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凉州卷
20816900000013

第13章 土地管理

一、机构

1988年5月武威市土地管理局正式成立。1995年7月至10月在全市各乡镇设立了乡镇土地管理所。2001年7月因撤市设区,“武威市土地管理局”改为“凉州区土地管理局”。2002年2月凉州区城镇国有土地资产管理所人事、财务移交武威市土地管理局管理。2002年9月“凉州区地质矿产局”与“凉州区土地管理局”合并,机构更名为“凉州区国土资源局”。2006年8月因国土系统体制改革,实行垂直管理,“凉州区国土资源局”更名为“武威市国土资源局凉州分局”。

二、地籍管理

2003年5月,以1989~1992年土地详查为基础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完成。数据库建设于2001年7月开始,2003年5月全面完成。2006年9月30日完成凉州区1∶10000土地利用图件与数据库更新数据库建设。2006年5月投资15万元逐步实行档案的微机化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管理。

对历年来形成的地籍档案,进行分类扫描,实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逐步实行地籍档案网上公开查询。

土地登记发证是为了确认土地产权关系,保护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规范房地产市场,实现全面、依法、科学、统一管理土地。1989年武威市土地管理局开展土地登记发证工作,截止2006年12月31日,武威市国土资源局凉州区分局共颁发《国有土地使用证》4445本、《集体土地所有权证》1015本、《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135098本。1997年开始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截止2006年12月31日共颁发《土地他项权利证明书》226本。

三、土地普查1958年秋,武威县开展了“以县为单位,以公社为基础,以耕地为主”的第一次土壤普查,历时3个月,初步查清全县为山区土壤和平源土壤两大类型,四大土区(山区旱地、山区水地、平源山水区、平原泉水区),22类65种。

1979年5月,历时4年5个月,于1983年10月,完成了全县55个公社、黄羊河农场、机关农场的耕地以及草原、森林、水域、荒地、沙漠土壤普查任务。查清全县3个土区中共有15个土类、22个亚类、20个土属、75个土种,其中耕作土72种。

1989年7月至1992年11月,开展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又称详查)。查清了全市土地总面积为7456797.3亩,其中耕地面积1897159.7亩,园地面积74898.6亩,林地面积209834.4亩,牧草地面积1124836.9亩,居民及工矿用地276371.4亩,交通用地76843.5亩,水域用地225612.1亩,未利用土地3571240.7亩。

1993年11月,武威市开展城区地籍调查工作。1998年到2006年12月对武南镇、黄羊镇、城东工业区、永丰镇的1121宗土地完成调查工作。2000年6月开始,对武威市山区及沿山区15度~25度和大于25度的坡耕地进行调查评价,于9月完成了调查评价、数据汇总图和图件编制。

四、土地征用

民国年间,划拔、征用土地等事宜由国民党武威县政府建设科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划拔、征地等先后由县人民政府建设科、计委、建设委员会管理。截止1986年,共批准划拔、征用土地的单位24个,征用耕地292.6亩,荒地、弃耕地125.27亩。1986年至1988年4月,批准征用土地单位106个,征用耕地476.68亩,荒地、弃耕地、河滩地574.11亩。从1988年土地管理局成立到2006年12月31日止,共征用农民集体土地1065.6449公顷,其中农用地846.0831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