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自吟自悟话古诗
20804200000011

第11章 励志之术(1)

爱拼才会赢

——无名氏《古诗一首》读解

原文: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

利旁有倚刀,贪人还自贼。

注释:

蒂:花或瓜果与根茎相连部分。

荆棘:泛指山野丛生的多刺灌木,这里是说枣树有刺。

倚:靠着、紧矮着。

贼:残害。

导读:

这是一首很有名的古诗,选自《古诗源》。诗的大意是:甜瓜的蒂是苦的,美枣的枝上是有刺的,不要贪吃甜瓜而吃了苦,不要贪摘美枣而伤了手;“利”字偏旁不是一把刀吗?贪利的人往往自己害了自己。由于这首古诗,又产生了“利旁倚刀”这句成语。

诗的前二句为比喻。瓜虽甜而蒂苦,枣虽甜而有荆棘,好像我们今天说的玫瑰虽好,有刺扎手。“利”边上是“刀”字(拆字法),头上悬着“达摩克利斯剑”,最终要“自贼”,即自己害自己,正如陈毅所说,“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正如古人所谓,“妄得之福,灾亦随焉”。古往今来,刀下之贪官还少么?有必要指出,无名氏诗人往往是真正的人民诗人,这首诗就又多了一层意义。

智慧小语:

此诗的本意是通过“瓜”与“枣”的设喻,以告诫贪心之人应有所注意:想得到利时,便有可能受害,因为利与害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即老子所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之意。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这两句可以写“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在困难面前不灰心,不气馁,要看到光明,看到希望,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只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奋力拼搏,就一定会闯出一片蓝天,成就自己的事业。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读解

原文: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青青:植物少壮时新鲜的颜色。

葵(kuí):向日葵。

朝露:清晨的露水。

晞(xī):晒干。

阳春:温和春天。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万物:各种生物。

常恐:常常担心。

秋节:秋季。

焜(kūn):枯黄。

华:和“花”相同。

百川:许多江河。“百”是表示多数。

导读:

对于生命的思考,是古人极其敏感的话题之一。时光不断流逝,生命由盛而衰,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孔子就曾站在水边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把时光比做流水,在这深深的慨叹之中,寄寓着对于生命的复杂感情。本篇主旨也是对于生命的思考,诗由园中葵起兴,用朝露的短暂辉煌、万物的春盛极必衰的自然辩证法则,进而引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千古名句。应该说,诗歌的内容和它带有警策意味的思想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

智慧小语:

本诗描写在春天早晨阳光照耀下,各种生物都欣欣向荣,但又想到如果秋季一来,花叶就要衰落,因此感到光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回,一切生物都不免有盛有衰;人的一生也有少壮时期和老年时期,一年的光阴中最宝贵的是春天,一生中最宝贵的是少壮,年轻力壮时不抓紧时间努力。等在老大时懊悔就来不及了。这首诗对青少年很有勉励作用。

每个人都能有所作为

——李白《行路难》读解

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释:

珍馐:名贵的菜肴。

垂钓坐溪上:传说吕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溪(今陕西宝鸡市东南)垂钓。

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见汤以前,梦乘舟过日月之边。合用这两句典故,是比喻人生遇合无常,多出于偶然。

导读:

“行路难”多写世道艰难,表达离情别意。李白《行路难》共三首,蘅塘退士辑 选其一。此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作者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诗开头写“金樽美酒”、“玉盘珍馐”,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接着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又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中间四句,既感叹 “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现了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 全诗在高度彷徨与大量感叹之后,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信美好前景,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济沧海”,激流勇进。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智慧小语:

为什么你还没有成功?也许是你还缺少成功的条件。要知道成功需要多种条件:天时、地利、人和。为了获得成功,就要创造成功的条件。在此过程中,你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忍受。

总之,是花总是会开的,只不过是兰花春开,荷花夏开,菊花秋开,梅花冬开。在人生的季节里,你固然羡慕别人早年得志,意气飞扬;可你别忘了,自己一时还没发现,但很可能就是晚翠的枇杷、大器晚成!

事业的成功离不开机遇和个人努力

——窦庠《醉中赠符载》读解

原文:

白社会中尝共醉,青云路上未相逢。

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

注释:

白社:地名,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

青云路:指高位或谋求高位的途径。

小;小看,轻视。

卧龙:这里指想象中的龙,也喻指隐居或未露头角的杰出人才。

导读:

这是一首怀友诗,也是一首言志诗,虽然作者有点狂态,颇为自鸣得意,却也有他的原因,有他的道理。诗一起笔,作者便沉浸在以往的回忆中,写自己与友人昔日的密切交往。诗的后两句,针对当时的世俗偏见发表议论,见解深刻,富于哲理:“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防有卧龙。”诗人向世俗提出告诫说:请不要以为是池塘就小看它,这浅水中也能藏有卧龙,一遇机会,必定飞升霄汉的。这和刘禹锡所说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智慧小语:

“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防有卧龙”,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哲理意义更加明显,那就是它否定了环境,条件决定论的错误观点,揭示了机遇和个人主观努力带来事业成功的重要作用,具有辩证法思想。

成而不炫,败而不馁

——杜甫《旅夜书怀》读解

原文: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

危樯:高耸的桅杆。

星垂平野阔:远处的星星宛如低垂至地面,使原野更为辽阔。

月涌大江流:银色的月光映着奔流汹涌的长江。

沙鸥:水鸟名。

导读:

此诗作于代宗永泰元年(765),作者由华州解职离成都去重庆途中。全诗流露了作者奔波不遇之情。诗的前半部分写“旅夜”的情景。以写景展现境况和情怀,寓情于景之中。后半部分写“书怀”。抒发自己原有的政治抱负,没有想到却是因为文章而得扬名四海,而宦途却因老病而被排挤。表现了作者内心漂泊无依的伤感,字字是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有异曲同工之妙。

智慧小语:

杜甫的遭遇教我们要平静地看待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在今天的某些人看来是一种成功,比如身居高位,身居要职,但如果只是追求眼前的利益而不是为百姓着想的话,千秋万代之后没有人远记得起他,那其实是一种失败。而在今天某些人看起来是一种失败,比如地位低下,默默无闻,但却忠于自己的职位,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百姓谋求福利,那么,千万年后,人们可能还会记得他,那是另一种成功。生活只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不要太在意眼前的成功与失败。

笑看得志与失意

——杜甫《蜀相》读解

原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锦官城:现四川省省会成都市。

自:空。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导读: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首联自问自答,写祠堂的所在。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后半首写丞相的为人。颈联写他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末联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起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智慧小语:

杜甫视自己为诸葛亮五百年后的知音,因为他们都有一片耿耿忠心,有为国效劳的雄心壮志,但人生变幻。一个人往往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今天很多人都会有的同感。因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但请记住:今天的失意也许就是明天的得意,今天的失败也许就是明天的成功。

成功与失败,是与个人的生活态度、个人的性格相关。不要太在意今天的失败或失意,好好等待,也许上天已经给你安排了另一种命运。成功的道路有很多条,不要只走一条路,如果这条路是绝路(至少对自己而言),还要一直走到底,那么你一定失败。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杜甫《江汉》读解

原文: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释:

江汉:长江、汉水。江陵属江汉流域地区。

思归客:作者自谓。

腐儒:迂腐无作的儒生。

永夜:长夜。

落日:比喻自己年岁迫近晚景。

苏:复苏。此有康复之意。

存:收养。

老马:作者自比。

导读:

大历三年(768)正月,作者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这时他已56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此诗以首句头两字“江汉”为题,正是漂泊流徒的标志。尽管如此,作者忠心仍存,壮心犹在,此诗就集中地表现了一种到老不衰、顽强不息的精神,十分感人。

此诗用凝炼地笔触,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和满怀报国思想的慷慨情思。诗的中间四句,情景相融,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历来为人所称道。

智慧小语:

杜甫在此诗中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沉郁思想感情。“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生动地说明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其利也有其弊,只要人们善于扬长避短,掌握使用,就可以发挥其有利的作用。比如老马吧,体弱力疲,难任远驰,更不能驾辕拉车,冲锋闯阵,长途跋涉,它是无能为力了。但是老马却善于识途,人们用其所长,就能少走或不走歧路。每个人也都有长处,有短处,我们扬长避短,做自己擅长的事,成功就容易一些。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黄檗希运《尘劳迥脱》读解

原文: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注释:

尘劳迥脱:远离世俗的妄念。尘劳:指世俗。迥脱:即远离。

黄檗希运:唐代著名僧人。闽人,自幼出家于黄檗山中,额间隆起,号为肉球。师事马祖道一,后为观察使裴休迎往龙头寺。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年)圆寂。

紧把绳头做一场:这句是把人生喻为以绳索控制的木偶戏。

导读:

这是黄檗希运禅师给弟子讲法时作的一首诗偈,诗中讲述了必须艰苦修行的道理。因以梅花为喻,于亲切之中,深含哲理,又具有劝勉的意味,小诗便能流传久远,诗中三、四两句也便成了警世的名言。

智慧小语:

修禅参悟是刻苦的,读书做事是刻苦的,若要摆脱尘劳,摆脱无知,入于净明禅境,达于功成名就,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回事,这里必须下一番紧握绳头、刻苦学习的功夫,下力气地去大播种大耕作一场,方才能够获得想要的大收获大成功。

几番寒彻骨,换来梅香扑鼻。若要收获,必先苦耕,世界上的道理就是这么的简单,人生的道理就是这么简单。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挫折孕育着辉煌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读解

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离离:繁盛的样子。

原:原野。

荣:繁盛。

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远芳:牵连一片的草。

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

萋萋:草盛的样子。

导读: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智慧小语:

这首诗道出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然,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新事物往往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尽管有严寒相逼,有野火摧残,旧事物的威力可谓横肆暴虐,却无法改变客观规律。新事物在春风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机。每个坚持开创新事物的人,当遇到困难时,不要气馁,只要坚持下去,新事物一定能得到他人的接受。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王之涣《登鹳雀楼》读解

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白日:太阳。

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穷:尽。

导读: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濛。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作者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作者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