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今世果报 敦煌壁画因缘故事(敦煌文化丛书)
20799800000023

第23章 提婆达多做恶因缘

如像我曾听说:佛祖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提婆达多①虽然出家学道,但他利欲熏心,犯下三大叛逆之罪:一是他曾从高山推下山石,想压死佛祖,却只伤了佛祖的脚趾。二是他曾放出大狂象,想踏死佛祖和另外的两部僧众。三是他曾杀死一位修行高超,众漏除尽的比丘尼(女僧人)。因为他干下这些伤佛杀人的恶事,所以常常疑心害怕后世受到报应。正好此时,来了六师外道,他便前去问疑。六师外道给他讲了许多歪理邪见,说什么:“为恶无罪,为善无福。”于是他敬信邪说,便将善根断尽。

阿难②因和提婆达多是兄弟关系,爱重其兄,情义深重,深感惋惜,悲泣痛切,忧愁苦恼,便去对佛祖说:“提婆达多愚昧无知,听信歪理邪说,造下不善之业,断尽善业根基,辱我佛门释子。”

当时,佛祖对阿难说:“提婆达多不仅今世利欲熏心,断破善根。在过去世中也为贪图利益,做恶丧身。”

阿难问道:“世尊,提婆达多在过去世中,贪利丧身,是怎么回事?我很想听一听。”佛祖对阿难说:“你乐意听,我就给你说:在过去久远,不可思议的过去世中,在此人间有一大国,名叫波罗榇。当时国内有一个贤士,名叫摩诃夜移。他的妇人怀孕之后,变得慈爱善良,性情温和。月份满足,生下一个男儿形体端正,面有福相,父母非常喜爱。为了祝贺生儿之喜,摆设丰盛甘美的宴席,请来亲戚好友和相师,共同庆贺娱乐。宴席之后,夫妇抱出孩儿让大家观看,并请大家为孩子起个名字。

“相师问道:’这孩子怀胎以来,有什么吉祥瑞应?’

“其父回答说:’这孩子怀胎以来,他的母亲变得心慈和善。’

“相师就以此瑞应,给孩子起名叫善求。父母一心哺乳养育,慢慢长大之后,如同父母慈心善良,好做布施,怜爱众生。

“其后不久,贤士的妇人又怀身孕,但其性情变得贪婪恶劣。月份满后,又生一个男儿,但形体丑陋。贤士请来相师为这个孩子起名。

“相师问道:’这孩子怀胎以来,有何感应?’

“贤士说:’这孩子怀胎以来,其母变得贪婪恶劣。’

“于是相师依据其母的怀胎感应,给这孩子起名叫做恶求。恶求由父母养育长大之后,言行不善,常做恶事,贪心不足,心怀嫉妒。

“善求、恶求兄弟两人长大成人之后,商议一同出海经商,寻求珍宝。兄弟二人各领五百侍从,先后出发。由于路途遥远,行至半道,就没有粮食了。历经七天的饥饿,人们都快要饿死了。这时善求和五百侍从共同虔诚地祈求各位神灵济救他们,度过饥饿危难。他们祈求完毕,在空旷的荒野上,远远看到了一棵大树,枝叶繁茂。善求带着众人立即奔向大树。来到大树前,又看到大树边还有一眼清泉。善求和众人共同诚心诚意向大树祈求,希望树神给予救护。善求和众人的诚意感动了树神。树神现身,对善求说:’你们砍下树身的一枝,你们所需要的东西就会出来。’

“善求和众人听后,心中十分欢喜,便从树身上砍下第一枝。此时树枝上,果然有甘美的饮料自然流出。砍下第二枝时,树枝上出现了百味俱全的各种食物。善友和众人从树身上接下饮料食物,人人吃得香甜饱足。砍下第三枝时,树枝上出现各种漂亮美丽的衣服,每人都有一身。砍下第四枝时,树枝上出现各种奇异的珍宝,每人都得到了满足。人们所想得到的,全都得到了。

“恶求所带的五百侍从后面赶到,众人和前面一样,从树枝上取得所需的一切食物、衣服、宝物。

“恶求得到所需的一切后,心里想:’今取树枝都能得到如此多的宝物,何况它的根呢?今天我们应当砍倒树身,挖出树根,就得更多更美的宝物。’

“恶求的想法已定,就命令他的侍从砍伐大树。当时,善求听说后,心中十分气怒,便对恶求说:’我们在饥饿困乏、命在旦夕之时,承蒙此棵大树的恩泽,才得到济救活命。你怎么能有这种恶毒不善之心,恩将仇报,砍伐这棵有恩之树呢?’

“恶求并不听从兄长善求的劝说,仍然命令他的侍从伐树掘根。善求对此大树有感激之情,不忍心看到大树被恶求伐倒,就带领他的侍从回家去了。

“恶求把大树伐倒后,从四面跑来了五百个罗刹恶鬼,把恶求和五百个侍从全部啖食了。珍宝、财物和伴侣全部丧失了。”

佛祖对阿难说:“那时的父亲贤士,就是现今的我父净饭王。那时的母亲,就是现今我母摩耶王后。那时的恶求,就是现今的提婆达多。他不但今世常作恶事,贪图利益,而且世世如此。在过去世中,我常与他相遇,总是用善法教导他。他不但不听,反而怨恨我。”

阿难和在场的四众,听过佛祖的讲解,悲喜交集,感慨万分,各自劝勉,顶礼奉行。[注释]

①提婆达多:人名,又称调婆达多,或简称调达。是梵文音译,意译为天热或天授。他是释迦牟尼叔父斛饭王的长子。随佛出家,神通具足。后为利养故,造三逆罪,另立僧团,与佛为敌。

②阿难:人名,全称阿难陀,是梵文音译,汉文意译为”欢喜”或”庆喜”。是释迦牟尼叔父斛饭王的次子,提婆达多的弟弟。随佛出家,获罗汉果位,多闻第一,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的随身弟子。[附记]

一、此故事见《贤愚经》9卷《善求恶求品》译写。原文见《大正藏》第4册,第416页。

二、此故事又见如下经典:

(1)《经律异相》卷43《善求恶求采宝经饥树出所需》。见《大正藏》第53册,第22页。

三、莫高窟此故事画绘于第98窟北壁屏风画中,五代绘,仅此1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