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像我曾听说:佛祖在阿梨提国时,此国中有一位富贵大长者,家资万贯,珍宝无数,但他贪财吝啬,残暴凶恶,没有一点慈爱善良之心。他家中有一老女婢,昼夜辛勤劳苦,却得不到一点儿安宁善待。若是稍有一点过错,不是鞭打,就是杖击。长年是衣不遮体,食不充饥。这位女婢年老穷困,常常思念:与其这样活着还不如死去,但却偏偏不死。
一次,老奴婢提着水瓶,来到河边取水,想着自己年迈苦难的生活,不由地放声大哭。正当此时,迦梅延①来到河边,问道:“这位老母,你为何这样悲伤大哭呢?”
老母回答:“尊者贤士,我已年老,还给主人做苦力,又十分穷困,常年衣不遮体,食不充饥,想死又死不了,所以伤感痛哭。”
迦栴延说:“你这样贫穷,为何不把贫穷卖掉呢?”
老母回答:“贫穷怎么能卖?谁会买贫穷呢?”
迦梅延说:“贫穷实在是能卖的。”
老母摇头不信,迦梅延反复说了三遍。
老母问道:“如果贫穷可以卖,我想问一问出卖的方法。尊者大德,你说贫穷怎么个卖法?”
迦栴延说:“你要想知道卖的方法,就一定要听我的话。”
老母回答:“我一定听你的话。”
迦栴延说:“那先去洗浴。”
老母洗浴完毕后,来见迦梅延。
迦栴延说:“你现在应当布施。”
老母回答:“尊者大德,我贫穷如洗,拿什么做布施?我手中的这只水瓶,还是主人的。没有主人的允许,我怎么敢布施于人?”
迦梅延便将自己的食钵递给老母,对老母说:“你用这只乞钵取来少许净水。”
老母听从迦栴延的指教,取来净水,奉送给迦梅延。
迦梅延接受净水后,立即为老母念咒祝愿。又教老母怎样受斋持戒,怎样诵经念佛,做各种功德事。
次后,迦栴延问老母:“你有居住的地方吗?”
老母回答:“我没有居住的地方。如果在磨台推磨,我就睡在磨台下。如果在舂房舂米,我就睡在舂米房。如果没有什么活干,我只好睡在粪堆边。”
迦栴延对老母说:“你回到主人家中,一定要诚心实意对待主人,恭敬勤恳地做事,不要产生任何嫌恶怨恨之心。等到主人和其他人都卧睡后,你悄悄打开主人的住房,进入其中,在门窗旁僻静的地方,铺上干净的蒲草团座,默默静坐,一心念佛,莫生恶念。”
老母听过迦栴延的教导,回归主人家中。遵照迦栴延的教导,一一施行。就在当天的后半夜,即便命终,转生仞利天宫。
第二天,主人早晨一起床,就发现老母死在了屋中,气怒大骂:“这个下贱的老奴,平时就不让她进入这间房子。今夜不知什么原因,她怎么会死在这间屋中?”
主人立即叫人来,把老母抬出房间,用草绳系在脚上,拉置到荒野寒林之中,弃尸不埋。
当时,仞利天宫,有一天子,有五百个天人做眷属。他们住在庄严华丽的宫殿中,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天子福尽命终。此老母转生天界,代替了天子的位置。生天之法,凡是利根②生者,自己知道升天因缘。凡是钝根③生者,不知因缘,只知享乐。老母转生天宫,做了天子,整天与五百天人享受自由快乐的生活,但不知道自己升天的因缘。此时,舍利弗也在仞利天宫,知道这位新来天子升天的因缘。向新天子问道:“这位天子,你知道你因何福德转生在天宫呢?”
天子回答:“我不知道。”
舍利弗就把自己的道眼借给天子观看前世因缘。天子看到自己前世的穷困景况,她能升天,全是迦栴延度救的缘故。天子知道自己前世之身后,立即带领五百天人来到荒野寒林,散花烧香,供养自己尚未腐烂的死尸。天子和五百天人全身放出的光芒,照亮整个村落。主人看到这个奇异的景象后,告知了全村远近村民,让人们来到寒林观看。看到这么多的天人供养老奴的尸体,都不解地问天子:“这个低贱的老奴,又丑又脏,她活着的时候,人人嫌弃辱骂。现在她已死去了,为何诸位天子天人要礼敬供养她呢?”
天子对主人和村民们讲述了老母得度升天的因缘。此后。天子和五百天人来迦栴延住处。迦栴延又为诸位天子天人广说各种佛法,有施舍论、持戒论、升天论等和欲除不净法,出家得乐法等。天子和五百天人闻法后,远离尘垢,得法眼净④,飞还天宫。
当时,聚会大众,听闻此法后,各个获得道迹,从初果乃至阿罗汉果位。莫不欢喜,顶戴奉行,敬礼而去。[注释]
①迦栴延:人名,佛经还译为”迦栴延子”或”迦多衍那”。原为古印度阿桨提国婆罗门子,其先出家修学外道,后来皈依佛门,成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传说能够分别诸经,善说法相,在十大弟子中著称”议论第一”。
②③利根、钝根:佛教术语,佛教中根的含义是”能生”和”增长”。犹如草木之根,有增长向上之力,能生枝叶。佛教中又把学法修道的素质分为利根和钝根。利根者,能敏锐地理解佛法,迅速圆满地得道。钝根者,接受佛法迟钝,得道缓慢,且不圆满。
④法眼净:佛教术语,”法眼”,泛指佛教观察事物,认识真理的一种智慧。”法眼净”,分小乘大乘之说,小乘佛教的法眼净是指获得初果,能见四真谛之理。大乘佛教是指获得初果,初见涅槃之理。[附记]
一、此故事依据《贤愚经》第5卷《迦旃延教老母卖贫品》译写。原文见《大正藏》第4册,第383页。
二、此故事又见如下经典:
(1)《经律异相》卷15《迦旃延教老母卖贫遂得生天》。见《大正藏》第53册,第76页。
三、莫高窟此故事画绘于第98窟北壁屏风画中,五代绘,仅此1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