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凉州卷
20816900000023

第23章 交通运输

一、道路

唐时,武威郡姑臧县的主要道路有:凉州——原州道(今固原),长约450公里;凉州——灵州道(今灵武西南部);凉州——兰州道;凉州——鄯州道(今乐都);凉州——甘州道(今张掖)。武威是枢纽。

明时在甘肃境内设有83驿,凉州卫领5驿。随着海上丝路的开通,内地交通发展相对缓慢。

清时,武威县境内有五驿,驿站配备187人,马173匹,牛81头。

民国2年(1913),废除驿站。时武威有至永昌、民勤、古浪等地的大车道,全长约275公里。民国26年(1937),成立甘新公路督办公署,马步青任督办,负责修建甘新公路河西段。

武威县境内一段,全长83公里,有桥梁31座,计59孔380米,涵(洞)道244道,全路以砂砾铺筑,为汽车道。抗日战争时期,河西处于后方,出口的羊毛、茶叶等物资经武威西运猩猩峡、哈密等地外销,再将苏联援华物资、人员及石油东运至内地。雅布赖盐池的盐,也经武威运往省内各地及新疆、四川、陕西、河南等地。甘新公路在支援抗战、保障供给、促进经济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民国37年(1948),新建武(威)民(勤)路一条,长97.5公里。民国38年(1949),新建武(威)仙(米寺)路一条。主要大车道有:

武威——四十里堡——丰乐堡——永昌,全长80公里;武威——大河驿——靖边驿——双塔——古浪,全长65公里;以上两路与甘新公路的古浪到永昌段相吻合。

武威——钟家大门——香家湾——民勤,全长97.5公里;武威——上古城,全长25公里;

武威——西营——五沟——九条岭,全长68公里。

二、公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次整修境内的甘新公路和大车道。后逐渐将大车道改为公路。经过50多年的不断发展,凉州区的公路建设已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截至2006年底,凉州区境内有国道一条:通称312线(连云港—霍尔果斯),区境内里程为77.2公里。2003年至2006年全线改建为高速公路。

省道一条:民勤——九条岭,区境内里程99.77公里;专道8条:槐安—仙米寺,里程12.52公里;G312线—飞行学院,里程2.5公里;九条岭—水磨沟,里程15公里;九条岭—卫星台,里程8.5公里;丰乐—大口子,里程12公里;炮校—北门,里程5.9公里;高坝—四十里堡,里程5.9公里;凉州区—火车站,里程2.05公里。

县道12条:凉州—古浪,里程44.585公里;牛家花园—祁连,里程22.1公里;南营—旦马,里程6.31公里;刘畦—黄羊,里程37.9公里;东河—黄羊农场十二连,里程20公里;黄羊—吴家井,里程30.936公里;武威—下双,里程21.2公里;前庄—西营,里程40公里;俞家湾—蔡旗,里程10.18公里;黄羊岔口—哈溪镇,里程41.166公里;凉州区—武南镇,里程16.6公里;金昌—武威,里程26.25公里。

乡道39条,总里程377.271公里。全区的38个乡镇(含九墩滩指挥部)全部通了油路,油路通达率100%;448个行政村中,有448个通了公路,公路通达率为100%,有150个逐步形成通油(水泥)路;公路通畅率为33.48%。

三、铁路

凉州区境内有两条铁路运输线:一条是横贯东西的兰(州)新(疆)铁路线;另一条是干(塘)武(威)铁路线。这两条铁路为凉州区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必需品的运输作出了巨大贡献。

兰(州)新(疆)铁路于1954年4月修入武威县境内,县境内共长76公里(即256公里~332公里)。1960年7月建立武南火车站。

干(塘)武(威)铁路于1958年10月动工修建。1961年3月开始临时运行。1966年1月正式通车,使兰新线和包兰线连接起来。干武铁路主要地段属沙漠、荒原,气候干燥、风沙大、条件艰苦,承担武威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及远至北京、天津和东北)的客货运分流任务。

1964年2月,设立武威铁路分局,办公地址在武南镇。1978年,玉门分局划归武威分局。武威铁路分局共辖车站105个。2005年3月18日,武威铁路分局撤销,设立武威铁路办事处。

四、桥涵截至2006年底,全区境内共修建有大中小型桥梁151座,其中国道73座,省道12座,地方道路66座。有涵洞5318道,总长5.39万米,其中国道618道,总长1.42万米;省道597道,总长4455米;地方道路4403道,总长3.52万米。市郊有荣华桥、天马桥、光明桥、拥军桥、清水河桥共5座。

荣华桥:为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桥,柱式桥墩,桥梁全长140米,主跨为8孔,每孔跨径13米,桥梁净宽25米,其中主车道15米,两侧人行道各5米。石雕栏杆扶手,1995年建成。

天马桥:为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桥,柱式桥墩,桥长140米,主跨为9孔,桥梁净宽42米,与杨家坝河斜交,2005年建成。

光明桥:为钢筋混凝土坦肋拱桥,主跨5孔,桥长86米,净宽6.5米,初建于1975年,2005年对其进行加固维修。

拥军桥:位于炮校西门,为钢筋混凝土T型梁桥,桥长110米,净宽6.5米,1992年建成。

清水河桥:位于凉古公路6公里处,为8孔跨径13米空心板桥,柱式桥墩,桥长120米,2002年建成。

五、运输

1、驿道、大车道运输

早期驿道、大车道运输工具主要是人、牛、马、驴、驼等。牛主要从事拉车运输;驴主要从武威西南山驮运煤炭和往城里驮运粮食;骆驼主要从雅布赖盐池驮运食盐至武威,一般每年约有800峰骆驼担任运盐任务,每月往返三趟,每峰每次可驮运150公斤。另外,还向包头、京、津等地驮运商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城区有两家骆驼行,多从事长途运输。据统计,1949年,全县有运输马4187匹,骡子3204头,毛驴5.02万头,牛3.91万头,骆驼1600峰。现在,牲畜仍然是边远地区和部分贫困地区的主要运输工具。

机械运输工具发展缓慢。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凉州区出土的东汉铜车马仪仗俑、牛拉木车、马拉木轺车等实物证明,最迟在东汉时,凉州区一带已有了以牛、马等牲畜作动力的运输车辆,这种车,一直沿续到清朝末年。光绪元年(1875),清朝钦差大臣左宗棠为办理新疆军务,在河西走廊至新疆的运输线上组织官商大车5000余辆,驼、驴等牲畜3.45万多头(峰)。其中,在凉州和肃州组织大车2000辆,驴1500头,担任军需粮食运输。

抬轿是供官职人员和财主使用的交通工具。民国22年(1933),从外地传入“东洋车”(即黄包车),以人为动力,供人乘坐。还有一种为铁木轮车、胶轮车,长途运输多以畜力车为主,马车店成了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随着交通业的发展,许多驮道、大车道被整修为公路,铁木轮车、胶木轮车逐渐被淘汰。现在,大部分地区的运输工具主要是自行车,架子车,手扶拖拉机,三轮、四轮农用车,汽车等。

2、公路运输

甘新公路建成后,以货运为主的公路运输有了较大发展。抗日战争时期,苏联援华物资大部分沿甘新公路运往内地。民国28年(1939),武威成立汽车站。

1952年,武威县客运汽车1辆。1958年成立了县运输公司。1976年,全县专业运输车辆31辆。1989年,全区有大客车55辆,到2006年,武威汽车运输集团公司客运车辆发展到110辆,全区交通业完成公路客运量844万人(次),客运周转量45447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571万吨,货运周转量55249万吨公里。1996年,武威城区开通市内公共交通线路,公交车辆由最初的8辆发展到2006年的112辆,公交线路由2条扩展到目前的8条。市内小型出租车到2006年底已达1160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