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凉州卷
20816900000019

第19章 水利电力

一、水利机构

民国以前,武威县没有专司水利的职能机构,水利业务由县府兼办。兴修水利,多由社会贤达号召群众自办。水利管理,虽有地方法规,由于各自为政,贯彻不力。民国中期,武威县政府始设建设科,管理水利事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适应水利事业发展,建立了一系列专司水利的机构。1949年9月武威解放,县人民政府成立后,水利工程归建设科管理。1951年3月,县政府成立护林水利委员会,同年改为县水利协会。1956年3月,撤销水利协会成立水利科,为县专司水利事业的政府机构。1960年3月,水利科改为水利局。1978年9月改为武威县水利电力局。1985年县改市后称武威市水利电力局。2001年市改区后更名为凉州区水利局。

二、水利工程武威县于1958年到1974年,先后建成水库13座,其中中型3座,小(一)型2座,小(二)型8座,总库容1.04亿立方米,有效库容6724万立方米。

黄羊河水库库址位于张义镇境内,黄羊河水峡口入口处,是凉州区最早建成的一座中型水库。1958年4月动工,1960年11月竣工。总库容5644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377万立方米,死库容600万立方米,是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的水库。

南营水库库址位于南营乡南营村,金塔河出山口处。工程于1968年8月动工,1971年9月竣工。总库容162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383万立方米,死库容131万立方米,是以灌溉为主,兼顾发电、防洪的中型水库。

西营水库库址位于西营乡四沟嘴。总库容235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300万立方米,死库容75万立方米。工程于1970年10月开工,1976年底基本竣工,是以灌溉为主的中型水库。

人畜饮水工程从1996年以来,争取世行贷款1317.54万元,国内配套345.21万元,群众自筹621.98万元,先后建成一批人畜饮水工程,使24940户24.78万人29.3万头(只)畜的饮水困难得到了解决。

滴灌、管灌、喷灌工程2004年,完成日光温室滴灌工程2004套,面积2000亩。2006年,完成管灌工程配套面积1.2万亩,铺设总管道长61745米。到目前,分别在黄羊、杂木、金塔、金羊、清源五个灌区实施,共建成8个单项工程。铺设主管196.05公里,修建配套建筑物349座,完成实施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

三、农田水利凉州区的农田灌溉渠系以黄羊、杂木、金塔、西营四条山水河流为主,以其下游泉水渗出带河流为辅,形成比较完备的灌溉渠系。

黄羊灌区全长126公里。总径流中,降水直接产流占59.2%,降水渗入基岩裂隙排入河流的地下水占32.5%,春夏融雪水占8.3%。年最大径流量2.1亿立方米,最小0.7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1.42亿立方米。灌区总面积314平方公里,耕地24.34万亩。

杂木灌区灌区面积542.8平方公里。杂木河源于冷龙岭北坡,河源以降水和冰融水为补给水源。耕地面积28.1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6.43万亩。

金塔灌区灌区总面积299.5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85万亩。

西营灌区灌区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46万亩,林地1.2万多亩,西营河总长132.4公里,地下水蕴藏量约1.6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7.55万亩,保灌面积25.5万亩。

井灌区北起洪祥镇,南经凉州城向东至黄羊河农场以北广大地区成为机电井灌区。1989年,井灌有效面积46.9万亩,保灌面积42.09万亩,实灌面积48.22万亩。目前,纯井灌区和混灌区面积82.6万亩,占全区有效灌溉面积139.67的60%。

机井1961年,铁道部第一设计院在东关园艺场用钻机打成一眼钢管封闭井,深22.96米。1964年春,县抽水机站和十三里堡群众用人工预制成钢筋混凝土圈,打成武威第一眼大口井。1970年,全县打成机井252眼。1980年,全县累计打成机井3144眼。1989年,全市共有机井3233眼,配套机电井3064眼,灌溉面积48.22万亩。2006年全区配套机井5345眼,灌溉面积82.6万亩。

四、防汛抗旱

1989年以来,对城市造成危害的杨家坝河城防进行了续建和加固,使铁路桥至拥军桥两岸14.8公里堤防实现了永久防护,此外,黄羊河、杂木河、西营河、金塔河易造成洪灾的地均修了防洪堤。做好水库等重点防汛工程的安全运行工作,黄羊、南营、西营三座中型水库对拦蓄洪水,削减洪峰,轻洪水对下游的危害起了一定的作用。

凉州区防汛重点是三座中型水库,抢险队伍由水库所在灌区乡镇基干民兵为主组成,黄羊水库存由黄羊镇、谢河镇河东乡、黄羊河农场共组织2000名,南营水库由新华乡、金塔乡、高坝镇、柏树乡共组织850名,西营水库由西营镇、松树乡、丰乐镇、康宁乡共组织700名沿山易发洪的乡镇村组,小型水库,塘坝岁由受益乡村组织防洪抢险队伍。驻武各部队是防汛抢险的主力军,在特殊情况下执行重大防汛抢险救灾任务。

五、电力机构1970年10月13日武威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水利电力局。1985年5月,随着武威县改市,武威县水利电力局,改为武威市水利电力局。1994年1月20日将武威市水利电力局分设为武威市水利局和武威市电力局,撤销武威市农电管理站。2001年7月撤市建区后,武威市电力局随即更名为凉州区电力局。

六、电力生产

凉州区境内有武威市电力局和凉州区电力局两家管电机构。到2005年底,辖330千伏凉州变电站1座,容量24万千伏安。发放220千伏变电所1座,110千伏变电所5座,容量346500千伏安。35千伏变电所10座,容量52480千伏安。小水电站3处,容量10310千瓦。其它小电站25处,发电机25台,装机1403千瓦,齫入大电网运行的28台,装机容量10768千瓦,供出电量3429万千瓦里。35千伏输电线路15条,长234.5公里;6—10配电线路59条,长2149公里,有配变3789台,容量171240千伏安。1993年7月古城变电站投运,主变二台1800+1250千伏安;1997年3月清源变电站投运,主变二台4000+2000千伏安;1999年1月洪祥变电站投运,主变容量4000+2000千伏安;1999年12月高沟变电站投运,主变二台,容量为3150+1250千伏安;2000年4月东河变电站投入运行,主变二台,容量4000+2000千伏安;谢河变电站、建设变电站、怀安变电站正在建设,设备已安装完毕待投运,主变4台,容量10000千伏安。截至2000年底,共建成35千伏变电站19座,主变35台,容量105680千伏安。35千伏线路21条,长283.8公里。南营水电站总容量为4650千瓦,年实发电量1203万千瓦时;黄羊水电站总容量为2000千瓦,年实发电量690万千瓦时,西营总干电站容量为3750千瓦,西营水库电站总容量6450千瓦;年发电量2500万千瓦时。到2006年,发电量达3474.18万千瓦时。

七、电网建设凉州区有电始于1934年。当时马步青军驻防河西,在武威建立了小电厂,装有110伏、12千伏安发电机1台,50马力锅炉及卧式蒸汽机各1台,发电仅供官邸、富商之用。至1945年,设备破旧,停止运行。其后到武威解放一直无电。

1949年9月16日,武威解放后,三军八师在组织恢复电厂生产的同时,又增建24千瓦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34千瓦。1950年,成立武威人民电厂,开始发电,当年发电量达1.9万千瓦时。1958年,黄羊电厂建成投产后,武威人民电厂停止生产。年发电量为76万千瓦时,供电量为57万千瓦时。1972年至1974年,武威电厂、黄羊电厂三期扩建工程及35千伏输电线路先后建成或投产,装机总容量达9050千瓦,年发电量5028万千瓦时。1975年5月12日,武威县农电管理站成立。70年代,永昌大电网与武威接通后,武威县形成了由武威地区供电所、武威县农电公司两家管电的格局。1979年7月,南营水电站的大坝电站建成。1982年8月,黄羊河水库电站建成。1985年3月,丰乐、刘沛35千伏输电工程建成。1988年9月,建成西营河总干电站。1988年4月至1989年12月,建成凉州区最大的22万伏变电所1座,全区电力网已初具规模。1988年底,全区有发电厂(站)36座,220千伏变电所1座,110千伏变电所1座,35千伏输电线路5条,35千伏变电所9座,用电设备容量17.01万千瓦,总用电量1.57亿千瓦时,电网已遍布城乡,所有的乡镇都通电,94.3%的行政村通电,93.5%的村民小组通电。1992年12月,建成古城送变电工程,35千伏线路11.7公里。截至2000年底,凉州区建成220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4座,35千伏变电站18座,6—10千伏线路3150公里,总用电量3.4743亿千瓦时,全区100%乡镇通电,100%行政村通电,100%村民小组通电,城乡有99.9%以上的人用上了电。工业、农业灌溉、农副加工基本实现了电气化。

八、电网分布黄羊电厂输电网

黄(羊)武(威)线35千伏。全长38.9公里,共264基杆塔。

永昌电网联网河(西堡电厂)武(威)线110千伏送变电工程,全长71.6公里,共有杆塔370基。1976年在原河(西堡)双(城)线的基础上增建而成。

武威向市外输出35千伏线路黄大线黄羊电厂至古浪大靖变电所,全长58.8公里,黄古线黄羊电厂经古浪县城变电所,全长51公里。

35千伏武扎线武威110千伏变电站经以城变电所线于家湾,“T”接民勤县扎子沟变电所,全长18公里。

35千伏武九线武威110千伏变电所至九条岭煤矿变电所,全长65公里。

截至2006年凉州区内35千伏输电网有20条:武双线,武长、长吴线,武大线,大南线,黄水、水张线,大驼线,武刘线,刘丰、丰西线,武化线,化古线,武青线,刘武线,清高线,大东线,黄河线,高建线,武怀线,黄新线,于十线,武郊线。

九、农电建设1977年3月,武威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产,使凉州区工农业生产用电有了保障。到1979年,农用电网仅有35千伏农用变电所三座,35千伏输电线路三条,全长76.5公里。以后各年都进行了农网建设与改造。从1998年到2005年,凉州区电力局受武威供电公司委托先后进行了第一期和第二期农用电网工程的建设与改造,于2005年11月全面竣工。到2000年全区农村居民户数为18.59万户,全部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通价,电压合格率达到96.64%,供电可靠率达到95.56%,打破了乡镇条块分割的局面,使凉州区的农网建设更加合理。

第一期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自1998年开工,于2001年6月完工,完成10千伏线路新建工程147.655公里,10千伏线路改造工程539.687公里;0.4千伏线路新建工程624.86公里,0.4千伏线路改造工程185.253公里;配电变压器新建348台,改造311台。

凉州区第二期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自2002年开工,于2005年11月完工。完成35千伏十墩输变电新建工程实际完成建设主变两台,35千伏线路一条,新建线路总长2.893公里,改造线路长4.211公里;35千伏大柳输变电工程新建工程建设主变两台,35千伏线路一条,新建线路总长4.198公里;35千伏谢河变电站工程新建工程建设主变两台;35千伏大河变电站改造工程建设主变两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