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凉州卷
20816900000014

第14章 农业(1)

一、种植业

1、机构

武威历来对农业机构的设置都很重视,变化很大。1949年解放后,武威县人民政府设建设科,主管农、林、牧及农村公路交通。1956年5月1日分设农业科,1957年5月10日又同林业科合并为农林科。1960年3月18日分设为农业局,到1962年5月14日又改名为农业科,1963年9月18日又改名为农业局。“**********”初期,于1968年12月29日成立武威县农、林、水牧系统革命委员会,到1970年8月17日又分设为农业局,后改名农林局。1981年12月29日,分设林业局后又改名农牧局。2001年更名为凉州区农牧局。

2、历代农业汉朝以前凉州区为羌戎、月氏、匈奴等少数民族驻牧地,但种植业历史悠久。据皇娘娘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镰、石锄等农具表明,凉州约于4000年前已出现了农业,先民们利用这些简单工具开始了较原始的农业生产。

汉王朝为控制河西,推行“徙民实边”政策,移民屯田发展农业,国家提供耕牛、农具、种子,鼓励人民兴修水利,开渠灌田,推行“代田法”(垄耕)和“区田法”,改进耕作方法,采用深耕、宽垄、轮流休种、引水种植等耕种方法。再加上中原农业技术的传入,使凉州农业得到发展,曾一度出现“谷物丰收”、“谷粜常贱”的兴盛景象。

隋唐至明清时期的军屯、民屯、筑堡营田,对凉州的农业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明朝的屯垦,进一步促进了武威农业的发展,嘉靖时凉州卫屯地2652顷,屯粮3.18万石。

清初,不但重视开垦,而且重视兴修渠道,严格水规。清政府在发展农业的同时,特别注重粮食的储备,仓储之多仅次于张掖,“居全省第二位”。

民国时期,由于官府抓兵派夫和繁重的赋税,武威贫民为逃避兵役和苛捐杂税,背井离乡,纷纷外流,荒地激增。民国35年(1946)耕地比清雍正三年(1725)减少20多万亩,民国36年(1947)只有耕地108.77万亩(其中水浇地41.69万亩,川旱地51.09万亩,原旱地745亩,山坡旱地15.92万亩),粮食产量比前两年减少3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了农业生产关系,并兴修水利,平田整地,改革耕作制度,推行科学种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由1947年的108.77万亩扩大到1989年的146.13万亩,粮食总产由1950年的9933万公斤增加到1989年的3.82亿公斤,农业总产值由1950年的3542万元增加到1989年的2.77亿元,农村人均产值由1950年的80元增加到1989年的470元。到2002年底,全区粮食总产量为589564吨,农业总产值达22.70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上升到2777元。到2006年,全区粮食总产量63.09万吨,农业总产值达37.2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上升到3741元。

3、种植区划凉州区的农作物种植区划大致分为浅山粮油区、河水粮油区、井泉粮食经济区、沿山林木经济区。

浅山粮油区位于区南祁连山,包括张义镇的全部及谢河镇的西山顶、樱桃沟村,属凉州区贫困地区。有耕地14.75万亩,占全区的10.1%,除3万亩浇地外,均为山旱地。年降水量为260~610毫米,蒸发量700~1200毫米。年均气温1.9℃~6℃。≥10℃积温950~2250℃。无霜期95~135天。粮食作物以小麦、青稞、洋芋、豆类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约占9%及其它作物占1%。本区因降水年际变化大,分布不均,土壤肥力低,农作物经常受旱,产量低而不稳。

河水粮油糖区为山前洪积——冲积平原,耕地81.72万亩,基本都是水地,占全区水浇地的58.6%。年均降水170~260毫米。年均气温6~7.5℃。≥10℃积温2250~3300℃。无霜期135~155天。本区地处四大河系的中下游,降水年际变化大,水量不稳,土壤瘠薄,耕作粗放,作物单一,产量很不稳定。

井泉粮食经济区分布于洪积扇前缘泉水露出带以北广大地区,土壤类型复杂,泉河、泉沟,侵蚀切割较弱,地面平缓,耕地平坦整齐。现有耕地40.67万亩,占全区的26.6%,人均耕地1.7亩。年均降水130~170毫米。平均气温7.5~8℃。≥10℃积温3000~3150℃。无霜期155天左右。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洋芋、豆类为主,占82.2%,经济作物以甜菜、油菜、大麻、蔬菜、瓜果为主,约占7%。本区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地势平坦,耕作精细,地下水丰富,机械化程度高,农田林网配套,是全区稳产高产区。

沿沙林粮牧区分布于红河东西两岸,包括南起吴家井乡和沿红水河两岸的二十里大沙漠,以及沙漠前沿的农区,总面积487.05平方公里,占全区的7.9%;沙漠面积1570.2平方公里,占全区的25.3%。有耕地9.07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2.94%。由于降雨少,蒸发强烈,天气干燥,沙丘起伏,连绵不断,土层较薄,只能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沙漠边缘种植小麦、玉米、豆类为主的粮食作物,并适当种植甜菜、油菜、葵花等经济作物。

4、粮食作物凉州是以粮为主的农业区(县),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洋芋、大麦、青稞、豆类、胡麻、油菜、大麻、向日葵、药材、蔬菜、瓜类等。俗有“米粮川”之称。据民国33年(1944)的统计,小麦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1.42%,谷子、糜子约占16%,青稞、洋芋约占20%,胡麻、油菜、大麻约占16.42%,豆类和其它作物占16.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不断引进高产小麦品种,种植面积逐年增大,杂粮面积相应缩小。

1980年,全县种植小麦84.38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73%,谷子占8.9%,洋芋占7.1%,玉米种植面积每年只保持在6~7万亩左右。粮食生产呈曲线上升。1956年粮食单产由1950年的87公斤增长到142公斤。总产由9933万公斤增长到1.98亿公斤。1977年,粮食总产突破了2亿公斤大关,1989年总产达到3.82亿公斤,单产353.4公斤。“九五”以来,凉州区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111.1万亩,总产量49.35万吨,到2006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117.19万亩,总产量63.09万吨。

5、经济作物

经济作物,以前种植面积小,种类少,主要有胡麻、油菜、甜菜、大麻、蔬菜、瓜果等。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02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9.19万亩。到2006年,种植面积达19.30万亩。

胡麻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入的油料作物。产量很低,面积逐年减少。

油菜1974年后,引进新品种,发展较快,成为目前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

到2006年,油菜种植面积为13.27万亩,占农作物总面积的7.5%。

向日葵1970年以后,逐步扩大生产面积。吴家井、长城、清源、九墩、四坝、洪祥乡镇种植较多,一般年份收获达100万公斤左右。

甜菜民国7~8年(1918~1919),由松树天主教堂引种,1980年后,国家对甜菜种植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甜菜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1989年,种植甜菜4.89万亩,总产10.39万吨,交售5.75万吨。到2006年甜菜种植面积为0.83万亩,总产20003吨。

大麻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引进种植,1980年以后,由于化纤工业的发展,大麻滞销,播种面积逐年减少。目前,只在城郊零星种植,面积不足千亩。

棉花清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丁春华引进试种。由于气候条件不适宜于棉花种植,再加效益不大,农民不愿种植,20世纪60年代后期,停止种植。

蔬菜凉州区种植蔬菜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张骞出使西域时,引种大蒜、胡萝卜、黄瓜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技部门大量从外地引进新品种试种推广,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进入90年代初,凉州的蔬菜种植面积为4.76万亩,到2006年,已发展到32.18亩,其中日光温室蔬菜从无到有,发展到4.76万亩,种植品种由原来的大路菜为主的3大类、10多个品种发展为10大类(茄果类、食用菌、薯芋类、豆类、叶菜类、甘兰类、特菜、葱蒜、根菜类、多年生蔬菜类)、37个种类、386个品种,总产量92.48万吨,总产值达10.13亿元,农民人均蔬菜纯收入达856元。

瓜类凉州区瓜类种植历史悠久。民国年间零星种植黑皮西瓜和甜瓜、香瓜、梨瓜等。高坝马儿村的西瓜最有名,故有“马儿坝的西瓜赛蜜甜”之誉。1989年,瓜类种植面积达1.19万亩,总产4.28万吨。90年代以来,高坝、武南、金塔等地带头引进推广大棚蔬菜,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日光温室有了很大发展,至2006年,日光温室面积达4.67万亩,仅凉州区张义镇的日光温室就达800多座,年产人参果500多万吨。

全区已取得认证的有机食品1个,绿色食品8个,地方名优品牌9个,建成无公害生产基地2个。瓜类品种发展到了大类近百个品种。

6、良种推广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作物品种也在不断更换。1980年普查,共有小麦品种111个,品系51个,大麦品种2个;青棵品种2个;豌豆品种4个,玉米品种23个;油菜品种7个;胡麻品种5个。自1994年以来,先后从省内外科研院所、种子企业、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系、组合)650个,其中小麦新品种(系)300多个,玉米新品种(组合)250多个,瓜菜新品种100多个。到2006年,这些新品种已在凉州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农作物良种推广面积达132万亩,并已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春小麦民国时期沿用的主要品种是红光头、红矬麦、红疙瘩、木锹板、佛手板、佛手麦、白尖口等23个。1952年试验推广武功774、甘肃96号等优良品种,比当地老品种增产10%,以上小麦总产值达9090万公斤,1959年以来,先后引进阿勃、阿夫、南大2419、阿明等18个春小麦品种。通过试种,比武功774、甘肃96号增产10%以上,且抗锈、不倒伏、适应性强。1972年,引进甘麦8号、11号、12号、23号、24号、42号、39号等优良品种,种植面积占小麦面积的85%,总产第一次突破2亿公斤大关。1980年又引进试种陇春8号、陇春9号、晋2148、张春9号等优良品种。1985年种植面积多达40万亩。1986年,推广武春系新品种。1989年,武春系小麦播种面积达38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48%。自1996年,引进了永良4号、宁春18号、陇春17号、武春2号、甘春18号、甘春20号、新春6号等新品种。到2000年仅永良4号种植面积达25.22万亩。2006年春小麦种植面积达42.48万亩。

玉米旧品种主要是英粒子、紫玉米等。1964年,引进推广白马牙。1968年,引进试种军双1号双交种,替代以上品种。1972年,县种子公司在四坝公社四坝大队建立玉米杂交制种基地,先后配制维尔156、维尔42、军双1号双交种,张单488、凉单2号、京早7号、京黄4~7单交种,生产杂交一代种子80万公斤。1977年,在河水、井泉灌区试种张单488,产量高,成熟早。1981年以来,陆续引进、试种酒单2号、京早7号、庆单32号、中单2号、南斯拉夫SC—704、新疆1702、京黄417等品种。1985年,开始推广京黄417、京单7号。

1986年种植面积已占玉米总面积的60%以上。1987年,试种中单2号、凉单1号,用塑料薄膜覆盖,单产高,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89年,种植面积达6.4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的39%。

1990年后,先后配制维尔156号、维尔42号、军双一号双交种、张单488、凉单2号、京单7号、京单417号单交种,进一步促进了玉米种子的更新换代。到2006年种植面积47.12万亩。

洋芋凉州区主要农作物之一,种植普遍,以产量高、质量优而闻名,历史上长期沿用的品种有洋白山药(本地群众把洋芋叫山药)。民国二十几年,有一种洋芋叫“白本山药”,很好吃,但产量低,到40年代淘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引进深眼窝。1955年,引进隆安717、西北果、贵州红、甘岷1号等品种。70年代中期,开展了洋芋品种的有性杂交、实生芽栽培等工作,没有培育出定型品种,而且品种多,乱、杂、劣,病虫加剧,产量下降,种植面积急剧减少。80年代以来,引进高原5号、高原8号、四斤黄、胜利1号、渭会2号、牛头洋芋等品种,并繁殖推广小百花、武薯1号新品种,初步扭转了洋芋生产继续下降的状况。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从青海、定西相继引进了丁青薯、渭薯,提高了洋芋的产量和品质。

谷子沿用的旧品种主要有竹叶青、大黄谷、大白谷、毛毛谷、紫红谷子等。50年代末引进老来变,鞭杆梢,金黄,大、小金钱等32个品种,品质好,抗自然灾害力强,但产量不高。1966年,从张掖引进、试种286品种,早熟产量高,发病少,比大金钱、小金钱、竹叶青、老来变等品种增产8~10%,很快推广,成为70年代初期的主要栽培品种。70年代中期,引进蒙选5819、大同黄、毛谷2号、蒙选1号、缰绳谷、压塌车等品种,产量又有所提高。上世纪90年代,从山西省农科院相继引进了晋谷21号,77-322高产优质新品种。

糜子主要品种有红糜子、黑糜子、大黄糜子3种。

胡麻传统品种有红胡麻、白胡麻。1956年后,相继引进雁农1号、甘亚1号、甘亚2号、甘亚4号,试种后,甘亚4号、雁农1号分别比传统品种增产20~30%,替代了红、白胡麻品种。1973年,引进405号、120号、90号、100号4个品系,推广种植1.3万亩。1978年,引进天亚2号,在校尉公社陈庄一队、清水公社白塔11队试种,单产151~205公斤,出油率40%,迅速推广。1987年种植3.8万亩,占胡麻面积的76%。

油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张义山区和沿山地区,种植小油菜、黄芥油菜、大油菜、牛尾梢等品种,产量较低。70年代初.引进胜利油菜在山区水地种植。1980年,引进青油3号、低芥酸奥罗油菜、浩油1号、门油2号等品种,间、套、复种。其中浩油1号成熟早,产量高,深受农民欢迎。2000年又相继引进了青油331、9801、华协1号、双低杂支等油菜品种,平均亩产在200公斤以上。

甜菜50年代初期,从新疆引进波兰品种。1958年后,相继从东北、内蒙引进15个品种试种后,高产、抗病,推广种植8200亩。1980年后,引进工农2号,在狼墩滩甜菜良种场试种,产量、含糖量均高于原有品种。到2006年引进的新品种种植面积达0.83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