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凉州卷
20816900000022

第22章 建筑业与房地产

一、建筑业

凉州区建筑技术和建筑业的源头,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皇娘娘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遗址中就有房子9座,房子呈方形,半地下穴式和地面建筑都有。说明新石器时期,凉州区已经有住宅建筑。到东晋时,凉州区的建筑技术和建筑业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到明清时期,凉州区建筑技术和建筑业又有了很大发展。据《武威县志》记载,武威在明时曾加固凉州城并且增修了许多建筑物,仅城内和城郊的寺庙就有100多座。现存的古建筑多数是明、清时期重修或新建的。著名的古建筑群文庙是明正统二至四年修建的,海藏寺是明成化十九年重修的,大云寺古钟楼是明洪武年间重修的,雷台三星殿是清早期建筑的。清末民初,武威经济凋敝,建筑业也渐趋衰落,但民间仍有相当数量的掌握古建筑技术的能工巧匠。20世纪20年代,武威城区建筑业中著名的泥、瓦、木、油工匠就有李生瑞、王福、郭长庆、马万和等20余家50余人。当时建筑业者大都独立经营,自找活路。有一个经官府指定的行业牵头人,名曰“行头”,常和各方联系,当时建筑业的行头名叫李生瑞。

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罗什寺塔,原系晋代建筑,唐代及明清时期均重修。1927年武威大地震时被震毁。1934年5月由李生瑞率领两个儿子,招募了一些工匠和民工按原样重修,年底竣工,重修后的罗什寺塔式样如旧,保留了原建筑艺术风格。此外,还修复了东岳台和雷台等古建筑。

武威近代建筑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1937年,国民党骑五军军长马步青从天津招聘来“洋灰匠”(现代瓦工)杨再生,协同武威工匠,先后修建了河西清凉池、河西大旅社、河西印刷厂、河西电厂、东关花园“洋楼”等一批武威近代建筑物。1939年成立了武威县总公会,下设各同业公会。建筑业同业公会包括铁、木、石、泥、瓦、油等行业。由于社会动荡,除了修建土木结构的民用住宅外,再没留下有声望的公共建筑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原建筑业同业公会进行了整顿,改组为建筑油裱公会,主任为杨再生。建筑业者仍然是个体经营,自找活路。由于当时处于恢复经济时期,建筑项目多,许多歇业者又纷纷重操旧业。到1954年建筑业户已达40余户,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增加了1倍。

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建筑队伍发展很快,到1989年,全市建筑业户已达306个,从业人员1.55万元,2000年建筑企业发展到590户。总产值达4.15亿元。到2003年,建筑企业总数发展到645户,从业人员达49111人,总产值达24.4亿元。到2006年,全区建筑企业总数已发展到654户,从业人员达49895人,总产值达34.97亿元。勘察设计从业单位达到3家;建设监理从业单位2家,其中乙级1家,丙级1家。取得资质的建筑企业从业单位达45家,其中二级企业22家,三级企业23家,从业人员4.5万人。主要建筑企业有:武威再就业建设工程(集团)公司、武威全圣集团公司、武威建隆建筑有限公司、武威第一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武威金程建筑公、武威市第二建筑公司、武威市第三建筑公司、武威市中良建筑公司、金塔建筑公司、和平建筑公司、金羊建筑公司、高坝建筑公司等建筑企业。这支建筑企业队伍既有收费标准低、服务态度好、后勤包袱轻、施工期限短的优势,又有良好的质量信誉。活动范围除武威市外,已涉足甘肃省金昌市、玉门市及新疆、青海等4省及20多个县市。

二、房地产开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凉州城区的住宅基本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土木结构四合院,出廊房,格子门窗;一种为土木结构平房,门窗简单狭小,泥土地面,草泥抹墙。1951年进行过一次房屋地产调查,计有公私房4.65万间,地产2874亩2分8厘7毫。

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住宅建设发展较快。房屋由土木结构向砖木结构、砖瓦房过渡,墙壁抹白灰纸筋砂浆,室内地面由青砖铺垫,或筑水泥地面,顶棚用纸糊或纤维板装订,门窗采用折合新式门窗,调和油漆涂刷,窗户安装玻璃。到20世纪60年代末,新建住宅达20.67万平方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的3倍。建设住宅所用材料更新、水泥、白灰、砂石、钢筋用量比重增大,房屋质量有所提高。到20世纪70年代末,建成住宅33.21万平方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住宅建设登上了新的台阶。1979年7月,武威县房管所在西大街修建了第一栋居民住宅楼。

进入20世纪80年代,住宅建设由单一的国家投资、单位主建的统一局面,向私人自建、集资联建、城建部门建商品房等多元化发展,住宅的类型由单一的平房向二层楼小院向高层楼群发展。到1989年底,城区住宅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楼152栋,建筑面积27.7万平方米。

到2006年,有各类房地产企业89家,其中开发企业64家,评估机构3家,信息咨询6家,物业管理企业16家,注册资金总额3.73亿元,从业人员1500多人。其间,共开发建设住宅项目70个,施工面积达125.49万平方米,商品房竣工面积达108.7万平方米。新建天一时代城、碧水兰庭、南苑小区、天瑞小区、银城花园、万通小区、雷台小区、怡景园小区、世纪小区、富民花园小区、天宁苑小区等一批住宅小区,目前全区人均居住面积达20.3平方米。

随着房地产开发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加强了房地产的登记管理工作。到2006年底,累计完成房地产测绘面积363.28万平方米,核发房屋权属证书23827本,办理房地产交易转让登记证23034户(套),成交额14.4亿元;办理房产抵押登记、核发《房屋产权证》3282户(本);核发《房屋租赁许可证》11668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