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凉州卷
20816900000039

第39章 教育(2)

4、中等专业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省、地党政领导重视中等专业教育的发展。从1955年开始,在武威创办了一批中等专业技术学校。

甘肃省农业机械化学校创建于1958年5月,校址在黄羊镇,录属省农业厅领导。

甘肃省乡镇企业学校该校于1985年经省计委、省教育厅批准,由原武威地区农业干部学校改建而成。位于武威市东关街市民南路。2006年,在校学生1160多人。

武威地区财贸学校地处武威火车站北端建设路。1979年筹建,为普通中专,2003年,一部分并入武威职业学院,一部分改为武威十五中。

武威地区体育运动学校1973年6月,由武威地区文教局创办,1986年,定名为武威地区体育运动学校,校址在市区南关街。

武威卫生学校校址在城区东关(原武威三中校址)。1973年8月,地区决定成立武威地区卫生学校。2006年,在校学生3000多名。

甘肃省水利学校1956年创建,属省水利厅管辖。校址在黄羊镇,1963年迁至景泰。

武威地区工业学校1980年创办。1987年该校合并于武威教育学院。

武威师范学校民国4年(1915),甘凉道尹马邻翼创办甘凉道立师范学校(今武威十八中所在地),设乙种讲习科和附属小学。次年,由省财政厅筹拨开办银810两筹建,称甘肃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民国25年(1936)春,奉省教育厅令,改为甘肃省立武威师范学校,1949年,在校学生285人,教职工21人。2003年,改建为武威第十八中学。

武威市教师进修学校1978年2月,县文教局创办。

5、高等教育甘肃农业大学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由兰州迁入武威县黄羊镇,与当时正筹建的甘肃农学院合并,定名甘肃农业大学,是全省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基地。1986年后,该校陆续迁往兰州。

武威职业学院1983年,武威行署筹办地区教师进修学校,无学历教育资格。以举办各类培训班和与其它院校合作办学为主。2003年4月7日,甘肃省教育厅批准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并开始面向全国招生。到2006年,在校学生达5000多人,教职员工180多人。

甘肃畜牧工程技术学院校址在黄羊镇。是全省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培养基地。1952年创建,原名西北畜牧兽医技术学校,校址在西安市瑞禾村。1958年6月迁入黄羊镇,更名甘肃省畜牧学校。2005年,更名为甘肃畜牧工程技术学院。

电大分校前身系1979年甘肃省电大武威工作站。1987年,改称甘肃电大武威地区分校(简称电大分校),管辖所属市(县)教学班和工作站。

6、职业教育20世纪50年代后期,武威县兴办农业中学。1958年,大队办半耕半读农业中学14所,社办农中20所。1959年,社办农中调整为10所,1961年停办。

1965年,办起农中12所。“**********”初期,农中停办。1980年5月,又改建为农业技术学校。1975年,双城拖拉机分站(在双城镇中山湖)改建为武威县红专学校。1983年9月,永昌区中学改办为农业中学。1984年4月,九墩、红星两所普通中学改为农业中学。秋,文教局职业技术学校成立。1986年,武威市成立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市教委增设职业技术教育科。有关业务部门,曾分别举办水电技术学校、财务财会学校、商业学校、供销学校、粮食学校、水利培训学校。

1989年,有区属职业中学5所,在校学生1255人,教师102人,厂矿职业中学5所,在校学生832人,教师45人。到2006年,全区有职业中学(中专)5所,在校学生2119人,教职工220人。

7、成人业余教育

(1)农(市)民业余教育

1950年12月,农村兴办冬学、夜校,开展扫盲教育。1952年11月,县上举办了“速成识字法”教师训练班,城乡建立扫盲点837个,学员6万多人。1954年,民校527所。1956年,民校1644所。1959年底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年来,全县共脱盲13.85万人,占全县青壮年16.31万人的86%,基本实现了无盲县。“**********”开始后,农民业余教育停顿,文盲有所回升。1981年,采取“一堵、二扫、三提高”的措施,开展扫盲工作。1988年,经省、地验收,基本达到脱盲市的标准。

(2)成人自学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于1984年在武威首次开考。1989年,开考25个专业,780门课程,报考人数累计1.1万多人次,专科毕业学员214人。2006年,开考37个专业,其中本科22个,专科15个。报考人数3868人,其中本科2867人,专科1001人,专科毕业学员学员209人,本科毕业247人。

四、教师

1950年全县有中小学教师435人。1966年3840人。1978年7857人,其中民办教师5274人,到1989年,全区中小学教师共9191人,其中民办教师3236人。从1990年起,贯彻“关、招、转、辞、退”的方针,加快解决民办教师的转正问题。到1995年,全区中小学教职工达12298人,其中专任教师9875人。到2000年全区中小学教职工人数达9489人,其中专任教师8812人。截至2006年,全区中小学教职工总数为10550人,其中专任教师9887人。

1989年,专任教师职称评定,中学(含教师进修学校)有1877名教师取得职称,其中高级55人、一级422人、二级812人、三级588人;小学(含幼儿园)有2091名公办教师取得职称,其中高级375人、一级1184人、二级509人、三级23人。民办教师有2727人取得职称,其中中学二级职称的14人、三级职称的19人;小学高级职称的26人、一级职称的1248人、二级职称的475人、三级职称的955人。

截至2006年,全区共有中学高级职称的教师281人,中学中级职称的教师3507人,初级职称教师5398人。

五、教学研究

“九五”以来,全区教育系统开展了以“科研兴教”、“向教研要质量”的大讨论活动,明确了教研在提高教育质量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全区设有教学研究室1个,专职教研员15人,其中中学高级职称5人,一级职称10人,分设有中教室、小教室、资料室、电教室和编辑室,下设14个学科小组,选聘兼职教研员119人;全区中小学设立的教研组(室)共1851个。

1990年,继续实施甘肃省代表国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办事处签署的“全面提高小学教学质量联合革新计划”(简称“JIP”计划);1992年,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课堂教学“评优”活动,100名教师获得市级“优胜者”;1993年,全区开展实施“教研年”,区教委提出了“向教研要质量、人人搞教研、个人有专题”的口号;1995年,构建实施“一十双百”教研工程,即树立10所教研示范校,100所JIP项目学校,100名教研骨干。1997年,区教委制定了《关于加强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确定21所学校为实施素质教育示范校;1998年,召开全区素质教育现场观摩会、教研工作会议,制定下发了《武威市学法指导实施方案》、《武威市“张思中外语教学法实验与推广”实施方案》;2003年秋季,全区中小学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工作开始实施;2004年,召开了全区新课程评价研讨会,举办了第三届凉州教育论坛,进行了评选“名师”、“三十佳”、“教学能手”、“教学质量标兵”活动;2005年,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凉州教育论坛和全区教研工作会议。

六、教育经费

清代教育经费来源于募捐基金和学田田租及房租。光绪元年(1875)和光绪五年(1879),凉州知府龙锡庆先后两次捐助生息资金2.28万串,并于光绪元年(1875)设“同善公当”,生息营利。光绪十三年(1887),凉州知府陈才芳捐赠3051串487文。光绪十年(1884),龙锡庆曾责令凉州府官员倭杞会同“兴文社”(乾隆七年,由武威正堂欧阳永创办,系资助士子赴乡试的社团福利组织)清核“同善公当”资金。仅1875年至1881年,除各项开支外,实获余利1.43万串。

民国时期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有“公当”资本生息费、乡约入册费、牲畜官用费、学田田租、上拨经费等。民国2年至25年(1913~1936),共有“公当”资本大洋2.15万元。民国元年至10年(1912~1921),牲畜官用费大洋3284元。民国19年至28年(1930~1939),乡约入册费大洋10.8万元。民国2年至20年(1913~1931),上拨经费3.21万元。民国24年至31年(1935~1942),社教费大洋3200元。以上共计大洋16.08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教育经费以财政拨款为主,群众筹资、勤工俭学收入为辅。

1949年全县教育经费仅为21174元。到1958年,教育经费为129.71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支出的8.1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教育经费也逐步增长。1980年,教育经费支出上升为405.7万元。1990年,全区教育经费总计1774.1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0.5%。1995年,全区教育经费总支出达4399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37.3%。到2006年底,全区教育经费总支出达24688万元,占全区财政总支出的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