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网络传播与公众表达:网上公众表达的现状与影响研究
20799500000003

第3章 绪论(2)

总体上说,从公众表达的角度,国外网络研究的一个基本立场是。网络为促进公众表达、加强市民和政治精英的对话从技术上提供了可能性,但对其在实践层面产生的影响则持谨慎态度。一方面是言论自由的原则有可能在网络传播中被滥用,小群体意见趋同和走向极端化,从而增加社会分裂的风险。另一方面,实证研究也很少有直接证据表明网络传播对现实的政治行为产生明显影响。学者们一个普遍的担心是,网络可能给已经高度专业化的政治选举提供了更为强大的信息控制和意见操纵能力。但是,从更为生活化更为日常的层面,网络传播确实给很多人带来了影响和变化,而这些影响和变化积攒起来,会在一个比较宏观的层面产生什么结果?这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有待观察的事情。

不过,国外网络研究的这些结论需要放到一个具体的社会、政治和学术背景上来看待。简单来说,一是代议民主制,一是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为代表的言论自由原则,这是不少国外网络研究的逻辑起点。而他们对网络传播影响的谨慎态度也与两个因素分不开,一是对历史上多次出现的技术乐观主义的警惕和反思;二是对代议民主制度和大众社会的批判性思考。因此,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国外的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参考和理论上的启迪,但并不直接适用于我们的环境和现状。

二、国内的网络传播研究

(一)概述

国内的网络研究,可以从期刊论文和著作出版两个方面来考察。对于网络这一从无到有的传播形态,期刊论文反应及时灵活,而著作出版则有一个滞后期,期刊论文往往针对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直接切入,而很多时候,著作需要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就网络研究来说,两者之间有联系,但还是体现出较强的独立性。

先看期刊论文方面的研究情况。

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大致始于1994年。当时的背景大体如下:1994年,我国建立起最高域名CN服务器,同时建立了Mail服务器、News服务器、FTP服务器、WWW服务器、Gopher服务器等,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因特网的国家。而在西方。这一年被称为因特网的商业化年,许多公司都开始了因特网上的商业服务,网络走出教育与科研的小天地。1994年10月,网景公司发布了第一个可靠的互联网浏览器网景领航者(Netscape Navigator),使互联网信息的获得更为方便和直观,网络在世界各地迅速普及开来。同年,美国正式启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这一举措也使网络建设的意义被上升到国家发展的高度,并引起其他国家纷纷重视。这年夏天,一个主题为“信息高速公路与文化多元性”的国际学术会议在泰国召开,包括中国在内的十多个国家的传播学者参加。

最初吸引我国学者注意的是美国网络新闻业的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1994年,学者朱光烈在(现代传播》第2期发表论文《我们将化为“泡沫”》,对网络时代的新闻业作出比较激进的预测。《新闻大学》在是年冬季号发表谢静《信息高速公路的冲击》,预测网络给新闻传播带来的变革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新闻与传播研究》在当年第4期也曾推出一组有关信息高速公路和网络发展的文章。不过,总体来看,这些文章多为介绍和描述性内容,尚谈不上深入的学术研究。网络传播研究的这种状况大约一直持续到1997年,期间发表的论文以介绍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网络新闻业为主,少数文章讨论因特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但是多少带有玄想的色彩。

随着国内传媒纷纷上网以及商业网站的发展,为研究提供了经验的基础。1998年后的国内网络传播研究有了实质性进展。笔者依据对《新闻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四种期刊相关论文的梳理,发现研究的主题可以分为几类:(1)网络新闻学研究,包括网络媒体(新闻网站)业务和发展研究、新闻从业人员利用网络的研究、网络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和竞争研究。(2)网络工具性研究,将网络当作行为平台,研究利用网络进行某类活动的方法、技巧或现存问题,如网络广告、网络教育和网络调查研究。(3)网络传播学研究,大体上围绕拉斯韦尔五w框架展开,但是往往采取与传统媒介相比较的策略,包括规范研究(伦理法规、自由与控制等)、把关研究、符号研究、受众研究、扩散与使用研究、影响研究等。(4)网络传播的社会和文化意义的研究。严格来说,这也属于网络传播学研究。将其独立出来,是笔者以为这一类研究更注重从网络传播自身的特性和过程出发,探索其背后潜在的规律和可能的影响,少一些参照的意识,也就少一些看待新技术的惊异之心,更注重从现实和常态的角度考察网络传播的影响。如电子论坛研究、网络聊天的研究、网络虚拟性的研究等。在上述四类研究中,又以第一类为最大量,因为实践指向性强,也比较受人关注。从传播学角度展开研究的论文数量也比较多,但除了扩散与使用等少数类型的研究采取实证的态度,大多数论文都是从逻辑推演的角度来阐释现实。第四类研究相对来说比较重实证、重个案,但数量较少。

从著作出版方面来说,对网络的关注大约是从1997年始。据闵大洪先生的观察,国内第一部全面介绍因特网的历史、现状与趋势的著作是胡泳、范海燕合著的《网络为王》(海南出版社,1997年1月)。当时的背景是:1996年国内网络热潮掀起,在这股热潮带动下,西方不少以网络为主题的著作被翻译,包括广为人知的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和尼葛洛庞蒂的《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年12月)。不过,这些大都属于普及性著作,乌托邦式的期待大于严谨的辨析。从1997年起,几套由国内哲学、文学方面的学者撰写的网络文化丛书陆续出版。后来被征引得比较多的有李河的《得乐园·失乐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陆俊的(重建巴比塔——文化视野中的网络)(北京出版社。1999年)等。这些书大都是从文化的角度切入,视野宽阔,论述全面。但也有不足,即漫谈式、随想式,故事性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李河在《得乐园·失乐园》后记中曾说:“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那一个个话题,而不是我的解答。”方兴东在1999年的一篇文章则做出更尖锐但不无道理的评价:“大多有关网络的书籍与其说是‘著作’,不如说是‘编著’,或更直接说是‘编译’。”“共性多于个性,资料稀释了内容,面面俱到都想变成‘大全’,涉及面太广,冲淡了才华。”

新闻传播学界关于网络研究的较早的一本著作是明安香主编的《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华夏出版社,1999年),作为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的重点研究课题,限于当时的条件和需求,这本著作以介绍技术和描述国外发展状况为主。2001年和2002年是新闻传播学界著作出版比较集中的年份。闵大洪整理的截止2003年1月的《中国网络媒体研究著作书目》,收录了22种(套)书目,其中20种(套)共47本著作是出版于这两年,据笔者的实际接触,这尚不是全部。不过,出版数量虽多,研究的进展其实下大。概论类教材类著作占了不小比重,在闵大洪的书单中,仅以概论为名的就有5本,有些著作中纯技术介绍要占到1/3甚至1/2的篇幅。目录框架一般都做得比较全面,鲜见就专题深入研究者。在笔者个人的阅读经验中,比较有特色的著作是闵大洪《数字传媒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和陈绚《数字化时代的新闻理论和实践》(新华出版社,2002年)。前者以作者对媒介技术和网络发展多年的关注为基础,虽为概论,但每能抓住关键问题,要言不烦,廓清认识。后者结合网络传播的一些新进展,在关于网络传播特点和网络传播的自由和权利等问题的探讨上比较深入。相比之下,更有特色的可能是论文汇编类的著作,如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一套四本的《新世纪网络传播发展论丛》,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的《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鲍宗豪主编),虽然没有完备的体系,但在一个一个具体问题的研究上能深入。

(二)公众表达的相关研究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公众是和民主精神、民主权利互为依存。这里,笔者将公众表达简单限定为:一、有关公共利益、公共目标或社会问题、社会事件的表达;二、民间性、主体性的表达,即这种表达代表的是个人立场,而非以组织、机构、团体身份发言,如政府及其他机构通过媒介渠道发布的声明、公告等不在研究之列。

国内直接从公众表达角度切入网络传播研究的论述不多,但是很多专题的研究都与公众表达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我把这些领域的研究作为相关于公众表达的研究:网络上的民主、自由与控制(含伦理道德)研究、电子论坛和虚拟社会研究、重大事件的网络传播的个案研究。以下是《新闻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四种期刊的主要相关篇目(四种期刊依次分别简作:新大、新传、国新、现传):

民主、自由、控制研究:《网络传播与立法控制》(现传97/3)、《国际互联网:信息控制与舆论引导》(现传98/3)、《试析因特网上的自由与民主》(现传99/1)、《试析网络传播的自由与控制》(新传99/3)、《网络内容评级举步维艰》(国新99/6)、《虚拟空间的真实侵害》(国新00/1)《论网络新闻的伦理与法制建设》(新传00/4)、《互联网信息流通中的政府控制》(新传00/4)、《网络空间的民主与自由》(现传00/6)、《自由:网络传播的神话》(现传01/6)、《“小道消息”的大众化》(新传02/1)

电子论坛和虚拟社会研究:《新闻媒体网站论坛刍议》(新传98/3)、《互联网络:一个虚拟的传播社会》(国新99/3/4)、(互联网:虚拟的传播社会?》(国新99/5)、《《强国论坛》新的平台及其前景》(新大00/3)、《关于网络聊天的主体性分析》(现传01/5)、《BBS议题的形成与衰变》(新传02/1)、《网络媒体与文化价值观》(新大02/3)、《网络社区还是网络殖民地》(现传03/1)

个案研究:(网络传播的杀伤力》(国新98/3)、(第四媒体的全球传播意义》(国新99/6)、《关注台海》(新传00/4)、《谁在设置中国今天的议程?》(新传01/3)、《法轮功与互联网》(新传02/1)、《Internet对中国新闻传播的意义》(现传02/3)、《“强国论坛”:9·11恐怖袭击后的24小时》(新传02/4)、《9·11与美国网络传播》(新大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