有水军由此北上。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闽越发兵围东瓯,汉武帝遣严助“发会稽郡兵浮海救之”,“汉兵未至,闽粤引兵去”(《汉书·闽粤传》),严助军原定登陆地点,无疑即东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