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凉州卷
20816900000020

第20章 工业(1)

一、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凉州区有一些手工业作坊和十数家私营企业,管理机构无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工业管理机构随着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和工业发展情况而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到2006年底,凉州区设有区经济贸易局,区二轻工业总公司,区乡镇企业管理局,分别管理国营、集体和乡镇工业企业。

凉州区经济贸易局1950年3月,县政府成立工商科。1958年8月7日改为工业交通局。1981年11月7日,将工业交通局、工业交通办公室合并为武威县经济委员会。1983年11月,县经济委员会改为工业交通局,次年10月20日,成立县经济委员会。1985年6月19日,县改市后改称为武威市经济委员会,对全市工业进行综合管理。2001年,市改区后更名为凉州区经济贸易局。

凉州区二轻工业总公司1959年11月,武威县手工业联社成立。1961年11月20日,成立县手工业管理局,同县手工业联社合署办公。1983年12月7日,改手工业管理局为武威县二轻工业局。同年县改市后,武威县二轻工业局改为武威市二轻工业局。2001年,市改区后更名为凉州区二轻工业总公司。

凉州区乡镇企业管理局1961年11月20日,县上成立公社工业管理局,同县手工业管理局、县手工业联社合署办公。1962年,县公社工业管理局并入县工业交通局。1976年,县社队企业管理局成立。1983年,县社队企业管理局改名为县农村企业管理局。1984年,改为县乡镇企业管理局。1985年改名为武威市乡镇企业管理局。2001年,更名为凉州区乡镇企业管理局。2003年凉州区非公有制管理局从凉州区经贸局移交乡镇企业管理局。2006年,成立凉州区中小企业局与乡镇企业局合署办公。

二、建材建材工业,主要有水泥、水泥制品、砖瓦和表面装饰材料的制造。

水泥制造1958年,水泥制造最早用乡镇企业土法生产。到1961年,产量达362.7吨。1972年,完成产量4000多吨。到1979年达20500吨。到1987年达40000多吨。到1999年,达51000吨。主要生产企业有武南水泥有限责任公司。

水泥制品主要有混凝土水泥管,1966年开始生产,年产量80千米,到1999年达39千米;锥形水泥电杆1969年试制成功,年产量2470吨,到1999年产量达16271根;砖瓦由1951年开始生产的11万吨到1999年达39543万吨。

砖瓦制造相传在汉武帝设置武威郡以后,即大量生产。武威雷台汉墓建设用砖经压力实验,耐压能力好于现代机制砖。民国末年,年产量20万块左右。1968年首次使用机械砖机。到1999年产量为170万块。到2006年产量达2.12亿块。

表面装饰品是80年代开始生产的新型装饰材料。1985年年产量为29600平方米,到1999年达33万平方米。

三、化学

化学工业,主要有化肥、化学材料、日用化工、烟花爆竹和炸药制造。

化肥制造业武威南化工厂、武威市磷肥厂化肥早在1958年就已生产,到1999年年产量达15403吨。近年来,凉州区的化肥生产企业不断发展,生产规模较大的有武威华源肥业有限公司、中坝磷肥厂等。

化工材料制造业化工材料制造业起步晚,发展快。产品有泡花碱、工业白凡士林、精制白油、钠基脂、硫酸、硫代硫酸钠、硫化钠、表面活性剂、环氨乙烷、糠醛、硬化油等。

日用化学工业日用化学产品有肥皂、民用蜡烛、动物胶、化妆品等。武威市化工塑料厂、武威生物制品总厂主要生产食用明胶等产品。

四、纺织纺织工业以毛纺、棉纺、针纺和棉麻加工业为主。

毛纺织业凉州宜畜牧,毛纺织业较为发达。据清代张澍《凉州府志备考》记载,唐时武威生产的毛毯等产品已进贡朝廷,并远销西域诸国。据近年考古发现和文字记载,西夏时就有木刮布刀、石纺轮等纺织工具,其产品主要有氆氇、毛褐、毛毯等,除满足本地区需要外,还远销外地。民国时棉毛纺织、漂染作坊遍布城乡,以毛纺织为业的“毛匠”为数不少,一般家庭利用空闲时间也进行纺织。据《河西志》记载,民国30年(1941),河西地区产毛褐布2.2万多匹。

甘肃爱雅纺织集团公司原武威纺织厂是本区最大的纺织企业,1988年国家投资3681万元,在武威纺织厂建有5000锭亚麻湿纺生产线,主要产品亚麻远销各国,多次获优质奖。

武威地毯(毛纺织厂)主要产品有京式、美术、彩花地毯和纯毛提花毯。1974年起地毯出口创汇,主要销往日本、美国、英国和东南亚国家。2000年,武威地毯厂破产。

五、食品加工与酿造业民国时期较为突出的为面粉业和制糖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个体手工业计775户。1952年,在城区东关街成立了第一个手工业合作社——武威东关农具生产合作社。1978年,个体工业首先从农村起步,逐步发展壮大。1981年,个体工业66户。1989年城乡个体工业1715户。从业人员4135人,工业总产值2037万元。到2006年,较有规模的食品加工与酿造企业有734户,从业人员16682人,总产值达44.93万元。主要以磨粉、榨油、酿酒、饮料、糕点、罐头、肉类加工、调味品、豆制品和制糖业等为主。

磨粉业主要有黄羊红太阳面粉企业集团,日加工小麦300吨。黄羊金三角面粉厂日加工小麦200多吨,永昌张义面粉厂日加工小麦300吨,黄羊金穗面粉厂日加工小麦200多吨。1999年,全市面粉产量4.54万吨。2006年,小麦加工企业已发展到462户,年产小麦粉93.8万吨,总产值28.5亿元,交税金1900多万元。

食用植物油加工业食用植物油是以胡麻、菜籽压榨而成。1949年,年产量仅为20吨,到1999年,年产量达2125吨。2006年产量达8300吨。主要生产企业有武威植物油脂公司。近年来私营榨油厂迅速发展起来,而且大都采用现榨现卖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食用油的新鲜纯正度,很受群众信赖。

白酒酿造业凉州区酿酒业可追溯到汉代以前。民国时,酿造烧坊遍布城乡,酿造工艺简单,方法落后,酒质低劣,浪费粮食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城乡烧坊多被取缔,黄酒酿造被淘汰,白酒则由专业企业生产。五六十年代农业尚不发达,用于酿酒的粮食有限,客观上限制了白酒酿造的发展。1957年,白酒产量达到236吨,是1949年到1973年中的最高纪录,其它年份均在百吨上下徘徊。1977年产量突破千吨,达1003吨。1979年,凉州曲酒问世,揭开了武威白酒酿造史上的新篇章。此后,凉州大曲、凉州特曲、凉州皇台酒等凉州牌和松鹿曲酒、冬虫夏草酒、凉国春等松鹿牌两大系列曲酒相继研制成功,推向市场,畅销省内外。其中尤以凉州曲酒、凉州皇台酒、凉国春、凉都最为著名,先后在全省、全国酒类质量评比中频频获奖。成为全省重点酿酒基地之一。全区白酒生产企业主要有甘肃皇台集团、武酒集团。到2006年新研制开发的皇台本色系列酒和武酒系列酒已成为白酒消费市场的知名品牌。全区年产白酒4623吨。产品远销省内外。

啤酒酿造业1984年由武威齿轮厂试产成功后,生产西凉牌和花雨牌啤酒,年产量达2719吨。到1999年,年产量达40118吨。2006年,年产量60600千升,主要生产企业:青岛啤酒武威有限公司(原武威啤酒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