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凉州卷
20816900000041

第41章 文化艺术(2)

3、宝卷宝卷是唐代变文、宋代说经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吟唱文学,在甘肃河西一带极为流行。变文吸收学习了印度佛经的结构形式,而宝卷则是在继承的同时更加民族化,使之成了地道的中国讲唱文学的一种。它的基本形式是韵白结合,有说有唱。白话是念卷人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经过等,相当于戏曲中的“道白”;而韵文则是为了加强气氛,引发情感的。白话是“讲”或“说”,韵文是“吟”或“唱”。韵文的主要形式是7字句和10字句,要念的铿锵有致,琅琅上口。宝卷在念的过程中原来也是有不少调子的,但大多早已失传,现仅有少数几个民歌俚曲。宝卷的脚本大多是木刻板和手抄本,内容大致有宗教题材、根据历史传说和故事编写以及反映社会及日常生活三类。它以一种朴素的形式,作为一种通俗的审美对象而存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2005年,宝卷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杂调弹唱

杂调弹唱是以眉户调为基调的民间演唱曲艺,有叫十八杂调的,有叫凉州小曲的。自汉开辟河西四郡后,十六国时期,中原等地移民于此,各地民歌小调相继流入,又和本地小曲相融合,形成了以眉户调为基调的杂调弹唱。其曲调有60多种,有自弹自拉自唱的,也有一人唱别人伴奏的。常用乐器有三弦、二胡、竹笛、撞铃、竹瓦等。最少有一件,视条件而增减。

演唱曲目很广泛,以青年男女婚姻爱情的居多数,个别曲目有****色彩。

5、音乐舞蹈古代的凉州被誉为音乐、歌舞之乡。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统一中国后,把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旧曲雅乐和盛行北方的新声胡乐制定为九部乐。其中《西凉乐》是吕光、沮渠蒙逊先后建立后凉、北凉政权后,吸收龟兹乐形成的,北魏灭北凉后输入中原。《龟兹乐》是吕光征伐龟兹时引入的,北魏时传入中原。唐朝著名的《西凉乐》、《西凉伎》、《凉州曲》以及由此改编的《霓裳羽衣舞》为古代音乐舞蹈史上的稀世珍品。诗人王维的《凉州赛神》,李端的《胡腾儿》,元稹、白居易的同名诗《西凉伎》等诗篇,对凉州音乐、舞蹈有生动的描绘和高席的赞美。唐以后,政权迭变,兴衰交替,音乐、舞蹈方面的活动没有文字记载,活动是肯定有的,如民间的舞狮、跑旱船、耍社火等,就是从历史上沿袭下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舞蹈呈现一派生机,尤以1978年以后,更加繁荣。音乐方面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对戏曲音乐的改革和歌剧音乐的创作,有些引起了强烈反响,有些获得好评和奖励。在音乐的普及方面,各中、小学都开了音乐课,通过办音乐培训班、音乐艺术比赛,造就了一批音乐人才,有的进入了音乐专业行列,有的考入音乐院校。一批音乐工作者从1980年开始完成了国家十大文艺集成中有关音乐方面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4种音乐集成的武威分卷。专业剧团演出音乐专场,行业系统和中小学也举办音乐演唱会,这些都反映了音乐事业的可喜成就。

舞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秧歌舞遍及城乡。“**********”中“忠字舞”狂热一时。1980年以后,友谊舞兴起,继而迪斯科流入。传统的民族舞蹈如狮子舞、跑旱船、攻鼓子,在群众中又恢复了原有风貌并有创新。在中小学普遍兴起了校园舞蹈,颇受青年人和社会各界赞赏。

6、秦腔

秦腔是凉州区的传统剧种,演出的剧目很多,无精确数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曾对戏曲剧目进行了审定,对一些宣扬封建迷信、因果报应和丑化劳动人民的剧目,国家明令禁演。还对一些剧目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进行了大量的改编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戏剧舞台上一改过去良莠混杂的局面,呈现出一派新气象,演出的剧目富有现实教育意义。秦腔创作成绩喜人,曾多次在演出大会中获奖。秦腔剧本发表于省内外多家报刊杂志上。

秦腔在凉州兴起以来,从艺人员大多数是陕西籍人,尤以演员中居绝大多数。随着秦腔在凉州持续发展,凉州籍艺人逐渐增多,演员中也不乏艺技高超的人物。近年来,凉州秦腔艺人创立起多家秦腔演出场所,秦腔演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7、歌剧、话剧歌剧、话剧是新兴的剧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凉州区没有演出过歌剧,话剧在抗日战争时期传入凉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成立的武威分区文工团是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团体。歌剧、话剧都演,后虽经变革,仍保持演歌剧、话剧为主的风格。50年代以来,由老一代剧作家创作,由全国各大剧团上演的歌剧、话剧在武威大都先后演出过。如歌剧《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窦娥冤》、《江姐》、《洪湖赤卫队》、《刘三姐》等。话剧《西望长安》、《雷雨》、《野火春风斗古城》、《万水千山》、《霓虹灯下的哨兵》、《兵临城下》、《少帅传奇》、《一双绣花鞋》、《十五的月亮》等。

8、半台戏半台戏是凉州区解放前活动在广大农村的半职业性小戏班,唱眉户调,演折子戏,从艺人员不超过10人,有“七紧八慢九消停”之说。农忙散伙,农闲集中行艺,在广大农村利用草坪、庙台演出,故称半台戏。半台戏可以说是眉户剧为适应旧社会在广大农村演出而形成的一种独特形式。

五、文学创作

凉州区自汉置河西四郡以来,人文荟萃。早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张轨建立前凉政权后,河西地区被史家誉为“衣冠不坠”的“多士”之邦。张轨及其后代都有著述。

南北朝时期的阴铿是跨梁、陈两朝的大诗人,他的诗风格与何逊相近,世称“阴何体”。清张澍在《二酉堂丛书》中辑录的《阴常侍诗集》,有诗25首行于世。

北魏时的阴仲达,据志载“少以文学知名”。同时代的段承根有《赠李宝》7章,每章四言八句,行于世。

唐朝的李益是大历四年(769)进士,也是中唐时期的大诗人。

元代余阙是元统元年(1333)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淮南行省左丞、都元帅。其诗有阴铿遗风,诗文集称《青阳集》。

清代武威有进士42名,他们大多在功业上有所建树,能文善诗,且有兼长书画者,有少数在功名上不得意,但颇有文才,留有佳作。

民国时期文人的文学作品很少,出现过一些咏诗作文的文人,但作品均散佚无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辟了文学创作的新天地。先后涌现出许多业余创作新秀,写出了不少有水平的作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凉州籍的专业和业余文学创作人员,弘扬传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文学创作活动持续繁荣,进入了一个蓬勃兴盛的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全区的长篇小说创作,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较之以往有了突破性的成就。到2006年,由凉州籍文学工作者创作的长篇小说及短篇小说、散文、诗歌集子公开发表、出版共20余部,成为评论界关注、研究的重要对象。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者作品,当属陈开红的长篇小说《大漠祭》,获冯牧文学奖。陈开红的另一部长篇小说《猎原》也有较大的影响,入选国内长篇小说排行榜。此外,郭开洲的《春待来年》、董堂寿的《独弦操》等长篇小说以及宋振林、赵旭峰等人的文学评论、短篇小说、散文创作也受到业内人士的好评。

六、美术绘画艺术早在五凉时期就有很高水平,前凉张骏“于姑臧城南筑城,起谦光殿,画以五色,饰以金玉,穷尽珍巧”(《晋书·张骏传》)。北凉时开凿的天梯山石窟,留有壁画、雕塑,引起当代美术界很大兴趣。亥母洞石窟和石佛崖石窟遗留的壁画,据考证是西夏时的绘画艺术。据碑刻记载,从汉唐到元明逐步建成的莲花山宏伟的寺庙群,有很多雕塑和壁画,还有明代建成的许多寺观庙宇也都留有泥塑佛像和壁画。

清代出现过几位有名画家,有山水画家李洪荫、马世忠、白复龙、张美如、王翰三、马阳健、王成基等,有花鸟博古画家齐振鹭,有佛像画家杨元贞、杨先声父子。民国时期较有名的画家有满族人吴晓泉,善画山水人物,曾在武威的几所中学当美术教员。另如贾坛、权爱棠的山水画也较有水平。还有一位善于彩绘庙宇寺观的清末秀才、民间画师李墉,他除彩绘外,善画壁画、塑佛像,并长于书法,凉州的庙宇寺观在清末到民国年间都是由他彩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美术事业蓬勃发展,美术界多次举办个人或联合画展、书画展,邀请外地画家来武威办展览。美术界代表人物有刘绍宗、丁二兵、麻永忠、王金城、陈石等人。

自1999年以来,凉州区的美术事业发展迅速,先后举办各类展览60余次,参观人数达7000人次。创作的许多作品,在全国、省、市相关展览中入选,并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1000余幅,并分别参加了全国、省、市举办的各种展览,并获得了奖项。

七、书法元代的余阙是凉州人,能诗善书,尤长于篆隶,《元史》说他的篆隶“古雅可传”。清代的举人、进士及乡学宿儒中工于书法的很多,据史料记载和留有墨迹的有曾国杰、景瑞、郭正都、党正、王国辅、苏王景、王三捷、白清远、孙大经、王录、张栋、赵升、刘丕曾、曹缉、武瓒、陈之墉、牛鉴、张美如、张澍、赵永年、杨成绪等。民国时期的书法家有贾坛、权景猷、丁旭载、唐发科,他们的墨迹多毁于“**********”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书法艺术在传统的基础上向创新迈进,发展很大,尤以1978年后成绩显著。爱书法、练书法的风尚在社会上有上升趋向,书法新秀逐步成长,在凉州书坛上较有名气的书法家有:郭中藩、徐万夫、丁二兵、麻永忠、陈石、靳鉴、张德生、赵长军等人。全区的书法作品多次参加了省、市、区举办的各级书法展览,并获得了奖项。

八、图书凉州区最早的图书馆建于民国15年(1926),由县长王鲸筹建,民国23年(1934)正式成立,附设在县政府教育局。民国26年(1937)并入民众教育馆,地址在文庙文昌宫,所藏图书有《万有文库》、《少儿百科全书》等。民国22年(1933)成立民众阅览室,地址在教育局和公共体育场。1956年7月15日正式成立武威县图书馆。1987年,全市除城关镇外的6镇32个乡,都建起了图书室,共藏收书4.5万多册,村文化室320个,共藏书14.34万册,随着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也建起了大小不等的图书室。私人藏书已很盛行。1989年底总藏书12.67万册,还有各种期刊和报纸合订本1.06万册,各种期刊639种,报纸67种。成人借阅图书达2.19万人次,读物达1.48万册次,还开展送书到校活动,借阅达3290人次,图书达7780册次。目前,图书馆藏书达16万多册,年借阅量成人达5万人次,12万册次;少儿达2.8万人次,5万册次,图书开架借阅率达80%以上。

九、档案1959年7月8日成立武威县档案馆,是****武威县委、县政府直属的文化事业机构。

1989年1月,档案局、档案馆合署办公。有文书档案2.27万卷,照片档案225张,会计档案149卷,土地证560册,报刊、杂志、图书、资料4056册(袋、盒)。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属各事业、企业单位、厂矿、学校都建有自己的档案室。到2006年,全区共有各类档案室1200多个,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1900多人,基层档案室共有各类档案50万卷(卷、册),机关企事业单位建档工作规范有序,448个行政村已统一了档案装具,50个社区已实现了100%建档。馆藏档案和资料近5.2万卷(册、盒),其中文书档案156个全宗48424卷,会计档案3355册,科技档案4盒,另有声像档案17盘,照片档案1365张,图书资料3230册。2006年,区档案馆面向社会征集明、清档案及民国档案50卷,使馆藏档案的年限提早至明成化六年(1470),距今63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