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兰州历史文化(八):士子名流
20802400000020

第20章 纂志吟诗,文化成就辉煌(3)

在建筑布局方面:兰州古近代建筑布局均采用单个建筑物的群体组合布局形式。庭院大都采用均衡对称方式,沿纵轴线进行设计,多以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大体有两种,一为三合院、四合院式,先在纵轴上安置主要建筑,即主房,或称上房,再在院子左右两侧依横轴线安置两座形体较小而相互对峙的次要建筑,称厢房,构成三合院;或在主房对面再建一座次要建筑,大门置于次要建筑侧方,构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四合院,并用走廊、围墙连接四座建筑的四角,形成封闭性较强的整体,院内可种植花木,造成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也便于按宗法和礼教制度安排家庭成员的住所,以显示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别。二为廊院式,在纵轴上建造主要建筑及其对面的次要建筑,以回廊形式在院子左右两侧连接主、次两座建筑为一体,回廊各间装直棂窗。廊院式建筑的大小、高低、虚实、明暗对比明显,艺术效果好,对外眺望空间大,也可根据需要采取纵向、横向、纵横双向扩展方式,扩大建筑组群。以上两种形式中,第一种较为普遍,第二种多为王府、宫苑、寺庙中采用。

在建筑装饰与艺术形象方面:从文献资料和目前尚留存的一些古近代建筑中可以看出,兰州古代建筑在建造过程中,讲究建筑功能、结构和文化艺术的和谐统一,单体建筑从整个形体到各部构件,多用木架构的组合和构件的形状及材料本身的质感等进行艺术加工。

在高级建筑中,经常从形状到组合上艺术处理棱柱、月梁、雀替、斗拱等,使其以艺术形象出现于建筑上。屋顶基本有庑殿、歇山、悬山、囤顶、攒尖等基本形体和重檐屋顶,以及单坡、工字脊、拱券顶、盔顶、圆顶等。根据建筑不同用途,采取隔断墙、窗、门或全部敞开等各种做法,按照建筑组群的性质与规模对其进行艺术处理,王宫、衙署、坛庙等建筑,多以各种附属建筑衬托主体建筑。对建筑的外部装饰,除上述艺术处理外,一些规模较大的建筑或主要公共建筑,往往综合利用工艺美术、文学、书法等各方面成就,如在柱上悬挂楹联,额枋挂匾额,墙上题诗绘画等。另外,兰州建筑对色彩也十分讲究,特别是王宫、衙署等高级建筑、邸第、公共建筑如庙宇等,多用白墙,红柱,彩画柱、枋、斗拱,屋顶覆灰瓦、黑瓦及少数琉璃瓦,各色琉璃屋顶,彩画檐下,有的秀丽淡雅,有的富丽堂皇,展示了兰州的建筑文化。

在建筑风格方面:建筑风格的多样性是兰州建筑的特点之一。

兰州民宅建筑多为地方传统风格,但也有一些融入了其他民族和地方的特色。兰州孙家台、榆中青城乡等地的庭院建筑,多建于清代,为兰州地方传统建筑。其建筑特点是:除墙体外,大部为木结构,如木门、木窗(扣花)、木前墙、木门柱、木地板、木隔墙、木暖房;房前走廊为木柱支撑,檐下木雕刻花饰,廊柱有木刻对联。一般为一进或两进四合院,有堂房、厢房、耳房、过厅、影壁、门楼。

院内有盆景、花卉,葡萄架,厢房屋檐有牵牛花吊挂。八路军办事处是一座典型的兰州四合院建筑。而水梓故居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园式住宅,马福祥宅院是由十一进院落组成的中西结合式建筑。

兰州的建筑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从文献资料记载的古代和近现代建筑看,兰州古代和近现代建筑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一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兰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早在5000年前,兰州先民的建筑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二是兰州建筑体现了多民族、多地域建筑风格融合的特征,形成了兰州独特的建筑风格;三是兰州建筑集建筑艺术、工艺美术、文学、书法等为一体,形成了有较高价值的建筑文化;四是兰州的一些建筑以其年代的久远、风格的独特、造型的美观等饮誉全国,如鲁土司衙门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兰州握桥是“中国伸臂木梁桥的一个代表”(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语);中山桥是万里黄河上惟一留存的近代桥梁,也是西北地区最早引进国外技术建造的跨黄河桥梁(郑州黄河铁桥建于1905年,早兰州4年)等。

三教合一,宗教文化兴盛

清代,最高统治者采取重佛抑道的政策。乾隆时,降正一真人的二品官阶到五品,禁止其差遣法员传度;限制天师职权,只准许他统驭本山道众。但是清朝统治者仍然继续利用民间道教,作为维护其统治的补充。所以兰州地区在佛教呈现兴盛局面的同时,民间道教仍然流行,而且涌现出很多宗教高人,其中最著名的为兴隆山道士刘一明。

刘一明(1733—1821年),清代著名内丹家。号悟元子,又号素朴子、披褐子、南台子,祖籍山西曲沃,早岁出家学道,遂成为清代著名道士,是甘肃唯一列入《宗教辞典》和《辞海》中的道教人物。据《中国道教(第一卷)》介绍,刘一明是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其所著《会心内集》自述云:年十七(乾隆十五年,1750),身患重病,百药不效。次年赴甘肃南安养病,愈医愈重,喜遇真人赐方,沉疴尽除。十九岁外游访道。二十二岁西游陇上,至兰州榆中兴隆山,遇道士龛谷老人,加之爱兴隆山山水之佳,遂皈依而结庐定居,学道修行,著书立说。此后,为求参证,居京师四年,河南二年,尧都(今山西临汾县南旧平阳县,为古之尧都)一年,西秦(今甘肃靖远县)三年,来往不定者四年。十三年间,三教经书,无不细玩。然于疑难处,总未释然。乾隆三十七年,复游汉上,又遇仙留丈人,经其指点,十三年疑团始被解释云云。后半生一直隐居甘肃榆中县栖云山、兴隆山修道,设坛传教,著书立说,成为晋、陕、甘、宁一带颇具影响的龙门派道士。

刘一明幼习儒学,“志图功名”,博览群书,尤好技艺,医卜星相、地理书画,皆在留心。定居兴隆山后,见兴隆山庙宇建筑经明末战乱,已残废败落,于是遍历兰州、临洮,广为募化,在金县(今榆中)把总林启明支持下,筹集资财,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组织人力修建,历经十余载苦心经营,建成殿、阁、楼、亭62座。

又将募化资金购置田地出租,以供寺观修缮之费,并设置义冢地。从此隐居寺中,潜心研究易学、医学和道家经典,著书立说,刻版印刷。其著述均在自己创办的栖云山刻坊刻印。修道期间,经常到金天观等处挂单讲学,阐扬道理,对兰州道教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一明精通内丹、《易》学,兼通医理,撰著有《周易阐真》《悟真阐幽》《修真辨难》《象言破疑》《修真九要》《阴符经》注等,以发挥内丹之道。后被辑为《道书十二种》,流传颇广,为清代内丹学一大家。又撰有医书《沙胀眼科》行世。其内丹学具有浓厚的三教合一思想。其《指南针序》以中正之道为“贯通三教之理”,谓中正之道“在儒谓之中庸,在释谓之一乘,在道谓之金丹”。他撰《周易阐真》《孔易阐真》,以易学论金丹,以金丹释儒门易学,故其内丹理论中,颇多融合儒释、特别是理学思想的言论。

刘一明对内丹学的阐发颇为全面,主张性命双修,循序渐进。分丹法为上中下三等,分药物为内外,谓内药生于自身,为元性,外药乃虚空中真一之气,为元命,并采理学之说,谓性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对《参同契》《悟真篇》《阴符经》等的注疏有独到之处,对火候的分别尤称细微,但其说较伍柳一派为隐晦。(引自《中国道教(第一卷)》)在刘一明等宗教大师的推动下,兰州宗教文化有了长足发展。

清代的宗教建筑十分兴盛。兰州现存寺庙道观大多是在清朝时期所建或者重修。如康熙时重建嘉福寺、重修隍庙、普照寺等,新建白云观、白衣庵等。据粗略统计,清末,今兰州市境内建有各类宗教建筑238处,90%以上建于明清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