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凉州卷
20816900000038

第38章 教育(1)

一、机构

明、清时期,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为教育行政官员。

民国4年(1915),武威县设劝学所。民国15年(1926),改为教育局,民国23年,局改为科。民国27年,恢复局。民国29年,再度裁局复为教育科。

1949年,武威县人民政府沿袭旧制设第三科。1950年3月,改称武威县人民政府文教科,总管全县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科学等方面的工作。1978年10月,改称为武威县人民政府文教局。1986年,市政府决定文化、教育分设,成立武威市教育委员会。2001年,市改区后,武威市教育委员会改名为凉州区教育委员会。2002年7月改称为凉州区教育局。

二、体制在丰厚浩繁的史籍中,记载着武威自西汉以来,历朝官府兴办地方教育,培养人才的业绩。

十六国时,前、后、南、北四凉都曾建都姑臧,统治者采取宽和政策,“习文修武,保境安民,教化风行”,文化教育兴盛,官学、私学蓬勃发展。明、清两朝,崇文重道。清康熙设博学鸿词科,广选品学兼优、文词卓越之士,形成了“古文之盛,前古罕闻”的盛况。以文学知名的李蕴芳、张美,各有名著数十种;嘉庆进士张澍,著述等身;牛鉴官至两江总督,名于当世。

长期的封建社会,以孔孟思想为主导,在其影响下,除官办的儒学、书院等学府而外,武威城乡还设有官办和群众集资或家庭设立的义学、社学、私塾,他们聘请教师、招收门徒,为科举进仕培养人才,形成了完整的封建教育体系。

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入侵,国势日衰,清政府鉴于外交受挫,处处受帝国主义欺凌,感到非兴学不足以富国强民,于是“罢科举”、“兴学堂”,改革教育制度。嗣后,封建教育制度向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转化。光绪三十一年(1905),武威县开始兴办了一些中、小学堂(书院改为学堂)。

民国时期,武威县废除了中、小学堂,改建和创办了一批中、小学校,施行国民教育。中、小学教育有所发展,但受高等教育者寥寥无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彻底废除了旧的教育体系,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武威市(县)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都具有一定规模,形成了遍及城乡的教育网络。农村教育在改革中,施行“分级管理、分级办学、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调动了地方办学的积极性,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1990年,凉州区的教育管理体制继续实施1986年以来确定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并逐步健全完善教育管理机构,强化教育工作,明确了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职责。2002年起,撤销了学区辅导站,全区农村中小学教师职工工资由区财政统一管理和发放,从根本上解决了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进一步落实和理顺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三、学校

1、幼儿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私立晋华小学和万寿宫小学曾附设幼稚班各1个,后因经费困难停办。

1953年创办第一所幼儿园(现为区第一幼儿园),1958年在“******”中,农村曾掀起队队办幼儿园的热潮。全县农村有幼儿园1466所(实为托儿所),入园幼儿8万多人。因有名无实,质量很差,1960年全部停办。1965年,武威专区创办幼儿园1所。1982年后,幼儿教育发展较快,农村小学和厂矿学校兴办学前班45个,城市企业单位办幼儿园(集体)8所。1985年创建武威县第二所幼儿园。1989年底,全市有幼儿园24所。20世纪90年代私立幼儿园发展很快,城区先后开办8家,为幼儿教育发展注入了活力。到2000年,全市幼儿园已发展到361所,入园幼儿23972人,教职工1057人。到2006年,全区幼儿园达364所,入园幼儿20097人,教职工1172人。

到目前凉州区内的重点幼儿园有:武威市实验幼儿园(1965年创建)、凉州区第一幼儿园(1953年创建)、凉州区第二幼儿园(1985年建)、凉州区西苑实验幼儿园(私立)、凉州区和平爱弥儿幼儿园(私立)、凉州区水电幼儿园(民办)。

2、小学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武威县知县张廷武改天梯书院为武威高等官小学堂。次年,城乡共设有初等小学堂43所。宣统元年(1909),凉州知府王步瀛于王府街郝氏宅设凉州府模范两等小学堂。

民国元年(1912),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小学校令》,小学堂改为小学校。民国5年(1916),初级小学校改为国民学校。民国12年(1923),推行新学制,国民学校又改称初级小学校。时有完全小学4所,初级小学60所,学生3585人,全年经费12915元。

民国36年(1947),全县完全小学13所,初级小学200所。

1949年9月,城乡公办完全小学17所,私立小学6所。此外,城乡还有202所初级小学。

1951年后,在校学生发展到2.3万多名。1958年,贯彻“公办与民办”并举、“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全县公办小学338所,民办小学增加到369所,在校学生8.8万多名,达到了每个生产队有小学。当时虚报浮夸风盛行,许多民办小学有名无实。

1966年5月,“**********”开始,小学教育遭到破坏。耕读、简易小学全部停办,全日制小学的教学秩序十分混乱。1970年,全县部分完小附设初中班。1978年,恢复秋季招生,压缩农村141处小学教学点。1982年,农村设中心小学53所。1985年,学龄儿童总数7.15万人,入学7.06万人,全区小学入学率达到98.9%;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8.2%;毕业率为98.5%。1989年,全区有小学572所,在校学生9.8万多名。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在校学生巩固率达98.32%;毕业率达99.8%;初等教育普及率达99.62%。2000年,全区有小学518所,在校学生129937人,教职工5540人,入学率100%,其中专任教师5355人。到2006年,全区有小学470所,在校学生100329人,教职工5625人,其中专任教师5491人。

区属重点小学有:

凉州区和平街小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利用天梯书院旧址建立高等官小学堂。1953年,定名为和平街小学。

凉州区会馆巷小学前身为私立晋华小学和秦光小学。1955年,两校合并为武威县会馆巷小学。

凉州区共和街小学现有在校学生2400多人。

凉州区西苑实验小学始建于1996年,现有在校学生2198人。

蚂蝗小学1951年建校,地处凉州区清水乡蚂蝗村,形成了“文明、远志、勤奋、求实”的校风,“勤奋、踏实、刻苦读书”的学风,遐迩闻名。

3、中等教育光绪三十二年(1906),知府联寿改建雍凉书院为凉州府中学堂。

民国时期,武威县有武威中学和私立青云中学两所中等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青云中学与武威中学合并,以原青云中学为校址,定名为武威中学。

1955年8月,建武威第一初级中学。1956年先后建武威第二和第三初级中学。1955年9月,武威中学改为武威一中。随后,第一初级中学改为武威二中,第二初级中学改为武威三中(今市卫校地址),第三初级中学改为四中(羊下坝),并创办五中(黄羊镇)。

1958年“******”时期,相继创建六中(大河)、七中(张义)、八中(双城)、九中(四十里堡)、十中(新华)等5所普通中学;并发展全日制农业中学34所,半日制(半耕半读)中学74所。1961年后调整后的普通中学7所,即一中、二中、三中(大河)、四中(羊下坝)、五中(四十里堡)、农大附中、黄羊镇铁路中学。

1980年,将65所完全中学压缩为54所。1981年,恢复秋季招生。1982年春,又将完全中学调整为14所。1985年5月27日,****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有步骤地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凉州区直属中学实行校长负责制,推行目标管理,狠抓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1990年,共有中学72所,其中初级中学56所,在校学生32134人;完全中学16所,在校学生11150人,教职工3327人,其中专任教师2691人;职业中学9所,在校学生2188人,教职工241人,其中专任教师195人。到2000年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时有完全中学13所,在校学生8931人,初级中学64所,学生57069人,教职工3677人,其中专任教师3234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7所,在校学生2228人,教职工272人,其中专任教师223人;私立初级中学1所。到2006年,全区共有中学80所,其中初级中学63所,在校学生58561人;完全中学17所,在校学生26906人,教职工4793人,其中专任教师4336人人。

区属重点中学有:

武威一中省级示范性高中,在校学生3300多名。

武威二中为武威市重点中学之一,在校学生4500多名。

武威铁路中学省级示范性高中,2004年从武威铁路分局划归地方管理,在校学生2200多人。

武威第六中学省级示范性高中,在校学生4500多名。

武威第十八中学原武威师范学校改建。

武威第十五中学原武威地区财贸学校改建。

武威第七中学(地处黄羊镇)。

武威第九中学市级示范性初中,在校学生23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