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兰州历史文化(十二):歷史名人
20802800000013

第13章 段坚:坚守儒道 济事为先(3)

兰州大捷后,王进宝一路攻州克县,收复了庆阳、天水等众多失地。他们又一路南进,出征宝鸡、进军武关、直抵汉中,后又大破广元、攻下宝宁。叛将王屏藩、陈君极等人兵败后自缢身亡。将士们在王进宝的带领之下,勇猛无比,势如破竹,叛军已成强弩之末。

康熙十八年(1679年),朝廷东路兵马占领湖南后,与赵良栋、王进宝等各路兵马在昆明会师。这年九月,吴三桂叛军的残部出城投降,历时八年之久的吴三桂叛乱终于平定了!平叛结束后,王进宝应康熙皇帝之诏入京,康熙皇帝对他大加褒扬,委以重任。此后,他历任太原、凉州总兵,为朝廷戍边守疆,成了一代“再造清室”、誉满天下的戍边名将。

王进宝出身贫寒,但却从青年时就怀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志向,一生忠心赤胆、精忠报国,成就了一番沧海掣鲸、名震天下的宏伟事业。几百年过去了,家乡的百姓们只要一提起他的丰功伟绩,还会津津乐道,赞叹不已。

郝璧:诗坛名儒政坛清官

明末清初,有位被称为“皋兰三兰”之一的名儒闻名于诗坛。

他是一位名儒,还是一位官员,但为官一生,到死其家资却只是“遗书数箧而已”。作为一位诗坛中的名儒、政坛中的清官,他的名字值得后人永远铭记——郝璧。

人生有梦到青年

郝璧,字仲赵,号兰石,出生于明朝末年的兰州。郝璧自幼聪慧过人,接受能力很强,且勤奋好学,所学知识猎涉广泛,但他更爱好诗文。对诗词歌赋,一见便爱不释手,读起来更是如饥似渴。除了读诗书,他自己也常常作诗,如读书之后有所感悟,或见风俗人物有所感想,他都于诗作中进行抒发,如若读到好诗,他还会作诗与之相唱和。其诗中多含有自己的切身感受与理想抱负,他梦想有朝一日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郝璧所作之诗,因小有才华,而颇受老师的赞赏。

家乡父老知其才华,经常会指一物令他作诗,郝璧往往稍作思考,便能吟诵而出,让人甚感惊叹。少年时的郝璧在家乡便小有名气,桑梓父老如遇过年写春联之事,或遇到红白之事,有时会让他前去作诗拟联,而且郝璧总是能拟得贴切而又令人信服。到青年时,郝璧的诗作水平更是日渐提高,而且广负诗名,显名于乡里。

明朝末代肃王朱识鋐读了郝璧的诗,深感其文才不俗,才华出众,甚是赏识。如遇到有起草公文、书写信札之类的事,经常会请他到府中帮忙。有时府中宴请地方官绅,也会请郝璧前去赋诗助兴。宴间,郝璧面对众位官绅不卑不亢,吟诗作句从容自如,出口成章。当他作诗时,其他客人皆静听其音,待感悟其意,皆齐声叫好。他的诗清丽自然,诗赋中有理想抱负,浩然正气油然而出,一时之间郝璧以他的文采和人格赢得了好名声。

然而仅吟诗作对并非郝璧的人生目标与追求。负有诗才、闻名乡里的郝璧具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崇祯十二年(1639年),郝璧考中举人,后来被派到扬州作官。崇祯末年,为了能在事业上更进一步,郝璧赴京参加“礼闱”会试。但当时社会****,正值李自成攻占北京城,吴三桂叛乱,清兵入关,大势已去的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明王朝灭亡的乱世之期,“礼闱”会试只能被取消,面对这一形势,郝璧虽有豪情满怀,却也只得郁郁而归。

无奈地返回扬州,继续他原有的为官之路。

明谏清官在政坛

明朝灭亡,清朝建立。顺治三年(1646年),清政府任命郝璧为太常博士,不久又提升他为给事中(谏官)。在任期间,郝璧颇有政绩,在改革祭祀典礼制度、治理黄河、选拔人才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郝璧上任之前,清朝王室在祭祀祖先中采用的是历朝历代相沿袭的祭祀典礼制度,这种制度内容繁琐,一场祭祀典礼需要大量的金钱和人力,而且典礼下来皇帝和王公大臣也是苦不堪言,虽然宏大的排场可以显示出皇家的气派,但是,清王朝刚刚建立,如此规模宏大的祭祀典礼是一种沉重的负担。郝璧上任后针对这种祭祀典礼制度提出了改革意见,他指出原有礼制过于繁琐,主张在突出主要礼制的情况下,删除一些繁琐冗杂的程序,使整个祭祀典礼过程简单化。这一主张得到了顺治帝的大力支持,郝璧的这一改革顺利完成。这也是大清初建后的一项改革,为以后的祭典节约了人力和财力。

“武死战,文死谏”,作为一个谏官,郝璧敢于直言以谏,而且还曾多次向顺治帝上疏,提出有关漕运、盐法、河道等多方面的问题,其中心内容是治理黄河。当时黄河缺乏治理,决口之事不断发生。黄河每次决口,沿河两岸居民的房屋被冲跨,农田被冲毁,百姓流离失所,有的甚至只得出外逃荒。郝璧向顺治帝上疏,建议“引黄夺淮”、“疏通故道”,对黄河故道进行疏通治理,使黄河水得以畅通流行,以防黄河决口。治理后黄河之上可以进行通航,而且黄河水还可以用来浇灌两岸的农田,可谓一举多得。顺治帝接受了他这一变害为利的良策,并命国库出资对黄河进行了治理,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其中郝璧更是功不可没,造福苍生,惠泽百姓。

除此之外,有着极高文化造诣的郝璧,还曾被派以黄门侍郎的身份赴江西南昌和浙江选拔人才。在选拔中,郝璧以“质”选取,不徇私舞弊,而是严格以待。有一当地士绅,为了使他不学无术的儿子当选,曾携带重金贿赂郝璧,希望他能推举自己的儿子,好让他的儿子能够耀祖扬名。面对沉甸甸的黄金,郝璧丝毫不为之所动,并将其退回。在对士绅之子进行考核之后,因其不够资格而不予录取。在此次选拔人才中,郝璧共选取了200多名德才兼备之人,受到了清廷的赞赏,增强了清政府官员的办事能力,也利于满汉一家的实现,同时也给各位士子提供了成材的机会,受到众人的敬仰。

但为官清廉的郝璧,到了晚年却十分清贫,最后客死在扬州。

他死后,家人整理他的遗物时只有“遗书数箧而已”,除此以外别无长物,看到如此景况的人无不潸然泪下,郝璧的为官清廉自是不言而喻。

最美不过夕阳红

半生官场忙碌的郝璧,晚年时回到了曾经为官的扬州,过着隐居的生活,不问世间世事,潜心研究学问,专心著书立说。他广收学生,传播学问,把自己的生平所学,毫不保留地讲授给他的学生。

郝璧晚年还整理了他以往的旧作,把往年的文章、诗篇按写作年代的先后顺序,编写分成18册,收录了他将近一生的诗文著作。

死后由他的学生编为《兰石集》、《罗疏斋集》行于世,受到同时代文人的推崇。现今存在的《兰石集》收录有多种文体的文章246篇,诗词铭颂1108首,洋洋洒洒30余万言。郝璧的诗文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文学造诣,读其作品可见他诗文的发展与成熟,也可见郝璧这位正直文人身上所具有的高贵品质。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人到晚年的一种无奈与惋惜。然而郝璧的晚年更多的则是一份充实,更可贵的便是一份从容,用他晚年的有限时光,著述授徒,不辞辛劳,发挥着夕阳的余辉。

岳钟琪:三朝武臣巨擘

渊源家世长

清代庄浪卫城,一群小儿嬉戏,其中一小儿布石作方圆阵,做击退群儿的游戏,如果有违反规则的则要受到责备。这位执行规则、布石为阵的小儿便是岳钟琪。

岳钟琪(1676—1754年),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第21世孙,原籍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市),宋朝廷南迁以后,岳家迁往陵(今江苏省常州市)。岳飞的第17世孙岳仲武被“赠荣禄大夫”,并在明朝的万历年间宦游来到甘肃,把家也迁到了兰州,以后其后代一直居住在此。到了岳钟琪的祖父岳振邦这一代“移居河西,其地逼近番夷”,把家迁到了河西和少数民族居住区相临近的庄浪卫,后来死于永登,被葬在了永登县北奖俊埠岭下的大川沟。岳钟琪的父亲岳升龙,加入行伍行列,凭其才干,刚刚入伍便被授予永泰营千总的官衔——此时的永泰营在今景泰县正路乡境内,明代归庄浪卫管辖。在清圣祖康熙十四年(1675年),岳升龙出任庄浪守备,其家眷就住在庄浪卫城镇署子街,而岳钟琪就是在其父任庄浪守备的第二年出生于庄浪卫城。所以,宣统《甘肃新通志》和张澍《凉州府志备考》中称岳升龙为“凉州庄浪人也”。张玿美在《五凉考治六德集》中也曾明确说明岳钟琪是:“平番人”(庄浪卫于雍正二年改名为平番县)。说明了岳升龙、岳钟琪父子是不折不扣的兰州人。对此能得以进一步论证的是岳钟琪被弹劾,“放归田里”时,曾给他的旧部西宁镇总兵、庄浪卫人张世伟写过一封家信,信中的内容是这样的:“西征共事,素仰雄才,湟水建牙,企瞻威望。曩在京师,荷承厚赆。弟旋蒙特旨,放归田里,柴门薪屋,仍沾雨露之恩;短褐牛车,获享田园之乐,何莫非圣恩高厚也。兹启者,平番祖业,变价入官,闻老镇台先生用价卖得,素知老镇台先生道义居心,而此举或有深意,故敢琐渎清听。缘弟一门隶川籍,而故乡先茔拜扫乏人,今欲令四舍弟仍归原籍看守坟茔,乃无栖身之地,亦乏糊口之资。万不得已,只得赧颜相恳……年家眷弟岳钟琪拜。”在这封书信中岳钟琪把平番称为“故乡”、“原籍”,明确地肯定自己是平番人。对于信中所说:“缘弟一门隶川籍”是指在清圣祖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岳升龙跟随康熙帝征伐噶尔丹,因立有战功被提拔为四川提督,此时岳升龙以“母年逾九十,乞入四川籍”,得到了康熙帝的允许,于是在清圣祖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加入四川籍,时年34岁的岳钟琪也随之入了四川籍,尽管如此他却乡情不改,在他的心中家乡依然是庄浪卫,他依然是平番人。

出生于武备世家的岳钟琪爱好军事,儿时所做游戏均与军事有关,而且自幼文武兼习,读书速度极快,可谓是一目十行,所以到十几岁的时候,便博涉群书,除了经史之书外,说剑论兵,天文地理,风角占验,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是位小有才气的少年“军事家”。

沙场常胜将

随父入四川的岳钟琪,由需次同知改授松潘镇游击,后又被提升为永宁协副将。清圣祖康熙末年,西藏叛乱,康熙帝命皇子允禵出兵征讨叛军,同时任命岳钟琪为先锋随从出征。大军一路上过关斩将,攻关夺险,令诸番惊为是神兵自天而降。战争中擒叛军首领400余人、降叛军7000人,重要的是擒住了叛军首领兰占巴,占领了拉萨,叛乱被平定。此次平叛胜利,康熙帝大悦,岳钟琪因其战功被授为左都督、四川提督。

17世纪初,青海的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酋长达什巴图尔归附清朝,享受政府的册封,在他死后,其子罗卜藏丹津袭封,但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罗卜藏丹津非但不感念皇恩,反而图谋叛乱,私自拘禁清政府驻西宁官员常寿,胁迫青海各台吉在巴尔海会盟,攻夺西宁,无视朝廷皇权。雍正帝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岳钟琪为参赞大臣,前往青海平叛。年羹尧和岳钟琪分析了青海叛军的情况,制定了“乘春草未生”、“捣其不备”的作战方针,以万余名兵力打败了10万叛军,并全线进攻,直捣罗卜藏丹津的老巢,又追剿余孽,降台吉三、擒台吉十五,斩贼8万余人,俘虏数万人,其中缴获的军器、骆驼、马匹、军帐更是不计其数。青海平叛告捷,而往返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被雍正帝称之为“奇功”,犒赏三军,岳钟琪因战功显赫被赐爵三等公,擢升为川陕总督。战后,清政府为了加强对青海的管辖,改西宁卫为西宁府,并设置青海办事大臣。

一波刚平又起一波,青海叛乱平息不久,新疆准噶尔部勾结沙俄,企图进行分裂活动。雍正帝拜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前往征讨。岳钟琪征讨西路,筑城巴尔库尔,打败了叛军,使其不敢贸然进攻。但后来雍正帝召岳钟琪进京议事,叛军趁机劫持驼马,图谋不轨,雍正帝即刻派岳钟琪重返新疆继续平叛。当时准噶尔部侵犯北路攻打傅尔丹,靖边将军傅尔丹战事不利,岳钟琪为解其危机,督军攻打乌鲁木齐,以分散叛贼的势力,解救傅尔丹于危难之中。后又逐出巴里坤,越木垒,渡阿察,分兵三路击贼,杀敌无数,最终不负重望,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叛乱。

作为一个军事将领,岳钟琪治兵恩威并重,每次登坛阅兵,将士股栗,队伍肃然,无人敢喧哗,深有当年先祖岳飞的风采。每次遇敌,他总是潜心谋划,周密部署,唯恐因有失误而无辜伤及将士。如士卒有疾苦,必亲自过问,帮助解决,其部下深受感动,争相为其效命。

据说在岳钟琪率军攻打青海叛军时,当走到哈喇乌苏时,水源断绝,所有将士一天一夜未饮食,岳钟琪向天祈祷,其心之诚使天为之所动,于是甘泉随之涌出,全军将士为之欢呼雀跃。

岳钟琪以英明神武的军事天赋。成为中国军事史上一位常胜将军,成为满人政权中一位深受重用的汉人将领。

高处不胜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