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兰州历史文化(十二):歷史名人
20802800000022

第22章 赵元贞:黄土地上的洋博士(1)

双层孤儿

赵元贞(1879—1974年)字正卿,正宁县永和乡于家庄人。幼年生活凄苦,出生十个月,生父便撒手人寰,生母艰难抚养到六岁时,实在无法拉扯只好送给别人。十一二岁时,养父又死于兰州求古书院,全凭养母操持度日,是不折不扣的“双层孤儿”。7岁入私塾读书,前后地方换了六七处,教师换了七八位,在艰难困苦中求学的他,在17岁时于庆阳棚考取秀才。多年来,在半耕半读中度过,十来岁时就能独立做农活,耕耘、收碾、播种和施肥,样样全会。

吃穿不如其他同学,但读书却胜于同赵元贞:黄土地上的洋博士门诸生。

光绪十八年(1892年),天遇大旱,饥馑盛行,家乡饿死了不少人。赵元贞家中靠积存的陈粮和东挪西借,勉强度过荒年。生活逼迫下,赵元贞不得不外出谋生,于是徒步走到兰州。刚到兰州便靠乡党许老先生引见,拜一位姓王的先生为师,当了八面逢样儿的门生。

后几经辗转周折,1903年考入甘肃文科高等学堂。读书期间,连课本都买不起,靠着自己做饭,同时担任“领班”兼课领月津贴生活,因经济拮据,六年间没有回过一次家。1908年毕业,以全校第一名被选送京师大学堂,学习地质专业。期间又经历了慈禧、光绪晏驾、袁世凯被炸、摄政王被炸、武昌起义、曹锟兵变和宣统逊位等历史事件,几乎没有过上一天安宁的日子。元贞通过油印讲义、当家庭教师获得的“星点酬劳”补贴费用,艰难地完成六年的学业。

留美博士

1913年夏天京师大学堂毕业后,因学业优秀被选派美国公费留学,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柯州高尔登大学、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匹兹堡大学学习深造。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柯州高尔登大学主要学习采矿专业,兼学冶金和地质,修业期满,获采矿工程师学位;个人自觉所学所知不够,又到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高等学府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在矿物院专攻冶金专业,取得冶金工程师学位。随后又进入匹兹堡大学的矿物学院钻研金相学。1921年元贞毕业时撰《钢铁冶炼中非金属物的观察与测定》论文,获冶金学博士学位。

赵元贞在留美学习的9年中,时刻惦记着祖国。在柯州见当地的“国王长毫棉”颇多优点,就邮购两磅种子给家乡试种;他把省吃俭用积攒的l00多美元汇回家,捐助村学;当甘肃1918年发生地震时,设法募集100多美元汇往灾区;1921年帝国主义召开华盛顿会议,元贞组织留美学生三次致电,抗议九国公约割分中国的行径。1922年元贞回国前,有人劝他留在美国,但他坚持不受,表示要以自己所学知识报效祖国。

甘省官员

1923年,元贞回国,担任甘肃教育厅长,在任期间,创办《甘肃教育月刊》杂志,建立矿师养成所,历尽艰辛筹买仪器,招收学生,为甘肃矿业培养急需之才。他还亲自率领勘探队调查甘肃省的矿产资源,前后历时半年多,从青海到甘肃,经河西到陇东,行程千余里,一路上风餐露宿,备尝艰辛。经认真仔细调查,绘制成两省最早的矿藏分布图,提出了开发两省矿业资源若干切实可行的设想。

1924年,赵元贞任矿务调查局总办,兼任矿师养成所所长。为了搞好矿师养成所教学工作,他废寝忘食,日夜操劳,颇得社会好评。后来,因甘肃督军陆洪涛突然辞职,致使矿师养成所失去政府支持,不得不在凄凉中解散。1925年,元贞调任甘肃省实业厅厅长,在任期间,创办《实业月刊》杂志,举办甘肃实业物品展览会和农林讲习所,在兰州建立了三处苗圃,设立了兰州气象测候所。1930年,赵元贞再次担任省教育厅长。次年,毅然离开官场,放弃政务,先后在甘肃学院、甘肃农业学校授课。

1950年,被任命为甘肃省教育厅副厅长。他以丰富的教育行政管理经验,精心指导全省教育工作,特别是对筹划和发展中等教育做出了显著成绩。1960年,任省政协副主席,兼任《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编委会主任。“**********”期间,受到冲击,被关进“牛棚”。后来在******总理关心过问下,为元贞落实了政策,恢复工资待遇和甘肃省政协委员、常委、副主席职务。

赵元贞一生担任过许多位高权重的大官。解放前他先后出任过甘肃省国民政府的两任教育厅厅长、矿务调查局总办、实业厅厅长(赵任期内改为建设厅)及省参议会秘书长;建国后他又担任过省教育厅副厅长和省政协副主席。按现时的说法,起码也是个有身份、有地位的高官,但现实生活中出现在公众面前的赵元贞,却是一件呢子大衣、一双旧皮鞋(有时为布鞋)、一把雨伞和一个拐杖,这是赵元贞多年的标准着装。据说大衣还是美国留学时卖的。建国后不久,组织上专门给他配了一辆小车,但车来接他时,他拒绝上车,往往是他走前面,小车跟在后面。现在很难想象赵元贞当时想的是什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保持平民本色,不搞特殊化,则是他为官的一贯作风。

志果校长

1939年,赵元贞创办兰州志果中学,并担任校长。起名“志果”,就是为了纪念其恩师刘尔炘先生,“志果”者,就是不负果斋先生之望,实现果斋先生之志。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学校经费困难,他将自家52间房屋捐出救急,献出l00多亩良田作为学生实习务农之用。中学设在文庙内,最初只收一班40名学生。在他的辛勤耕耘下,学校逐年发展,设置了初中和高中,成了一所具有相当规模的完全中学。

他执教严谨,一旦老师有病,校长亲自递补,几何、代数、物理、化学、国文、英语,缺啥教啥,从不耽误学生;他上课从不迟到,讲课又极讲究方法,所以他的课学生们都喜欢听,听课的印象亦非常深刻;学校集会,他训话言简意赅,绝无妄言废语,只要一上台,偌大操场,千余师生,顿时鸦雀无声;他是严师,又是慈父,多年来资助不少学生完成学业,老门房生活困难,他月月从薪酬中节省一点资助,多年不辍。用“严而不苛,罚而不虐,爱而不溺,怜而不戚,训而不斥,责而不詈,开而不除”28个字概括老校长的育人之道,可谓恰如其分。“勤正诚朴”这是志果中学的校训,至今仍是兰州二中的校训。不难看出,作为教育家的赵元贞把培养学生成人,看得比给学生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解放后,志果中学改名为兰州二中,元贞继续担任校长。在担任教育厅长期间,他仍然坚持到第二中学上班,深得广大师生爱戴,他曾经说过:“厅长可以不当,志果中学的校长非当不可。”他对学校发展、学生学习一心一意,而个人生活尽可能节俭和简约。赵元贞一日三餐非常简单,有时工作一忙顾不上吃饭,课间就让老师花两角钱买一块大饼,就着白开水充饥。有时吃饭,饭桌上放着一碗面条、一碟青菜、一小碟盐。面条吃完后,他在碗里倒一点水,用小拇指沿碗边涮一遍,然后将涮碗水一饮而尽。每年祭孔,上至省主席,下至普通官员,都要到文庙拜谒孔子。此时,学校唯一的一间办公室往往高朋满座,其中不乏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来者在土炕上盘腿一坐,相互寒暄,就去文庙行祭拜之礼。作为文庙的守护人,赵元贞诸事从俭,从不高接远送,更不搞宴请、攀附之事。粗衣蔬食,俭约从事,淡泊明志,不求显达,这位出身贫苦农家的留美博士,到老都保持本色。

1974年,这位自谦为“资质鲁钝”却取得赫赫成就的德高望重的教育家,病逝于兰州,享年96岁。

水梓:水润桑梓

《易经》有云:“天一生水”,古人也曾朗吟“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个人若能终身以水的性格,水的气度,水的情怀来做人做事,那么,他的生命必定是鲜活的、饱满的、明澈的、美丽的。水梓先生便是这样的人。水梓(1884—1973),字楚琴。他的一生像他的名字一样,渗透着“水”意,这“水”是灵动之水,博大之水,润泽之水,随着生命向前汩汩流出,滋润着生他养他的桑梓之地。

水之灵

清光绪十年(1884年),他出生于黄河穿流而过的省城兰州,也许是从小感染了黄河之水的灵气,他从小便聪慧过人,9岁时入私塾,师从名师杨辛伯(甘肃甘谷人)读书。“鸡窗夜静开书卷”,他敏而好学,寒窗苦读,18岁时,入兰州书院学习。他思想活跃,主张民主,对清政府的封建独裁统治强烈不满,因为在乡试考卷中鼓吹宪政而受到扣考一年的严厉处分。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满清朝廷正式废除科举,兴办新学,成立了甘肃文高等学堂,不久后他以优异的成绩从那里毕业。1908年,水梓考入京师政法学堂,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处处受到列强的欺凌,这都是因为清廷政治腐败、软弱无能造成的。于是,他愈加发奋努力,希望以自己所学的新知救国救民。

辛亥革命爆发后,学校停课,他取道山西、宁夏返回兰州。回乡后,他四处奔走,宣传共和,联合邓宗、王之佐等组建临时省议会,但在当时的兰州,封建顽固派仍然势力强大,他们百般阻挠,抵制共和,省议会议长李镜清在临洮遇害。他只好出走返京继续学习。

青年时代的水梓提倡民主,热爱自由,怀着深切的教育救国的理想,他的生命中时时焕发出“水”的灵光,这种耀眼的光芒引导他在荆棘丛生的茫茫暗夜之中奋勇前行,探索出路。

水之度

毕业返乡后的水梓开始服务于教育界,任甘肃省立第一中学校长、甘肃政法专门考校教授。任职期间,他被派往直、鲁、江、浙等省考察教育。1919年又与黄炎培、袁观澜、陈筱庄等赴欧美考察教育。多次考察使他意识到:教育,实乃兴国之大业、强国之根本。

考察回国后,他提倡女子教育,创立省教育会并当选为会长,完成两部著作《比较宪法讲义》和《欧美教育考察报告》。可以说,他是解放前甘肃教育界的擎天柱石。作为西北政界名流,他历任要职,时时不忘民生疾苦和甘肃的教育事业。抗战爆发后,甘肃是重要的国际交通要道,苏联援华物资必经兰州中转。他以甘肃省中苏文化协会会长的身份,积极开展多种中苏友好抗日救亡活动。他还曾经将兰州名刹普照寺的残存佛经(许多被毁于空战)保存在他家煦园,使得这些经卷得以劫后余生。

抗战胜利了,中国人民终于将日寇赶出了家园!当时的国民政府在中山林忠烈祠举行悼念阵亡将士大会,水梓先生在讲话后即兴赋诗一首:

陇上健儿赴疆场,

英勇杀敌多阵亡。

先烈碑上无名字,

一股忠贞万古芳。

作为一位有风骨的知识分子,他深刻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理,看到国民党政府日益腐败,国将不国,他拒绝与其合作,于1947年辞去考铨处长之职,在家整理诗集《煦园诗草》,此时他被李宗仁政府任命为考试院委员,但拒不赴任。作为一名官员,他能够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做利国利民之事,而又保持着知识分子的正义和良知,这正和“水”的特性保持着天然的一致:润泽苍生,激浊扬清。

水之渊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梓先生学识渊博,对戏剧、诗词、外语、教育、书法均有研究,可见其学术功底之深厚。

他一生爱戏入迷,对秦腔的源流分析见解不俗,广泛涉猎京剧、豫剧等其他剧种,并多赏析研考。他俄语流利,抗战时期与苏方人员交谈可以不用翻译,令苏方人员深感惊奇。他在省立一中任校长时,非常重视英语的教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曾题词表达借助外国的先进科技振兴祖国的愿望:“神禹往矣,考工失传。货弃于地,国计维艰。科学技术,他山之石。群起建设,力能回天。”此外,他的诗词功底也颇为深厚,收入《煦园诗草》的有300多首。书法更是水梓先生的强项,他博采众家之长,字体端厚凝丽,晚年归宗于褚(遂良)、虞(世南),而又有独特的个性。其中有副对联颇得方家喜爱,可称作其中翘楚:“静看行云听流水,年近岁寒爱老松。”这是1948年为兴隆山“喜松亭”所书。他更有善辩的雄才,在演讲中经常引经据典,颇多珠玑妙语。

解放后,水梓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甘肃政协常委、民革甘肃副主任委员、民革甘肃委员会团结委员等职,1956年受到******、******亲切接见。他还主动捐献房产支援抗美援朝,在统战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灾难来临了,在“反右”扩大化和“****”中,水梓蒙受了巨大的不白之冤。但生命在寒冷的冬天依然跳动,他始终保持着一个文人应有的操守与风骨,1973年水梓先生辞世而去,享年90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的生命是小溪,也是瀑布;是泉水,也是大河,点点滴滴,都滋润着这片家乡土地,流淌进父老乡亲的心中。

魏振皆:凤采龙文书魂魄

布衣蔬食强筋骨

魏振皆(1889-1974年),名著中,字继祖,号振皆,别号睫巢叟、冷岩等,皋兰县石洞乡文山村人。1909年入甘肃文高等学堂附中(今兰州一中),1914年游学北平,考入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习,1918年毕业后曾东渡日本考察学习,期年归国。先后任酒泉中学、武威师范、兰州五中、兰州中山大学(今兰州大学前身)教师、兰州第一师范教务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振皆先生以“具有相当学识”、“夙有声望的文人耆宿”,被甘肃省人民政府聘为甘肃省文史馆馆员。他一生热心教育,严于治学执教,堪称桃李满天下。

魏振皆精通艺术,兼治文史,起居雅洁,性情爽直。古典文学造诣十分深厚,即兴吟诗作文,往往妙语如珠,文才过人,常以“性自孤亢兴自偏,不因人热不因寒”、“云烟挥洒图心迹,散寄人间苍史魂”、“布衣蔬食强筋骨,奇字高文冠古今”的诗句,寄托情怀。

耕稼读书,安贫乐道。

解放前夕,魏振皆先生目睹民国政事腐败,民不聊生,遂决计辍教回老家文山村定居。此后,魏振皆先生隐居家乡5年,因追慕古代隐逸高士的风致,将屋后悬崖上的天然石窟,雕凿成几个矩形石室,搭梯攀援。在洞中练字、会友、修书,也作一些佛事。他的别号睫巢、洞叟、冷岩等皆出于此。

1951年,土改时期,魏振皆被定为开明地主,他将兰州官园(今城关区民勤路粮站附近)的家产变卖,捐献大量现金支持土改。

然而,令人十分痛惜的是,乡政府从魏先生家里收缴的一马车古本字帖及碑文拓片等书法珍品,却被当作“无用之物”付之一炬。1971年省文史馆撤销,魏先生的生活费自然也就停发了,他与家人一同被下放回到原籍。由于自然灾害不断,连年歉收,使这个耿介文人,备尝生活之艰辛。但他乐观自持,胸襟恢廓,表现出一个书法家穷且益坚的品性。

1974年3月,一代书杰魏振皆度过85个春秋,溘然去世,葬于文山村大涧沟砂地湾祖茔。魏振皆先生离世已30多年了,但他一生心血倾注于书法艺术所取得的成就,在中国书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且名扬海内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作品已成为书法家、收藏家的极品之作。有《魏振皆书法艺术》、《魏振皆楹联集粹》正式出版发行。

挥毫日日对兰山

振皆书法篆、隶、行、楷无一不佳,尤以魏碑融楷、隶、篆为一体,艺术造诣极深,最为人们所激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