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凉州卷
20816900000011

第11章 工商行政管理

一、机构

清代末期,武威市场都被一些由地域而形成的商帮把持(******、直鲁豫帮、本地帮)。民国6年(1917),成立武威县商会,各集镇市场由商会及其下属同业公会管理。1950年9月改组了旧商会,成立武威县工商业联合会。

1950年3月15日,武威县人民政府设立工商科,管理私营企业、手工业、小商小贩的市场交易活动和度量衡器。1957年8月16日,成立县市场管理委员会。1979年10月14日,恢复县工商行政管理局。1985年县改市后,武威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更名为武威市工商行政管理局。1998年12月,******决定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体制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武威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接受省、地工商局的直接管理。2001年7月撤市设区后,武威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又更名为武威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凉州分局。

二、历代集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武威城乡保留着解放前沿袭下来的塔台市场,亦称府门市场,后改称解放市场(即今文化广场),另有东关的驴马市、东小井后滩的粮食市、北关的柴草煤炭等专业市场。在农村有丰乐堡、四十里堡、大河驿、靖边驿、张义堡子街、双城子、永昌府7处集市。这些集市多数交易冷落,小商贩亦多倒闭停止,只有农村残留着为行人车马留宿的小客店和一些经营小吃的商贩。商业集中的城区四大街,有商号名称的私人商业304户,定点经营的小商1141户,沿街摆摊设点流动经营的小摊贩156户,成为武威、古浪、天祝、民勤等地城乡群众进行商品贸易的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头3年,国家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当时物资紧缺,物价不稳,市场混乱,私商投机抬价,囤积居奇,掺杂兑假等问题十分严重。县人民政府于1951年11月9日发布了《甘肃省武威县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草案)》,市场管理部门依据这一办法,经过工商登记,清理、整顿市场,辑查黑店,打击投机倒把活动,基本上消除了通货膨胀,物价趋于稳定,市场日趋繁荣。

1958年,在“******”、“共产风”影响下,全县城乡集贸市场再次冷落萧条。

1961年,全县逐步恢复、建立集贸市场29个。1964年,城乡集贸市场从原来的25个减为15个,私营户由1137户减为340户,市场再次出现萧条局面。

“**********”时期,把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当做“资本主义尾巴”割掉,集贸市场关闭,个体经济几乎取缔殆尽。

1979年,恢复15个传统集市。1981年,新建集贸市场7处。1982年,城乡集贸市场共达24处。1983年,全县集市贸易成交额达2137万元,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12.45%。1987年,集市贸易成交额上升到5430万元,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46.1%。

1990年至2001年时,全区共有城乡集贸市场(点)和各类专业批发市场93个,其中:集贸市场45个,专业市场17个,生产要素市场3个,集贸点28个。占地面积7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累计投入市场建设资金8500万元。2001年集市贸易年成交额达到11.5亿元,占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42%。2006年,集市年成交额达14.97亿元。

到2006年,凉州区先后建成的大型商场和重点集贸市场有:义乌商贸城、浙江大厦、凉州商厦、丽达百货贸易商场、大众市场、武南商贸市场、黄羊中心市场、北关市场、凉州市场、新西凉市场、钢材市场、天马市场、南关五交化建材市场、再就业市场、西凉市场、北关建材市场、木材市场、西蔬菜市场、皮毛市场等。

三、市场管理自1990年到2006年以来,凉州区工商局连续开展了“两节”市场、农资市场、夏季饮品市场、“五一”与“十一”节日消费品市场等常规性市场整治活动。同时,针对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根据上级统一安排部署,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项整治:1990年,对粮、油、畜产品、生猪、紧销耐用消费品、汽车、钢材、有色金属场外非法交易进行监管;1997年,开展了夏季饮料等商品专项打假工作,歌舞娱乐服务场所专项整治,成品油市场、建筑市场整治,中介组织和经纪人清理整顿;1998年,对食醋、酱油等调味品类商品专项整治,进一步清理整顿成品油市场,开展打击合同欺诈专项执法,开展集贸市场、粮食市场专项整治;2000年,清理整顿市场中介组织,开展电子游戏、音像制品出版物专项整治;2003年,凉州分局开展了封堵和查缴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查缴“******”等邪教组织宣传品,扫除****色情出版物市场,打击盗版盗印教材、教学辅导读物和其他非法出版物活动。查处违法案件22件,罚没款2.32万元,查获《铁路路基》、《铁路轨道》、《计算机应用》等非法出版物1500余册;2006年,凉州分局开展打击盗版、政治性非法出版物集中行动,扫除****色情业出版物,规范印刷复印业,整治制售盗版教材教辅活动。取缔无照经营5户,查获收缴盗版书《上海宝贝》、《他改变了中国—江****传》等各类非法书刊11760册,查获《六盘山》等各类非法光盘21800多张,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服务了地方经济建设。

四、注册登记1950年,武威县人民政府根据政务院关于《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对全县私营企业进行摸底登记,共登记私营工商企业1596户,从业人员3019人,资金23.15亿元(旧币)。1953年,对全县的工商企业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到1964年底,已登记发照的工商企业94户,从业人员3047人。

1980年,对全县企业进行了全面普查登记,查明全县共有238户工业企业。1982年,实有工商业470户,分支机构793户,从业人员3.39万人,资金总额2.29亿元。1987年,企业登记管理坚持为经济发展服务,共登记各类工商企业992户,分支机构1533户,从业人员6.61万人,资金总额3.66亿元。1989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工商企业2913户,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666户,集体所有制企业2206户,各类经济联合体41户,分支机构1693户,从业人员7.18万人,注册资金4.3亿元。同年,通过换发营业执照,核有个体工商户6883户,从业人员1.17万人,资金1873万元;私营企业37户,资金488万元。1992年,全市有各类工商企业2279户。1998年,全市登记注册各类工商企业2838户。2003年,累计登记注册企业2035户。2003年到2004年共注(吊)销企业营业执照807户。到2006年底,全区登记注册企业总数1394户。

五、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武威县商人之间就有入股合同和借款合同。在商会章程中也有关于入股合同和借款合同的条文,但在“调解商人之间的纠纷及争议事项”时无法律准则。1982年8月,武威县建立经济合同管理机构,先后制定了《武威县建设工程承包管理办法》和《经济合同法人委托书》,依法履行经济合同管理职责。

1990年起,积极开展推行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在企业中广泛、深入开展“重合同、守信用”

评比活动。1996年10月,在全市开展打击合同欺诈专项执法行动,重点打击利用购销合同、建筑合同、信贷合同、加工承揽合同和农资合同进行的欺诈行为。

2003年,积极探索“订单农业”合同监管模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明确抵押物登记的职责范围,不断规范抵押登记程序,完善档案管理。以“守合同、重信用”活动为基础,建立“守合同、重信誉”企业信用档案,实施合同信用公示制度。加强合同的日常监管,强化和落实基层工商所合同监管职能,使合同日常监管贯穿于企业经济户口回访、市场预警、市场巡查、专项整治等执法活动中,逐步形成了“检查合同+推行合同示范文本+宣传指导签约+督促履约+查处违法合同”的监管模式。

2006年,加强了拍卖业的监督管理,进行拍卖备案登记8次。积极推行“订单农业”合同监管工作。共对3667份“订单农业”合同进行了备案,种植品种有玉米、小麦、甜菜、金盏花,种植面积1.86万亩,合同金额2742万元。

六、商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武威县有些店铺、作坊在自己的商品上冠以生产者的姓名作为标记,以示和其它产品的区别,如“王蛤蟆膏药”。还有以店铺名称作标记的,如“万顺和”绿烟等。1962年起,先后申请注册的商标有县医药公司膏药加工厂生产的“蛤蟆牌”万应膏药和手工业合作社生产的“破冰船”电池。自1987年到2004年累计注册商标数达236件,其中甘肃凉州皇台酒厂的“凉都”注册商标,武威啤酒厂的“西凉”注册商标,甘肃凉州葡萄酒厂的“莫高”注册商标,甘肃凉州熏醋厂的“云晓”注册商标被评为甘肃省著名商标。到2006年底,累计注册的有效商标下降至198件,拥有企业数从2002年的70户下降至48户,被认定的著名商标数下降至4件。

1995年8月,武威市工商局在全市开展了集中打击假冒注册商标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活动,立案查处商标案件18件,没收实物1.23万瓶(袋),没收商标标识13.5万个,物品价值14.89万元,罚款9.41万元。2000年3月,根据国家工商局安排,开展了对“剑南春”、“绵竹”商标保护的专项行动。检查1700户经营中,查获假酒169箱,收缴商标标识2060个,查处案件8件,查处非法印制商标企业1户,收缴印模4套,商标标识300张。2002年,共检查印制企业、门店36户,在检查中发现有问题的6户,及时进行纠正2户,责令限期整改3户,立案查处非法承印注册商标业务的1户,查封非法印制注册商标包装盒6300个、合格证2500个、包装箱1.24万个。2004年,查处假冒注册商标和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违法案件10起,商标一般违法案件11件,没收商标标识及包装袋5000余个(张)、印模印版24套(件),查获冒牌“育达”牌作业本5万余本。没收、销毁侵权商品3.8吨,罚没款9.16万元。2006年,检查各类企业2650户(次)、个体工商户8200多户(次),查处假冒注册商标和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违法案件28件,没收商标标识及包装袋1643余个(张),罚没款6.33万元,案值17.63万元。

七、广告

凉州区的广告业于1984年开始起步。自1987年至1997年的10年间,由于原武威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速度不快,广告业的发展也相对缓慢,广告经营单位长期徘徊在7家左右,广告经营额也只是从1987年的9.6万元发展到1997年的39万元。广告也只是地方电视、报纸及简单的印刷品张贴广告,基本没有专业的广告设计、制作单位。1995年,原武威市进行旧城改造,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城市街道路面拓宽,在城区主干道设置了大量的路牌广告。这一时期,各类广告经营单位数量猛增,出现了大量的广告专业制作和设计公司,广告经营单位由过去的7家发展到2006年的35家,从业人员达246人,注册资金489.3万元,是前10年的5倍,广告经营额从1997年的39万元猛增到2006年的990多万元,是前10年的25倍。广告从地方电视、报纸及简单的印刷品张贴广告发展到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户外广告(路牌和霓虹灯)、显示屏广告、店堂广告、移动广告(车身和车厢广告)、印刷品邮寄广告、固定印刷品广告等,凉州区的广告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