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兰州历史文化(十二):歷史名人
20802800000023

第23章 赵元贞:黄土地上的洋博士(2)

魏振皆自幼喜爱书法,寻师求教,如饥似渴。闻听当时翰林出身的刘尔炘先生主讲兰山书院,德高学富、名噪金城,他为能观摩先生书法,常随左右,恭奉桌前研墨展纸,感悟书性,仔细揣摩先生运笔挥毫,转折换锋的奥秘。白天看,晚上练,废寝忘食,行则画手,驻则画地,坐则画纸,卧则画被,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并受先生亲自指点教诲,加之悟性极强,书法进步很快。他在回忆这段往事时感慨地说:“晓岚(即刘尔炘)先生是我研书法之启蒙老师,更是我步入书法堂奥的引路人和导师。”游学亲师,有缘结识书法界名流,眼界大开。是时,书界帖学日益衰败,碑学大兴,研究魏碑成为书界时尚,更兼京师文人墨客云集,书画精品荟萃,古碑名帖拓片易得,名家真迹显见,振皆广纳彩博,兼容并蓄,如对李瑞清、曾农冉等名流十分钦仰,对郑文公、敬显隽、嵩高灵庙、龙门造像、张猛龙等反复临摹,特别对张玄墓志用功尤深。

乾嘉以降,帖学日益衰微,碑学大兴,书家由唐碑上溯六朝碑版,以至三代、秦汉、魏晋的各种金石文字,创造出了以雄强的北碑为基础的新风,形成了千姿百态、灿烂夺目的书道中兴的新局面。

究其所以,主要是由于“帖学”已经满足不了更多的人们日益广泛的审美需要,加之“馆阁体”单调刻板,枯燥乏味,书坛不得不另辟蹊径。“碑学中兴,盖事推迁,不能自己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揖》)这就形成了从邓石如、赵广谦、张廉卿一直到魏振皆先生这一条源远流长的书法流派。魏振皆酷爱魏碑,力求魏碑书体更具外形美。逐字揣摩,凭借天资悟性,寻找每个字的最佳结构,反复推敲,分次论等,对比排列,并附以字傍画一个、两个、三个圈的标记,三个圈为最满意,最理想的,以至于剪下粘贴,即算定型。“点点墨迹斑斑血,消磨时间七十年”,终于形成了空灵潇洒、疏密相间、独具风格的魏碑书体,他真正写出了自己的“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所以论者认为:有《石门铭》之奇逸、《郑文公》之浑穆、《张猛龙》之精能、《张黑女》之峻宕,可谓兼而有之矣。然仔细揣摩,其风神却与流传下来的各魏碑迥异其趣。真正写出了自己的“体”,形成了自己的“格”,正如姜白石续书谱所云:“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癯、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

奇字高文冠古今

魏振皆书法从金文中取其章法,借金文交叉笔画处重,单行笔画处轻;结体繁难者大,结体简单平者小;上下重叠者长,左右横托者扁等特点,结合自己潜心研究和实践的结晶,水乳交融地融汇于魏体,写出了金石的古拙奇趣,“寓奇险于平正,含参错于严密,笔触遒劲,行气疏朗,严格循蹈之中,有丰富的变化;淳朴古厚之中,蕴藏着新的意境。”用笔上的独特手法,即入笔时将饱含墨汁的笔锋,在砚盖上调成扁锋,形如刻刀,直接入纸,则峻利明快,行笔过程中,侧锋入纸,按锋轻提,继而转换为中锋;驻笔以腕外旋或腕内旋,即成方圆之形。章法上喜取疏势,即字与字之间距离较大,行与行之间疏朗开阔。再加上字形大小、长短、肥瘦、纤浓、躁润,“凌空取势”,参差错落,左顾右盼,“笔笔呼应通神、字字潇洒刚劲。”“空灵素朴”,形成独具特色的多姿多态,变化万端的特殊风格。魏振皆临摹汉隶魏碑和创造出新相结合,摆脱了一般习书者片面追求整齐划一的弊端,得到的是金石的古拙奇趣,因此,他的书法:“寓奇险于平正,含参错于严密,笔触遒劲,行气疏朗,严格之中有丰富的变化,浑朴古厚之中,蕴藏着新的意境,所以气韵生动,引人入胜。”1983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魏振皆书法艺术》发行,引起书法界广泛关注和赞誉,著名书法家舒同在序言中评价:“他学书于在而不拘泥于古。他以魏碑的古朴拙劲为基础,吸收隶书的活脱美巧的结构,取金石之势,采撷篆、隶、楷、行、草之精华融为一体。”“独树一帜,达到较高的艺术成就”。甘肃省书法协会主席赵正曾评介:“明末清初的王了望,晚清时期的朱克敏,民国时期的魏振皆,是甘肃书法界的三个里程碑。”到90年代,《书法报》刊登论者文章认为:近两百年来,在魏碑书体方面打破陈式、创出新风的只有于右任和魏振皆两人。于右任的书法世人皆知,与他显赫的社会地位有关;而魏振皆偏居陇上,一生以耕读为业,声名不显,也在情理之中。但是金子总会放光,真正的艺术是不会为时代的尘埃所蒙蔽的。魏振皆书法的技艺和价值,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书法界的重视和赞誉。

魏振皆先生经常爱写“日魂月魄,凤采龙文”这副对联,上联是就书法的精神气质而言,下联是就书法的体势情态而说,这副对联也正好形象地道出了他精湛的书艺。观其书,顿令人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用笔率意,而结体严谨,亦魏,亦篆,亦行,亦隶,慢慢品味,始觉其乃布衣中之真君子。

张维:皓首穷经成巨著

张维(1890—1950年),字维之,号鸿汀。他出生于人杰地灵的甘肃康乐,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方志学家、史学家、金石学家。他一生从政,成绩斐然,著作等身,其代表作《陇右金石录》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地方专业史著作”。

乱世几沉浮

1911年,爆发了震惊全国的武昌起义,时任北京学官部书记的张维放弃了在北京优裕的生活,经由内蒙古回到家乡临洮,与家乡同盟会会员和各方面进步人士共同倡议组织州议会。为了宣传民主进步的思想,他与同仁们创办了《大河报》、《金城周报》、《政闻报》等多种启蒙报纸,把北京先进的文化思想带回家乡。可惜在当时,军阀势力还很大,他们横行干涉言论自由,这些报纸因为议论时政、宣传进步而一一被查禁了。

张维无奈,又回到了北京,担任第一届国会议院院长之职。但时隔不久,贪婪的袁世凯在北京兴风作浪,掀起了一股复辟帝制的逆流。他霸道地解散了国会,驱散了议员,新生不久的民主被这股复辟的逆流浪潮湮灭了。张维不愿意在袁世凯的朝廷作官,便居住在京城读书,不久因为资费用尽,他又一次回到了家乡,以教书为生。袁世凯死后,国会恢复,他回京任职,可是张勋复辟的漩涡又一次席卷而来,他被迫南下上海、浙江等地。闹剧之后,他又一次回京复职。几年后,国会又被解散,他再一次回到了家乡。历任督军公署秘书长,甘肃政务、财政、建设厅厅长等要职。当时的甘肃百废待兴,他力行改革,主张财政透明,整理混乱的币制,还建议成立银行、贫民教养院、贫民节本处,整修公路桥梁,设立公园。为发展甘肃的工业和农业,他还力主兴修水利、开发林业和矿产资源。在各个方面,他都是一个成功的开拓者。1925年,张维时任甘肃省财政厅长,他力行整顿,革除财政积弊,制定新的财政制度,提倡并力行新式的财政登记制度。但是,改革终究是会触及到一些人的利益的,一年后,他改任兰山道尹,又一次与权要的意见发生了背离,他在仕宦之路上又一次遭受打击。他不愿意过那种尸位素餐的生活,拂袖辞职而去。这时,他的思想是复杂的:既愤慨不平,对当局充满了不满与失望,又关心国家的命运与前途,有着兼济苍生的理想与愿望。他徒步前往四川进行游历,一路跋山涉水,探索前人的遗迹。在四川的两年中,他博览群书,结交蜀地名士,游历名山大川,怀古登临,思索玄奥的人生,视野开阔了,他将目光放得更远……

执笔书金言

由四川回到甘肃后,他就任省图书馆馆长。从此,他开始潜心研究地方志,最终成为陇上一位硕学名家。

甘肃自古以来便是黄河流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汉朝时,甘肃是统治者抵御外族入侵的重要根据地;隋唐两宋以后,甘肃又成为中西交通要冲和最先接受外来文化的地方;元明清时,多民族在这里杂居。所有这些,形成了甘肃地方史内容的丰富多样和明丽绚烂。所以,地方志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张维毕生致力于地方志、历史和金石研究。他一生勤勉异常,悉心钻研,出文入史,皓首穷经,博览群书多达七万余卷。妙手著文章,他成果累累,著作等身。“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正因为他博览群书,熟悉史料,通今博古,所以能够口中出精论,笔下成妙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颇为中肯,堪称精评。他认为,史学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是史料,古今史料浩繁卷帙,汗牛充栋,史学工作者应该多做史料整理工作,为后代的研究者提供方便。而且在研究中,研治题目不易过大,如果题目太大,容易流于空泛,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最好能抓住其中一小部分加以细研,这样才可以出成果。因为西北的史料颇多散佚,他便建议成立文献征集馆,由此,许多本已散佚各处的重要史料得以保存了下来。

张维还认为,方志学应该重视编纂的科学性,并且符合时代的要求。他曾经说,治史并不仅仅是为了稽古,更重要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对旧体方志的通病他也做了总结:比如某县志记载地方8景,诗文描写本来就不足,又将它们分绘成图,而所描绘称赞的,无非是风月云树,青山涧水,这些景物哪里没有?这样辗转抄袭,成为地方志编纂的痼疾,可惜不少名志也未能免俗。史学工作应该求真求信,在史志中能够组织贯穿有法,议论中肯,高瞻远瞩,平整有法,再加上适当的剪裁,这样才可以称为经世之言,值得赞誉之书。

他一生著作颇丰,已出版的著作包括《陇右金石录》12卷,补录2卷,拓片2卷;《甘肃人物志》24卷;《兰州古今注》1卷;《陇右方志录》1卷,补录1卷;《元魏诸镇考》1卷;《仇池国志》1卷等。另外,张维还有许多著作并未刊印,如《陇右史丛》150卷,《陇右财赋录》10卷,《陇右政事录》30卷,《陇右边事录》8卷等。张维先生的著作中,已出版的仅占其全部著作的1/10。

博大又精通

《陇右金石录》是张维先生在金石学方面的一部力作。汉唐两朝都在长安建都,甘肃是近畿之地,所以,甘肃金石文物,随处可见,只是因为没有专门的书籍收录,所以很不受重视。他有感于《通志稿·金石录》太过简略,就搜集旧志,辑录佚文,实地勘察,得到了许多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在《陇右金石录》自序中,他说,他辑录金石的目的并非仅仅像世俗所谓的怀古谈往,他想以辑录金石旧文这种方式补益正史不述或语焉不详之处。他将自己手中资料用以印证史志记载,考定异同,纠正错讹,然后按年代排列,历时长达20余年,写成了《陇右金石录》12卷,《补录》2卷。该书纂辑博广,考证精深,颇为海内外学者称道。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盛赞这套书“博大精通,确为后学所必需。”它已被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的《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21册收录。

《陇右方志录》是他考证甘肃、宁夏和青海各省的府、州、县方志及各专志300余部,综述多年研究心得的著作。这部著作颇得方家赞赏,他的体例是具有独创性的,此后各省的方志皆有仿作,给后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元魏诸镇考》记述了元魏300年间的镇将制度、建置始末及其对周隋军制的影响,是以前历史所缺乏部分的专著,考证详细,有补一代历史的功劳。

《甘肃通志稿》始修于1929年,主要由杨思、张维等负责编修。由于诸多原因,参与修志的许多人中途离去,只有他自始至终、坚持到底。这套书经由他亲自采访、编录、撰稿,虽说是成于众手,可是如果没有他自始至终的努力,此志难以完稿。《甘肃通志稿》叙写了上起远古,下至公元1928年甘、青、宁分省以前的历史,总共450万字,分为17纲,纲下又析为83目。与以前的几部旧志相比,该书的内容大为增加,尤其是民族部分单独成志,这在多民族共同居住的甘肃地区,显得尤为重要。

张维先生秉性诚朴,待人谦和,他经常鼓励后辈努力学习,他说,做学问不仅要致广大,而且还要尽精微。为学讲究明理致用,好学深思的人,一定能从他的话中得到益处。

张维先生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家乡,他自己认为,可以概括他生平的,只有史学、方志学而已。1950年,他患脑溢血病逝。他一生治学严谨,皓首穷经,治学态度和方法值得后人学习。他的事迹被收入1935年《中国名人图鉴》和1948年的《世界名人辞典》等多部辞典。他光辉的一生,永远彪炳史册!

邓宝珊:将军生来爱和平

将军与和平似乎是永远对立的两个词,但它们却在一个甘肃人身上,得到很好的统一,他就是辛亥元老——邓宝珊将军。

将军之路

邓宝珊(1894—1968年),原名邓瑜,甘肃天水人。幼年就读于私塾,在他13岁时,父母因病早逝,他靠哥哥嫂嫂拉扯长大。后来因家庭窘困,不得不辍学到兰州的一家水烟店当学徒工。1909年夏天,湖北新军协统杨绪赞所属部队调往新疆伊犁,途径兰州市招募新兵,邓宝珊应募入伍。1910年,在新疆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参加新疆伊犁起义。邓宝珊手携五响马枪,随部队猛攻伊犁东关,清兵闻风而逃。因作战英勇,善用计谋,升为参谋。1913年杨增新任新疆都督,到处缉捕革命党人。邓宝珊得到消息后,远走霍尔果斯,取道西伯利亚,潜回东北,从天津、北京辗转回到天水。

1914年至1916年在陕西,与河北孙岳,福建何遂,陕西郭希仁、胡景翼等相聚华山,时称“华山聚义”,策划驱逐陕西都督陆建章、讨伐袁世凯的活动。1917年后,在陕西任靖国军第四路营长、团长、副总司令。1924年参加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任第二军旅长、师长。1926年后,冯玉祥举行五原誓师,建立国民军联军,宣布响应南方北伐。邓宝珊出任国民联军援陕前敌副总指挥、国民联军驻陕副总司令。1927年******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他因为同情和掩护共产党人和反对宁汉合流,弃职避居上海。1930年蒋阎冯大战,任反蒋军第八方面军总司令,失败后再次避居上海。1932年起,任西安绥靖公署驻甘行署主任、新一军军长等职。1935年9月,国民政府给高级将领正式授军衔,邓宝珊被授予中将军衔。

抗战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