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自吟自悟话古诗
20804200000012

第12章 励志之术(2)

智慧小语:

此诗写作者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作者在这首诗中,运用极其浅显而朴实的语言,深刻地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世事无止境,如果你希望达到更高的目标,就必须不畏艰险,勇于登攀。

要想成功,必先努力

——刘禹锡《浪淘沙》读解

原文: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注释:

《浪淘沙》:唐代教坊曲辞名,起于民间。作者有《浪淘沙》九首,此为第八首。

迁客:谪贬外调的官员。

漉:滤,把杂质去掉。

狂沙:迷惑人的沙子。

狂:欺骗,使人迷惑。

始:才。

导读:

这首诗的意思为: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急浪一样深得使人无法脱身,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下沉。淘金要千遍万遍的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本诗作者屡遭贬谪,历尽坎坷,但斗志不衰,精神乐观,胸怀旷达,气概豪迈,在边远的贬所虽然经了千辛万苦,到最后终能显示出自己不是无用的废沙,而是光亮的黄金。诗句通过具体形象的比喻,概括了从自我经历获得的深刻感受,坚信被谗言所害的人,终有一天会真相大白,洗清罪名。后两句也可以用来比喻做学问要精心筛选,去其糟粕,才能取其精华。

智慧小语:

此诗本言清直之士,虽一时蒙受诬陷,但历尽辛苦之后,其高尚品格终会被人们认识的,但它却表达了一个普遍而又千真万确的真理:任何成功的取得,都要经过艰苦的奋斗;巨大的成功,则须付出巨大的努力。犹如沙里淘金一样:“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勇于从失败中站起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有赠》读解

原文: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 :

二十三年:刘禹锡从唐宪宗永贞元年(805)贬连州刺史出京后,到宝历二年冬,共历二十二个年头。

闻笛赋: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感其音而悲叹,因而写了一篇《思旧赋》。

烂柯人:指王质。

千帆过:船只来来往往很多。

万木春:万木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导读:

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洛阳时,正值白居易由苏州归洛,二人在扬州相遇,白居易先赠一诗,有“命压人头不奈何”、“二十三年折太多”云云,大抵慨叹刘禹锡的不幸遭遇。刘禹锡这首酬答诗即接过白诗话头,着重抒写自身在这种处境中的感受与心态。首联以“巴山楚水”的地域与“二十三年”的时间概述屡遭贬谪的经历。颔联承“二十三年”,自言此番回乡老友亡故、恍如隔世,极言时间之久。闻笛赋,指向秀怀念亡友嵇康的《思旧赋》。烂柯人,指传说中因观看仙童下棋而烂掉斧柄的王质。颈联纯以自喻,既以“沉舟”、“病树”自喻蹉跎将老,又以“千帆过”、“万木春”展示时代不断进步的前景与规律,表现出豁达的襟怀。尾联点明酬答之题,并以“长精神”作结,显见重新振作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惆怅中见达观,沉郁中见豪放,是其难能可贵处。

智慧小语:

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中,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但认为沉舟侧畔定会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仍有万木皆春,显示其身处逆境,达观而不消沉的信念。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要保持乐观的精神,任何困难都能解决,我们往往因不能战胜自己而倒下。

其实,这些困难,不如意反而是我们的财富,也能给人深刻的启示。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困难,要总结经验:要找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认真分析,加以总结,更要认识到,蝼蚁之穴,溃堤千里的危害,小的问题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力求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切勿虚度自己的年华

——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读解

原文: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注释:

裁诗;即作诗。杜甫《江亭》:“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

走马成:形容很快就吟成了诗。

冷灰残烛:指别宴已近尾声,大家就要离别了。

离情:离别之情。

桐花:传说凤凰爱栖息的是梧桐树。

丹山:传说凤凰产于丹山,在此处指韩瞻父子所据之地。

雏凤、老凤:比喻韩冬郎父子。

清:清亮,清脆嘹亮。

导读:

此诗的胜人之处就在于新颖的比喻,三、四句中,作者采用了比喻手法,将韩冬郎父子比作凤凰,以“雏凤清于老凤声”表明青出于蓝,抽象的道理从而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光这样还不够生动。作者又联想到,传说中凤凰产在丹山,它爱栖息的是梧桐树。经过想象的驰骋,使之构成这样一幅令人神往的图景,遥远的丹山道上,美丽的桐花覆盖四野,花丛中不时传来雏凤清脆圆润的鸣声,应和着老凤苍亮的呼叫,显得更为悦耳动听。在诗情画意的境界中,冬郎青年才俊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智慧小语:

此诗的最大特点就在于“雏凤清于老凤声”这是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人的青春是无限美好的,我们要珍惜自己的年华,多做些有益的事情,莫要等到年华老去的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这首诗同时还说明了年轻人必将胜过老年人的这一基本规律。

善借外力易成功

——杜牧《赤壁》读解

原文: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

赤壁:即赤壁山,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赤壁乡。地处长江南岸,峙立江边。此诗所指的赤壁在今湖北省黄冈县。黄冈县县城外江上有赤鼻矶,后人误认为即当年赤壁之战的战场赤壁。

折戟:被折断的戟。戟(jǐ):古代一种兵器。俗称画戟。

销,通消,消蚀,消损。

将:拿。

认前朝:辨认是过去哪个朝代的。

周郎:指周瑜。

便:便利,帮助。

铜雀:指铜雀台。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为曹操所建,台上有楼,楼上立有一丈五尺的大铜雀。

锁二乔:二乔:当作二桥。指东吴桥玄的两个女儿,都很美,大乔嫁与孙策(孙权之兄),小乔嫁与同瑜。

导读:

此诗为咏史怀古之作。作者一反以往众人歌颂周瑜的俗套,提出火烧赤壁之所以成功,只不过是得之于天意与偶然的时机而已。同时,从另一方面想象周瑜失败后的情况,立论精辟新颖,别出心裁。

全诗开篇以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事的慨叹。经鉴定,沉在沙中的断戟确是赤壁一战的遗物,从而引起怀古之幽情。

下面两句是议论。在评论赤壁之战成败的原因时,作者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瑜和他倚以取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只能归到东风,因此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否则,如果东风不给予周郎方便,那么整个历史形势都会发生改变。

智慧小语:

这是一首咏物诗,但却在咏物之中,形象地阐明了条件对于事业成功的重要性。孙刘与曹操鏖兵赤壁,曹强而孙刘弱,双方力量对此悬殊很大。如何以弱胜强,使形势朝着有利于自己一方转化,并取得胜利,这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所以作者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里“东风”这个条件,对于当时孙刘一方胜利的取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然不是惟一的)。这充分说明:要建立一番事业,除了内因外,没有一定条件是不可能的。

盛满希望的生命才不会枯萎

——杜牧《山行》读解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径:小路。

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坐:因为;由于。

导读:

此诗写山中所见秋景,这最后两句尤为优美。诗中“坐”字作因为解,并非坐下之意。“霜叶红于二月花”,前人赞为“真名句”,因为它将一片枫林秋景展现在我们面前。你看,在秋阳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灿若朝霞,艳如去锦,岂不比二月春花还要美丽!透过这片红色,使人看到了秋天具有春天一般的魅力,能不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智慧小语: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看问题的眼光也会改变。年轻时看人生,看社会,往往如雾里看花,不甚明了。到了中年,接触的人和事物多了,看问题便能由表及里,层层剥开;处理事物,也无复血气之刚,而变得沉心静气,趋于老成了。待人接物,处世审时,人生的季节一旦进入秋天,无论是自己当老板用人,还是打工坐办公室被用于人,都是渐趋炉火纯青,应对自如。

当然,人活着,即使到了中年,也还是要奋斗,要开拓,要进取的。

敢于屡败屡战

——杜牧《题乌江亭》读解

原文: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

事不期:指战争胜败难料。

江东:指长江东南地区,亦称“江左”。

导读:

作者针对项羽兵败自刎的史实,批评了项羽的自暴自弃、刚愎自用,对这位曾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悲剧下场慨叹不已,对其不能忍辱负重、积蓄力量卷土重来表示了极大的遗憾。 诗人第一句直接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事,并暗示如何对待这个问题才是关键。第二句强调指出“男儿”应该“包羞忍耻”。而项羽虽力能拔山,气可盖世,但他不知道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所以算不上真正的英雄。 第三句是反映了项羽的刚愎自用,没有听进亭长忠言。在这关键时刻,如果他能包羞忍耻,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历史将会重写。最后一句最得力,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依据,急转直下,一气呵成。在批判、惋惜、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颇有积极意义。

智慧小语:

杜牧不以成败论英雄,具有广阔胸襟和非凡气度。他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而真正的男子汉是不怕失败,而能忍辱负重,兵败雄心在。诗句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包羞忍耻,不肯总结教训,惋惜其英雄事业归于覆灭。不同,也启迪我们面对打击和挫折,要勇敢面对,永葆斗志,不怕失败,最终达到成功。

人生不能放弃追求

——李忱《瀑布联句》读解

原文: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间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注释:

香严闲禅师:唐宣宗时僧人。

李忱:即唐宣宗。

联句: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依次出句,相联成篇,可以一人出一句、两句或多句。

壑:沟,山沟。

涧:两山之间的溪流。

导读:

唐宣宗曾经遁迹山林为僧。有一次与香严闲禅师同行。禅师说他吟诵瀑布得到一联诗,但后面的接不上了。宣宗愿意续成。于是禅师说出前两句,宣宗续出后两句,合成了一首气势磅礴、富于激情的千古名诗。

智慧小语:

这是一首托物寓理的联体绝句。它通过描绘不辞辛劳险阻、汇涓流以壮大自己,一心奔向大海的瀑布,显示了深刻而丰富的哲理:艰难曲折的生活和道路最能磨练人的意志和品格,增长人的知识和才干。面对困境,不要害怕,要勇敢面对,认真想办法解决困难。此外,此诗还说明那些具有高远志向的人,决不会满足于现状,陶醉于已取得的成绩,必定要继续努力,干出一番大事业,方足遂愿。每个人都应要弃燕雀之小志,而效鸿鹄以高翔。

活着就应该充满激情

——李贺《南园》读解

原文: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释 :

吴钩:古代一种弯刀型的武器。

五十州:《通鉴·唐纪五十四》宪宗元和七年李绛云:“今法令所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余州。”唐宪宗决心用武力恢复统一,削平藩镇。

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像。

若个:哪个。

导读:

此诗清新俊爽,明快自然,是李贺诗中风格较为独特之作。此诗表达了作者对宪宗削藩事业的拥护和投笔从戎的愿望,也含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慨,对唐王朝重武轻文的国策颇有微辞。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李贺欲为国建功立业却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也道出了千古文人心底的共同悲哀,既昂扬激越又哀怨沉郁,是一首难得的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