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自吟自悟话古诗
20804200000002

第2章 处世之道(1)

见物更应见人

——沈约《咏筝》

原文:

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

弦依高张断,声随妙指续。

徒闻音绕梁,宁知颜如玉。

注释:

秦筝:筝是一种古弹拨乐器,战国时期流行于西秦,故称“秦筝”。

玉柱:指支撑琴弦之物。每弦一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调高低。

高张:将弦绷得很紧。

音绕梁:语出列子汤问“余音绕梁枥,三日不绝,”说明筝曲之美。

导读:

此诗题为咏筝,但它不是一首描写筝这种乐器的咏物诗,而是写听人弹筝。

开头两句从听的角度来写筝曲之美好,说秦筝吐出了久已失传的曲调,玉柱(这里指代秦筝)弹出了清越绝伦的乐曲,极为动听。

三、四两句通过视觉形象,即弹筝时弦、指的变化,表现出听觉形象,把读者引入音乐所形成的美妙境界之中:一时萦弦急调,繁音错杂;忽而音断弦绝,寂然无声。随后只听见弹筝者纤指轻拂,信手续弹,弦声复起,清音悠扬。这里诗人通过乐曲旋律的缓急断续变化,表现了复杂的音乐情绪,以见筝曲之优美动人,与上句的“绝调”、“清音”相照应。

最后两句既总结全诗,又引出作者的感叹:筝曲是如此美妙,然而听者哪知弹筝女同样是玉颜丽质啊!曲美人亦美。这里似乎也婉转表达了这样一层意思:世人往往知表不知里,徒闻筝曲之美,而不知弹筝者其人之美。

智慧小语:

这首小诗,短短六句,生动而新地描绘了筝曲之美妙动听,弹筝者之玉颜丽质,特别是最后两句写得深婉含蓄,耐人寻味。诗中寄寓着“见物更应见人”这个哲理:当我们在赏花的时候,不应忘记园丁的辛苦,在享受某种科学成果的时候,不应忘记科学家的劳动。吃了粮食,要想到辛勤的农夫,穿了衣裳,要想到织工的辛劳……这与听到高妙的乐趣,要想到弹奏的佳人,道理都是一样的。

别太计较个人得失

——张旭《山中留客》读解

原文:

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

山光:山色。

物态:各种景物的姿态。

弄春辉:指在春天,日光时隐时现,不断变化的景象。

纵使:即使。

沾衣:这里指山中的雾气沾湿了衣服。

导读:

这是留客诗。但不是留客于家中,而是留客于山中继续欣赏山光物态。第一句概写春山之美;一个“弄”字,使山上的一切都人格化了,都像孩子似的活泼可爱。这为“留客”先作铺垫。第二句就顺势留客。三、四两句说游山(“入云深处”是真正的游山)总是会“沾衣”的,又何必因为轻阴就打算回去呢?是进一步的挽留。

智慧小语:

世间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积极乐观地面对变化,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应患得患失,因为这会破坏我们心态,减少我们的做人乐趣;可是做事一味凭兴趣行事,一味莽撞不考虑得失,也非科学实在的人生。我们的行事要领:付出“沾衣”的少许代价,获得欣赏“山光物态弄春晖” 的重大收获。

有时候,作好收入少、付出多的思想准备,是很有必要的,总不能人生一世,老是“吃小亏占大便宜”;“吃大亏占小便宜”,留点好处让别人尝尝,也是一种乐观人生,豁达人生。为人处世,时时刻刻都计较个人得失,不但得不到朋友,而且也不能享受美好的生活。

用对方法办成事

——杜甫《前出塞》读解

原文: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注释:

《出塞》:是汉乐府《横吹曲》中的曲名。

挽弓:拉弓,开弓。

强:硬弓,弹力大的弓。

列国:各国。

自有疆:各有各的疆界。

制侵陵:制止侵略。陵:欺凌,侵犯。

导读:

这是一首全篇议论的诗。前四句说的是要精良的武器和正确的战术打败敌人、夺取胜利;后四句写诗人对战争的态度,诗人认为:只要能够制止外来侵略,并不在于大量杀伤对方的士卒和人民。杜甫这首诗表达了我国人民坚决抵抗外来侵略、又反对侵略别人的爱好和平的思想。诗虽然是发议论,但语言通俗,说理透彻,没有枯燥无味的感觉。诗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生动地说明了打击敌人的战术和解决困难的方法,是经常被引用的名句。

智慧小语:

世界上没有办不成的事,只有不会办事的人。一个会办事的人, 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轻松自如地驾驶人生局面,凡事逢凶化吉,把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关键是看你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技巧、用什么手段。用对了方法才会办成事。

以偏概全不可行

——刘禹锡《竹枝词》读解

原文: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释:

竹枝词:巴渝(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的民歌。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优美的民间文学形式,曾引起一些诗人爱好并仿制。刘禹锡仿作的《竹枝词》现存十一首。

唱:一本作“踏”。“踏歌”是说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导读:

这首诗模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兴。这是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平缓,水平如镜。

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三、四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智慧小语: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两句不仅细腻地描写了少女的心态,还向人们揭示了这样的哲理:世界上的事物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有时还往往交织在一起,因此看问题应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力争全面地观察分析,切忌以偏概全。

今天,人们在引用这句诗的时候,往往改成“道是无情却有情”,用来说明某种做法,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无情,而实际上则是有情,以阐明人际关系方面“有”与“无”的辩证法,亦含有哲理意味。

与人之便,与己也便

——白居易《僧院花》读解

原文:

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

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能花。

注释:

色:指有形象的事物,“色空”是指事物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

华严:华同花,大凡草木之花都具有开花结果的功能,所以常用“花”来比喻六度、十度之行成就生命自由解放之果。以“花”来庄严于佛法称为“华严”。

智能:智慧、能力。

导读: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作者为了领悟“色空”的法理,特地在寺院栽了一棵树。仔细一看这棵树,好像是为了歌颂“华严”所作的诗偈。这棵树是如何体现出华严的呢?当风吹来之时,能够盛开鲜花,就像修持者能够借助方便之缘而生出利于他人的智能、妙用一样。

智慧小语:

与人方便,就是方便自己。与人方便是一种无需高深学问、每个人都能运用的生活方式。只要你想这样做,那么,你一定会做到。如果处处要他们为你行方便,而你却不为他人行方便,到头来,只会在自己周围筑起一道与众隔绝的高墙,落得个孤家寡人的下场。

人生在世要自立自强

——白居易 《有木诗》读解

原文:

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

偈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

托根附树身,开花寄树梢。

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

一旦树摧倒,独立暂飘飖。

疾风从东起,吹折不终朝。

朝为拂云花,暮为委地樵。

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

注释:

凌霄:即紫葳,属紫葳科,蔓生木本。

擢秀:擢,抽条;秀,开花。

孤标,独立。

依依:附着。遂:就。

百尺:意思是很高。

托根:依靠自生的许多气根攀援在树干上。

自谓:自以为。

飘飖:通常作飘摇。

疾风:大风、劲风或暴风。

终朝:早上。

拂云:高蔽云天。极言其高。

委地樵:倒在地上的柴薪。后句极言其下场之惨。

导读:

这首诗倡凌霄依赖他物生长而讽刺那些巴结权贵的小人,并指出他们的寄生性及暂时性。凌霄生长开花都不是独立的,他们往往依靠一些树木活着。然而,当他们的依靠物倒下的时候,他们也就无法生存了。在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更是明确表达出人要自立,不应学习没有骨气的凌霄。

智慧小语:

这首寓言诗,强调了自立的重要性。凌霄只能“开花寄树梢”,依人而荣,就是由于它本身没有独立生长的因素。所以,一旦“疾风从东起”,就必然要“吹折不终朝”,落得个“暮为委地樵”的可悲结局。作者以此设喻,告诫人们:人生在世要自立自强,依靠自己本身的条件和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去努力奋斗,发展创造,而不要依赖别人,更不要攀附权贵。否则,一旦失去了依靠,就将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辨材须待七年期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读解

原文: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释:

君:指元稹。

狐疑:狐性多疑,故称遇事犹豫不决为狐疑。

钻龟、祝蓍(shi):古代迷信活动,钻龟壳后,看其裂纹以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弟,成王之叔。

向使:假如当初。

复:又。

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