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凉州卷
20816900000030

第30章 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2)

武威县“****”运动,自1951年10月至1952年6月结束。经过自觉交待、检举揭发、内查外调、查证落实,县属单位落实有贪污问题的237人,其中贪污旧人民币百万元以下的167人,百万元以上千万元以下的50人,千万元以上的20人,贪污金额达5.2亿多元。运动中退赃2亿多元,占贪污总数的39%。贪污人员中,党员11人,团员52人,老干部20人,新干部137人,留用人员79人。

(4)三大改造

1953年开始,****武威县委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12月,武威县成立了截河坝和达家寨两个初级农业合作社。

1956年底,入社农户达96.4%,全县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武威县个体手工业,1949年城乡有25个行业,1200多户,从业人员5100多人。1952年至1955年上半年,全县建立农具、铁器、木器、缝纫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4个,从业人员109人。1955年5月,成立武威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筹备委员会,加强对手工业合作化的领导。到年底,相继建立缝纫、制鞋、麻绳、铁器生产合作社4个,从业人员117人,又建立缝纫、制鞋、自行车修理、白黑铁生产、金器生产(金银首饰加工)、箩笼生产、木器生产等11个生产小组,从业人员94人。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2月,县上成立私改委员会,经2个多月的工作,基本完成对私营商业的改造。城市:公私合营404户,从业人员806人,资金8.7万多元,设总店9个,门市部90个,分销处16个;合作商店(社)1141户,从业人员1381人,资金17.5万多元,设总店13个,门市部203个,分销处6个;合作小组365户、从业人员412人,资金2.8万多元。农村:公私合营18户,从业人员34人,资金1.6万多元,设商店4个;合作小组101户,从业人员114人,资金2.3万多元,设门市部75个;流动货郎担23个。

(5)整风、反****1957年4月,****武威县委成立五人整风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前后参加整风、反****斗争的干部、教师3900多人,运动持续到1958年秋结束。在运动中,对当时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地过于严重,把大量人民内部矛盾当成敌我矛盾,造成了反****斗争的扩大化,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后果。全县定“****分子”

200余人,其中一部分被送到农场劳动教养,一部分由原单位监督劳动。另外,还定“中右”157人,作为“内控”人员使用。

(6)“******”和人民公社1958年5月,县委在制定当年工农业生产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指标时提出:“三年跨秦岭,五年超千斤县”的目标,具体要求是1960年亩产800斤,1962年亩产1080斤,工业产值到1962年达到1.3亿元。盲目追求高指标,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亩产5000破1万、力争天下第一田”等不切实际的口号。

在“******”中,农村曾实行生产集体化、生活军事化,队队办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下双、张义等地强迫实行男女分居、集体住宿的军事化生活。全县普遍发生了平调富队钱、粮,宰杀家禽,砍伐社员树木,割私有制尾巴等****错误,给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后果。1958年10月,将原38个乡改建为17个人民公社(1961年划为53个,1966年划为52个),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7)“**********”

1966年5月16日武威县委召开常委会议,对武威县“**********”作了部署。此后,武威县城乡中小学“红卫兵”组织迅速兴起,他们大搞所谓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这一行动,惊动了千家万户,使一些文化遗产和文物遭到破坏。

1966年11月至1967年2月,城乡中等学校“红卫兵”组织徒步远征小分队,分赴延安、遵义和一些大城市进行革命串连,****武威县委和县人委被“造反”组织夺权。工厂停工、学生停课,工农业遭到破坏。造反派组织(战斗团、队等)争相建立。到1967年6月底,各种名称的战斗团、队有近百个。从1967个10月13日到1968年7月,先后发生武斗12起,致死人命40余人,抢劫武器事件30起,抢劫财物事件21起,搞得人心惶惶,社会秩序极为混乱。1968年8月18日,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武威县革命委员会。开展“清理阶级队伍”。有2382人被审查揪斗,有108人定为敌我矛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武威县广大干部和群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拨乱反正,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对全面纠正“左”倾错误,恢复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起了重大作用,为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清除了思想障碍。1978年8月,成立落实政策领导机构,组织力量,开始对历次政治运动的受害者分别进行平反。

二、中国国民党

1、组织概况

民国14年(1925)7月,国民党甘肃省临时党部筹备委员会成立后,武威县正式设立分部。

民国29年(1940),武威县党部下属16个区分部,62个党小组,381名党员。民国32年(1943)3月,武威县党部在城区设8个区党部,18个区分部。民国37年(1948)党团合并后,三青团经费全部停发,同年,经登记合并后的党团员只有1300多人(登记前4000多人)。

2、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于民国23年(1934)5月4日在武威县建立一个区队部。至民国28年(1939),武威区队下属13个分队。是年,举行入团宣誓15次,吸收团员89人。民国29年(1940)春,11月15日,三青团武威分团部正式成立,有8个区队,21个分队974名团员,主要分布在农、工、商、党、政、军、警和教育部门。民国37年(1948)党团合并之后,三青团活动遂告停止。

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53年1月建立民革武威县领导小组。1954年,召开第一次党员大会,正式成立民革武威县委员会,党员近30人。1966年5月“**********”开始,民革工作中断。1978年8月,召开第四次党员大会,恢复组建了民革武威县委员会。1985年11月,召开民革武威市第一次党员大会,时有党员72人。1987年7月,民革创办中山业余学校。1989年,民革有6个支部,82名会员。1991年11月29日,民革武威市第三次党员大会召开,委员会下设5个支部。1996年11月21日,民革武威市第四次党员大会召开,下设4个支部。2001年武威市改为凉州区,民革武威市委员会更名为民革凉州区委员会,是年11月,民革凉州区第五次党员大会召开,下设4个支部。2002年12月民革凉州区委员会整体升格为民革武威市(地级)委员会,民革凉州区组织出现空缺。2004年11月10日,民革凉州区第六次党员大会召开,下设2个支部。2006年9月调整为3个支部。

四、中国民主同盟

1952年9月正式成立民盟武威县小组。1953年秋,改为民盟武威县支部。1966年5月“**********”开始,民盟活动中断。1979年,恢复民盟武威县支部,登记盟员15人。1985年1月,民盟武威县委正式成立,截至1989年有116名盟员。2001年武威撤地设市建区。2003年4月,在民盟原武威市(县级)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民盟武威市(地级)委员会,民盟凉州区活动出现间断。2004年11月,在民盟武威市(地级)委员会划分出的凉州区盟员的基础上成立了民盟凉州区委员会。

五、中国民主建国会

1956年9月,民建武威支部成立,时有会员13人。1979年9月9日,恢复支部委员会,时有会员16人。1989年5月30日,正式成立民建武威市委员会,7个基层支部,81名会员。是年5月29日,民建武威市第一次全体会员大会召开,出席大会的会员有76人,下设7个支部。1992年12月11日,民建武威市第二次全体会员大会召开,时有会员90人,下设7个支部。1996年10月29日,民建武威市第三次全体会员大会召开,时有会员101人,下设9个支部。2002年3月26日,民建武威市第四次全体会员大会召开,时有会员117人,下设9个支部。2002年12月31日成立民建凉州区委员会。2004年11月10日召开了民建凉州区第二次代表大会,时有会员90多人。2006年8月,委员会重新设立6个支部,同时成立4个工作部。

六、中国民主促进会1988年11月11日,民进武威市支部委员会正式成立。2002年12月29日,原民进武威市(县级)委员会升格为民进武威市(地级)委员会。2004年11月10日,重新成立民进凉州区委员会。

七、九三学社

1988年5月17日成立九三学社武威支社,时有社员15名。1994年12月28日,更名为九三学社武威市委员会。2001年撤地设市后,划归九三学社省委领导。2004年重新设立九三学社凉州区委员会。截至2006年底,九三学社凉州区委共有社员21名。

八、中国农工民主党1994年10月27日,中国农工民主党武威市支部成立。2001年8月20日,中国农工民主党武威市(县级)委员会升格为中国农工党武威市地级委员会。2004年11月20日,农工党凉州区委员会成立,并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2006年8月5日,农工党凉州区委员会成立了4个基层支部委员会。截至2006年12月,农工党凉州区委员会有党员5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