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兰州历史文化(八):士子名流
20802400000021

第21章 纂志吟诗,文化成就辉煌(4)

兰州府城隍庙位于今兰州市张掖路中,始建于金承安元年,即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元、明、清历代重修,现为“兰州市第一工人俱乐部”。古建筑群现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现占地11050平方米,古建筑面积4730平方米。平面布局为典型的中轴线对称型,座北朝南,原一进五院,大门与戏楼之间为第一进,两侧为回廊、花圃,戏楼北望享殿之间为第二进,东、西两侧为看楼、钟鼓楼,享殿后面为正殿,享殿与正殿间构成第三进院落,三进院落两侧为兰州府属六县之城隍木主,并建长廊绘纪信将军荥阳捐躯救刘邦与“地狱、烧、舂、磨”等壁画。正殿后为城隍寝宫,正殿与寝宫间为第四进院落,寝宫与后门构成第五进院落,五进院落两侧为眼光、痘疹祠以及假山、凉亭等。历史上的兰州府城隍庙建筑群是一组气势恢弘、布局严谨的古建筑,原为忠烈侯坊,后为兰州府城隍庙,祀西汉名将纪信为城隍。

白云观,位于旧城廓外西北隅,雷坛河与黄河汇合之东侧,今滨河中路。兰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省、市道教协会驻所,亦为兰州市道教最大道场。据陈墉《白云观碑记》载:“嘉庆以来,吕洞宾屡次凌波徐行于白马浪上,以至万目共瞻。”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陕甘总督瑚松额应世人请求,“卜城西北隅,大河之浒,辟地树宫”,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完工,名曰“白云观”,又名“吕祖庙”,并列为地方祀典,以祀奉八洞神仙纯阳真君吕洞宾。昔日白云观建筑群规模恢宏,布局严谨。平面呈中轴线对称布局,坐南朝北,与黄河北岸昔日金城关遥相对应。中轴线上由北至南建山门、戏楼、望河楼、钟鼓楼、前殿、中殿、后殿,周建回廊。此外还建有云水堂、八仙阁、潇洒轩、鹤鹿亭、聚仙亭、群仙楼、来仙轩、四照亭、迎仙桥等,形成东、西道院。现存山门、戏楼、钟鼓楼、前、中、后三大殿及部分厢房、道舍。

白衣庵,俗名“稍门寺”,位于旧城通远门外,现兰州市畅家巷。为兰州市佛教协会尼僧住锡使用并保护。现为兰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光绪年间重修。现残存大殿、配殿各一座,厢房四间及部分零散平房,占地600余平方米。

大殿内设佛龛,内壁供白衣大士观世音菩萨像,面目慈悲,木雕龛檐,上书“南无阿弥陀佛”,字体斗方,刚劲有力。另有楹联一幅,内容为“夜月千江天地晓,秋花一树镜台空”。

******教在中国旧称大食法、天方教、清真教、****等。7世纪中期,******教传入中国。清代是兰州******教的兴盛时期,西关、桥门等处的清真寺大多建于清代。

据马通在其《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一文中介绍:清真寺是******的宗教活动场所和文化艺术标志,也是学习******教经学的学校。中国清真寺的建筑形式以宫殿式为主,有些也吸收了阿拉伯的建筑艺术风格,特别以拱顶和尖塔最为显著。清真寺基本上由大殿、经堂和水房三部分组成,大清真寺多建有八角或六角形的飞檐式“邦克楼”,高数层;小寺多为二层拱顶式“邦克楼”。礼拜大殿是清真寺的主体建筑,较大的寺多为宫殿形式,飞檐凌空,雄伟古朴,清净庄严。殿内无任何陈设,正西墙为窑殿,或有一方0.5米深、2米高的“米哈拉布”凹壁,标志着礼拜的朝向,领拜伊玛目站在此处率众礼拜。西北角有一木制小阁楼,称“呼图白”楼,有小木梯,放有一木拐杖。殿内均为木质地板,并置有拜毡或地毯。经堂,就是学习******教经典的经文(阿拉伯文与波斯文)学校。水房是净身之地,每个清真寺都有。

西关清真寺位于临夏路中段解放门广场东侧,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建,雍正年间扩建为“海乙寺”。为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布局严谨,建筑美观。占地面积约70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外院大照壁、沐浴室,内院拜克楼、礼拜大殿,北院学房、宿舍等。

寺大门坐北朝南,朱红门,上垒叠数百块大小木坊,四檐飞翘,中脊高起,门顶雕莲花、葡萄等。进大门,西侧为砖照壁,上雕九龙,斗拱屋檐,上布蓝色琉璃瓦,壁座及屋檐雕花纹;花姑、须弥座以及斗拱屋檐上都置砖雕,以之与佛教、道教宫殿建筑多使用黄绿色琉璃瓦与雕刻人物相区别。砖砌大照壁为******建筑之精品,是中国******教建筑中最大的照壁之一。东侧为三座砖门,与照壁对映。二门更为雄壮,多姿,墙上以阿拉伯文组成圆形、三角形、其他几何线纹及各种石榴、佛手、桃杏之类的集织砖刻。拜克楼与礼拜大殿为中国宫殿式建筑。拜可楼高4层,仿宫廷建筑的“金水河”手法,建有水池与桥,“小桥流水”,颇有园林风味。下层平面方形,兼作大门之用,上层六檐,用6根大柱贯通上下,有4根为垂柱(吊柱),上层不用柱,用厚木坊叠起,中开壶门,枋上安三跳的特殊斗拱,四壁周围栏杆,每层楼上下贯通,形若天井。最上层正前悬挂寸楷书“省心楼”大匾。过省心楼小桥,即为礼拜大殿,单檐,斗拱重昂。显要处悬挂历代名人所题匾额。四间门面皆装雕棂方窗,刻各种图案,殿顶布绿色琉璃瓦,屋脊竖铜制宝瓶3个,置陶塑二龙戏珠,珠为红色,金光耀眼,传为稀世珍宝,日本人曾试图以百万两白银购买,遭当时****教育促进会会长马麟拒绝,后不翼而飞,下落不明。大殿与拜克楼和二门之间以穿廊相连。大殿北侧跨院,内有小院3个,为阿訇、满拉住所,兼做学习阿文、授课之用。临街建铺面25间,内有水井三眼,俗称“三眼井”。20世纪60年代,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拆毁。

兰州桥门清真寺始建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为兰州鲜门拉义布刘伯阳主持修建。桥门寺连卷棚、大殿和后窑殿于一起,全部采用重檐歇山式和带斗拱屋顶,气魄宏大,国内少见,是我国古代建筑中难得的珍贵建筑。卷棚高大华丽,在国内古建筑中罕见。卷棚内大量使用垂莲柱(亦称垂柱),柱头饰以各种花样,富有民间艺术特色。大殿进深5间14檩,为了使内部宽敞,使用“减柱移柱”手法,只用4根金柱承担上部重量,且金柱向左右推移。礼拜殿之后窑殿外部使用周围廊的做法,给人以“余意不尽”之感,同时也显示清真寺礼拜殿内无佛教、道教的建筑内容。大殿隔门、阿訇院楼房栏杆、大殿卷棚及后窑殿内栏杆等,均为我国小木作中难得之精品。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英国基督教内地会在兰州城区山字石修建的基督教堂,占地980平方米,教堂高3层,建筑面积642平方米。砖木混合结构,墙体内部为土坯,内加木柱支撑,外部为青砖照面,木屋架,木桁梁。教堂大门为挑檐式屋面,檐下有砖雕砌筑,半圆大门顶镶砖雕,两开光亮大门。

明清时期兰州的各类宗教建筑,有相当一部分是因地方官员和当地士人捐资、主持、设计建造的。如五泉山的宗教建筑大多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后陇上名人募捐所建。尤以刘尔炘为甚,他不仅募集资金,还亲自规划,且将儒家文化引入,使五泉山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近代园林,保存兰州的宗教思想文化做出了贡献。

士人文化与宗教文化的交融,有力地推动了宗教文化的发展。

宋代以后,儒道释为格局的文化思想形成,对兰州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明清时期,兰州士人为了有助地方教化,充分利用宗教场所和宗教建筑这一载体,在阐扬宗教文化的同时,大力宣扬儒家思想。一方面,在募捐资金建设宗教建筑的同时,建造供奉儒家理念上的典范人物的庙宇,如孔子、关公、岳飞、纪信、阿桂、左宗棠、肃王妃等,对文庙和武庙的建筑特别普遍,几乎到了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的状况,而且在很多寺庙里也都塑有关公塑像,以宣扬其忠、信、仁、勇的儒家标准;建岳飞祠以宣扬其忠君爱国的儒家观念;城隍庙以纪信为城隍,以表彰其荥阳舍身救主的忠烈;为肃王妃立庙,以嘉其节烈,这些都是儒家的理想人物,借宗教形式予以宣扬。另一方面,通过在宗教场所和宗教建筑上绘画、题诗、悬挂楹联等方式,在阐扬宗教教义的同时,宣扬儒家思想。如刘尔炘在五泉山望来堂题联:“从图书内察古今治乱兴衰,救世经纶全在道;为天地间衍圣哲精神命脉,后贤责任重如山。”在五泉山太昊宫秦子祠题联:“衍圣门十六字薪传,泗水被春风,同起秦州尊鼎足;辟陇右二千年文化,兰泉流教泽,聿新庙貌壮金城。”(秦子,孔子弟子,名祖,字子南,今天水市人。)唐琏在关帝庙的题联“熙朝帝,汉室王,忠扶万年社稷;大学诚,中庸慎,志存一部春秋。”刘一明在桥门清真寺的题联:“古兰载正道,护国佑民思波远;圣谕劝佳行,正己化人德泽长。”随便举几个例子,就可看出兰州士人文化对宗教文化的渗透。当然,宗教文化对士人文化、民间文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如对兰州地区建筑、绘画、雕刻艺术的影响,对民俗的影响,对地方戏曲的影响,甚至医药、体育、民间文学等,都深受宗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