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兰州历史文化(十二):歷史名人
20802800000012

第12章 段坚:坚守儒道 济事为先(2)

正德九年,总督陕西甘肃军务,平定了土鲁番速檀满速儿的叛乱。当时,蒙古亦卜剌等率军过黄河,南下甘肃,进入西川几千里,侵扰抢杀,岁无宁日。彭泽挥师途中,踏勘山川险要,修筑军事据点,派兵戍守,关陇之地才得以安然无恙。正德十一年瓦剌大举入侵,京师戒严,命彭泽提督京城及边疆官兵,防守山海、紫荆等关,永平、宜府、大同、真定、保定等处。一到边塞,他就命军队修补沿边堑沟、堡垒,演练兵马,严阵以待。擒获40名奸细后,瓦剌知难退回沙漠。正德十三年受兵部尚书王琼诬陷,兵部以昔年吐鲁番之犯甘肃,归罪于彭泽,罢官回兰。嘉靖元年(1522年),彭泽复出,任兵部尚书,太子太保。还抱病冒暑上京朝见嘉靖皇帝。次年告老还乡,嘉靖七年,又以昔年夷情被诬而革职,彭泽作文慨叹到:“呜呼!泽何幸生于道学大明之后,国家全盛之时!蒙累朝列圣教养禄用之殊恩,承奕世先人忠孝节义之遗训,中外公卿士大夫、师友、乡曲治属启迪,维持之原德,叨历仕途几四十载,不为异端俗学所迷惑,乱贼奸党所牵污。自少至老染恙涉险几殒身者不知其已!幸而残喘尚延”。两年后,抑郁而死。

5年后总制尚书唐龙上书当朝皇帝:“泽孝友廉直,先后讨平群盗,功在盟府。陛下起之田间,俾掌邦政。泽孜孜奉国,复为谗言构罢。今殁已五年,所遗二妾,衣食不给。请核泽往劳,复官加恤,以作忠臣之气。”堂堂兵部尚书,殁后家眷竟到了衣食不给的地步,其清正廉洁,由此可略见一斑。但世宗没有听从唐龙的进言。直到明穆宗隆庆初年(1567年),也就是彭泽病逝后的第37年,才得以平反昭雪,复官,谥号襄毅。

彭泽故居位于今天的庆阳路东端南侧,原门牌为庆阳路85号。

故居建在东西向城墙之内,东距迎恩门300多米,是一座典型的明代四合院建筑,在本世纪50年代初保存尚完整。双扇大门开在街南西侧,砖雕门楼高且敞,呈现出高官显贵家庭之气派。建国前邓宝珊省长曾在彭泽故居住过一段时间,建国后一直为庆阳路派出所占用。

1995年2月,因拓宽庆阳路,彭泽故居全部被拆。彭泽墓原在西川圃子湾(今七里河区上西园)。墓地坐南朝北,正前有牌坊,周围筑有围墙,甬道两侧有长达近200米的两行柏树,墓前对称置石人、石马各一对和石狮两对。1955年发掘,出土的铜镜、石砚、漆盒、墨锭和墓志铭等文物转藏甘肃省博物馆,彭泽及其亲属遗骨迁葬吊岭,树行书“明兰州彭泽墓”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坟茔深藏在一片杂乱的民房之中,墓地荒草凄凄,早已不见当年的显赫和气派。

诗礼传家

彭泽一生著述甚丰,著有《读易纷纷稿》、《幸庵文稿》、《幸庵行稿》《读史目录》、《八行图说》、《太平殷鉴》、《怀古集》、《家训三重录》,另有《重修兰州志》、《西征赠言》、《西平录》、《段可久年谱》、《嘉靖荣寿荣归录》、《长沙彭氏会宗谱》等20多种30余卷。工书法,雄浑遒劲,豪气十足,有“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一副中堂拓片,刻于兰州碑林。

明成化年代,黄河北岸的游牧民族常在冬季黄河冰冻封面时过河侵扰,民众慌乱不安,朝延派员在此加固旧堡。明弘治乙丑年(1505年)西古城竣工,时逢彭泽回兰服丧,应邀撰写了碑文《修西古城记》。碑文先叙写建成之原因及其经过,然后抒发个人感想:“泽唯国以民为本,而兵以卫乎民,使无城池以捍卫之,宁能暴师於久耶!”文章情真意切,行文流畅;以城叙事,借事喻人,用浓墨重彩颂扬了周伦这位封建社会的下层官员勤政务实、体谅民情、廉洁奉公的优秀品质;碑文从浅层看是为建城记事,深研读方知是为世人竖起的一通磊落做人、清廉从政的警示碑。

彭泽善作诗词,罢官隐居兰州西园故居,填词吟诗,抒发郁闷。所作《满江红·送兰州卫刘经历被诬罪归》,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作个茅斋,细把那经书翻阅。更主管,水光山色,清风明月。世事无心陶靖节,圣经有得胡安国。自扶犁,耕破陇头云,殊高节。

村酒熟,斟琼液。山歌就,书红叶。喜无荣无辱,无丧无得。酒后不知山路黑,觉来惟喜书窗白。留心田一寸与儿孙,无穷泽。

彭泽历仕弘治、正德、嘉靖三朝,长达35年,最后却被罢官。

落寞的心态,即使故乡的清风明月和水光山色也难以掩饰。

段续:伫立在黄河边上的水车

古朴的水车伫立在黄河岸边,它像跳跃的音符,曾经唱响黄河两岸波澜壮阔的乐曲。它是这座城市一部无言的史书,记载的是劳作在这片土地上先民们的勇气与智慧。正因为有了它,这座城市才展现出了曾有的辉煌与如今的繁荣。饮水思源,这一切首先应该归功于一位出生在兰州的明代官吏,他就是兰州水车的创始人段续。他一生为官不忘桑梓,他的生命已经融注进了他创始的水车,他就是伫立在黄河边上的一轮伟岸的水车。

数载宦海沉浮路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一个名叫段续(字绍先)的兰州人进士及第,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仕宦生涯。数载游宦、几番沉浮,而他,秉承着兰州人的憨直与热情,不管官职大小,苦干实干,率民耘田,革除弊政。不畏权势,正谏直言。他为国为民,公而忘私,所到之处留下了一片赞誉之声。

宦海多险,就在他考中进士任都察院云南道御史之职的次年,他因弹劾席书、桂萼二人惹怒了明世宗而锒铛入狱。全部的遭遇起于这一年的“大礼仪”。原来明武宗朱厚照无子,他驾崩后,皇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迎其叔父之子朱厚熜入继大统,登上了皇位,是为世宗。而朱厚熜在皇族中属于小宗,不是以皇太子而是以外藩亲王的身份入继帝统的,这势必在封建礼仪上产生一系列的问题。礼崩乐坏,世宗继位后必然尊崇其亲生父母,搞得颇为兴师动众:封赠其生父帝号、修建皇陵,想把他的小宗身份改为大宗。为此,朝野之中展开了一场长达二十余年的激烈争斗,这就是明嘉靖朝的“大礼仪”。时任云南道御史的段续也参与其中,他凭着对已故先皇的维护,弹劾席书、桂萼,反对明世宗尊崇其生父。一时,龙颜震怒,对段续来说,人生的灾难来临了。皇帝下诏,他被捕入狱。在过了一段含垢忍辱的牢狱生活之后,他贬官到河南,官职降为郾城县丞,因颇有政绩,不久升为杞县知县。在他的心中,个人的遭遇是次要的,他的心里想的是千千万万在土地上抛洒汗水与泪水的农民。中国的农民太苦了,祖祖辈辈辛劳一生,可他们又得到了什么呢?因此,他率众垦荒、兴修水利;外察民风、内奉廉洁;力行教化、移风易俗,为官一处,大大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他是一位守君子之操守,惜天下之苍生的廉吏。

在他升任湖广布政使司之后,得到了一项并不惹人注目的使命:督修世宗生父生母的皇陵“显陵”,这其中显然有羞辱段续之意。但他并没有把个人的恩怨掺进公事之中,办事依然那么认真,他调度有方、知人善任、堵塞漏洞。他提高公事质量,为朝廷节省了数以万计经费。建成后的显陵,群山环抱、九曲横陈、亭阁庄严、罗城起伏、美丽至极,至今保存完好。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这其中自然有兰州廉吏段续一份不可湮没的功劳。

故园情深念桑梓

也许段续一生的仕途并不顺畅,地位并不显赫。比起那些数年荣耀发达的官吏来,他的一生是默默无闻的。然而为民做事,人民记住了他,历史记住了他。任何一个一心只求名利的官员都不会像他那样去关心农民的农耕工具。做官,在段续看来,是既具体又质朴的事,在他那里,政治的含义就是两个字:为民。数年游宦外地,但他并没有忘记生养他的桑梓之地。家乡的父老生活困苦,天旱,没有水,只得一担一担从黄河里挑,效率极低又辛苦异常。看到滚滚流淌的黄河水,他急在心里。为什么不能利用这自然的馈赠呢?可是却没有一种有效的引水灌溉工具。突然,他想起了南方的筒车。这个没有在任何地方专门学过农用机械的文人,肩负起神圣的使命,详察筒车的构造原理,绘图制样,求教工匠,他进入了田间老农的思维之中。几番试验,几番失败。但他痴迷于此,不肯停手,经过无数次的观察、揣摩、实践,终于成功了!段续考虑到兰州的生态,将竹制的辐条改为木制,用兰州当地产的榆、槐、柳木代替。同时加密辐条,以便承受汛期黄河水的冲击力。另外,黄河水面与农田的垂直距离较远,他就加大水车的直径。于是黄河水车显出了它古朴雄伟的面貌。段续站在滔滔黄河边上,指挥人们制造水车,从此,兰州的农民便轻松多了,水车顿时风行于黄河两岸,提灌效果自然十分显著。据张维《兰州古今注》记载,一轮水车灌田多者达二三百亩,少则百余亩。

黄河两岸的水车多达一百多轮。这对于兰州地区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至清乾隆年间,兰州人口较明朝增长了几十倍。

“水车之都”水车园

黄河滔滔,岁月悠悠,逝者如斯。时光之水带走了段续生活过的岁月。转眼500多年过去了,大浪淘沙,多少状元举子、官宦名流都湮没在历史的洪涛之下,而他——兰州水车的创始人段续却用满腔的热情,把拳拳之心化作水车,造福了桑梓。家乡有幸,人民有幸,水车随着滚滚的黄河水向前转动,造福了两岸人民达数百年。正因为如此,兰州被誉为“水车之都”。它已不仅仅是一种灌溉工具,已经变成一种文化,一种情结,根植于兰州人的心中。如今,水车虽已不再担当它引水灌溉的历史重任,但它已成为这个城市的象征。它古老的车轮上印满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劳与智慧,它是劳动人民意志力的表征,又是现代都市人眼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2005年秋,兰州水车博览园在黄河之滨建成,是一个以弘扬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园内黄河滚滚,水车悠悠,曲水蜿蜒,花草树木错落有致,展现了水车再造黄河两岸农耕文化的历史景象。2005年9月22日,“水车与风车”特种邮票在兰州首发,古老的兰州水车荣登国家名片,把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推向了世界。

黄河之滨水车广场上巍巍伫立着兰州水车创始人段续的塑像,他峨冠博带,一身正气,微微含笑,他已经定格为一轮伫立在历史河流中的水车。

王进宝:沧海掣鲸再造清室

清朝初年,甘肃靖远出了一位名叫王进宝的将军,因为他在平定吴三桂叛乱时建立了卓越的战功,康熙皇帝对他褒奖有加,多次委以重任。他一生平叛戍疆,享有“再造清室”的美誉。

伯乐慧识千里马

清朝顺治年间,甘肃陇东地区发生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旱灾,一时土地焦裂、千里饿殍。农民们只好背井离乡,一路流落乞讨为生。这天,一个衣衫破旧不堪、面色蜡黄的青年乞丐从永登南乡苦水堡一家大户门前经过,他已经3天没有吃东西了,一路行走,劳累不堪,就躺到了这家门口的碾盘上,不一会儿便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第二天早晨,这家的主人周祺邦清早起床,正在纳闷昨晚做的一个奇怪的梦,他梦到他家门前的碾盘上卧着一只巨大的黑熊。周祺邦一边回想昨晚的梦,一边打开了院门,呈现在眼前的情景使他大吃一惊:一个乞丐正在碾盘上酣睡,难道真是昨晚的梦应验了吗?他立刻推醒了乞丐询问里居姓名,得知他是靖远人,姓王,因家贫无名讳。周祺邦见他眉眼间气宇不凡,谈吐应对流畅,有不俗的志向,十分高兴,将他收作义子,赐名为进宝。

王进宝就这样在周家住了下来,义父对他视若亲生,不过对他要求很严格。亲自教他诗书礼仪,督促他习文练武,还教导他:男儿志在四方,要有治国平天下的志向,为国家效力,及早建立功业。王进宝当然十分珍惜,他每天清晨闻鸡舞剑,晚上便在灯下努力读书,苦读《孙子兵法》,刻苦磨砺自己。他身强力壮,饭量惊人,每顿饭能吃一升米,臂力更是惊人,能一手举起重达百斤的重物。几年时间过去了,周祺邦让王进宝报名从军,为国出力。沙场点兵,他成为靖远将军张勇麾下的一名士卒。

铁鞭横扫大草滩

在张勇军中,王进宝悉心练武,只要一有战事,他必定冲杀于阵前,勇猛无比,无人能敌。因此,他被擢升为副将,驻守单于城(后改称永固营)、大草滩等地。大草滩广袤无比,狂风呼啸时,“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敌军不时前来偷袭,但是王进宝治军严格,早有准备,每次都是一马当先,勇不可挡,士兵们也被将军的气势所感染,奋勇杀敌,所以敌人每次都是大败而归。

一天深夜,大草滩狂风呼啸,黄沙茫茫,敌军千余人趁夜深而来,王进宝手持二钧(约60斤)的铁鞭,骑马冲入敌军阵营,他怒目圆睁,一路挥舞铁鞭,横扫而过,所到之处,人仰马翻,以至后来敌军中无人敢上前应对。他便长驱直入,敌军阵营于是大乱,死伤无数。远处,朔风呼呼刮着,军旗随风猎猎抖动着……这次战事之后,他声名大振,使敌军闻风丧胆。他因“铁鞭横扫大草滩”的卓越战功被晋升为西宁总兵,继续戍边守疆。

赤胆忠心平叛乱

清圣祖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十二日,吴三桂起兵叛乱。一年后,吴三桂的养子——陕西提督******,也在陕甘一带起兵响应,占据了平凉、兰州、临洮等地。甘州提督张勇奉朝廷之命平定叛乱,王进宝被调回应敌。叛将将黄河兰州段的浮桥截断,想以此来抵挡。王进宝率部到达兰州西黄河青石关渡口之北的八盘峡村,打算从此地渡过黄河,收复兰州。但是,叛军在渡口派驻了重兵进行把守。

此时正是冬春交替之时,黄河水刚刚解冻。水流湍急又异常刺骨,根本无法顺利渡河。他命人将牲畜的皮囊连起来,搭上木头做成皮筏,以此来当作渡河工具。当地的百姓早已对叛军恨之入骨,他们主动将自己家的牲畜杀了,为王进宝的军队准备皮囊。王进宝的部队星夜潜渡黄河,向青石关的叛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大破敌军。叛军兵败溃逃,王进宝率部紧追不舍,在新城一带歼灭了溃逃的叛将李廷玉部。

就这样,他们一路力克叛军,势如破竹,乘胜来到兰州城下。

金城兰州历来是西北重镇,有固若金汤之名。王进宝的部将王万祥献一攻城良策。他认为,兰州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叛军必定严防死守,急切攻城必定难以取胜。不如先去攻打毗邻不远的临洮,削其手足,断其粮草,这样叛军就只能坐守一座孤城。王进宝极为赞同,采纳了他的建议。这样以临洮人王朝海为先锋、王万祥为后卫,领六百精兵星夜赶往临洮。攻城时正值一个雪夜,王万祥选择城墙坍塌之处,在垛口上紧系绳索,数百名勇士攀援而上。等到叛军发现的时候,为时已晚,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鏖战。将士们拼死进攻,终于破城而入,大获全胜,叛军死的死,逃的逃,缴械投降者甚多。很快,兰州周边兰山、榆中、定西等许多地方都被收复,对兰州形成合围之势。经过数次猛攻,叛军只是守孤城抵抗,由于粮草援兵皆断,两个月之后终于开城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