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凉州卷
20816900000040

第40章 文化艺术(1)

一、机构

凉州区的文化事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基本处于自发的无政府状态。历代的基层政权没有专管文化的机构,文化工作由教育部门兼管。民国15年(1962)成立通俗讲习所,归县政府教育科领导,后改为民众问事处,民国23年(1934)改为民众教育馆,这便是民国时期武威仅有的文化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把地、市、县原有的文教局(科)分设为文化局和教育委员会(1956年文化与教育分设两科,一年后仍合为一个科)。武威市人民政府于1985年9月27日决定把文教局分设为文化局和教育委员会。1996年5月23日,撤销了武威市文化局、武威市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了武威市文化体育局。2001年,武威市文化体育局改称为凉州区文化体育局。

二、民间文艺

1、民歌

凉州区有丰富的民歌,内容广泛,曲调悠扬,有些曲子在全国范围流行。民歌的题材有劳动、生活、爱情、历史、风土人情、传说故事等。凉州群众把唱山歌叫“漫少年”,有一人唱的,也有互相对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武威县文化馆多次进行普查、收集、整理工作,于1956年和1981年举行过两次民歌演唱会。1989年将收集的民歌编印成《武威市民歌集成》,收入民歌1200首。2002年,本地作者赵旭峰把多年收集的凉州民歌整理成册,在《西凉文学》刊出。

2、故事

故事在民间流传很久,男女老少都可讲,群众也爱听。故事内容包罗万象,无奇不有,有听来的,有从书上看来的,也有自己编创的。1983年7月省群艺馆举办全省首届故事调讲,武威参加2人,讲出冯天民创作的《凉州钟的故事》、《杨成绪的故事》。1984年省群艺馆举办全省第二届故事调讲,武威裴树唐创作的《张抠搜外传》和李田夫创作的《活龙王状告活龙王》,分别获创作二、三等奖,田子元获讲出三等奖。1987年省群艺馆举办全省第三届故事调讲,武威王小平、顾惠珍获讲出三等奖。冯天民创作的《捉鬼记》获创作三等奖。

3、社火凉州社火遍及城乡,由来已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大年正月初五以后,农村以自然村,城市以街道为单位,由专管社火的元宵会筹集资金闹社火。排练一段时间后,正式装扮起来先去庙进香,然后逐院逐户去闹。每到一家先焚香拜祖,然后在院中耍闹,主人要招待。没有元宵会的村子要请邻村社火去闹,必须隆重招待,一直闹到正月十六日以后才卸装。闹社火是民间性的文化活动,还有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之意。社火深入到家庭院落去闹,群众认为可以消灾免祸,保佑平安。各地社火的组成大同小异,最能表现凉州特色的是唱社火曲、卖膏药。社火曲是四句一首,曲调是固定的,唱词可即兴编,也可改头换面地套,多为颂扬或祝福性的词语,卖膏药是膏药匠宣传凉州特有的王蛤蟆的膏药,通过宣传膏药的万灵药效,编造一些打诨逗笑的语句,目的是惹人嬉笑一番。近年来,社火表演在文化主管部门的组织下开展,规模相应地扩大,并在城区主要街道集中游走演出。内容也注入了富有时代感和反映改革开放成就及展示企业风采的新内容,而且和其他文艺形式统一安排,集中活动。

4、铁芯子

这是流传较广的一种民间文艺活动。凉州的铁芯子是在清朝时期由华北地区来凉州经商的人传入的,主要活动在城市。其特点是设计奇巧惊险,是高层次的活动形式。把十二三岁的男女小孩装扮成某一故事中的人物,分两层或三层固定在铁支架上,铁支架不外露,而是隐藏在戏装下面,相互连接在一起,支架根端固定在平台上。有的人物看来悬在空中,实际上有一根与支架连结的铁圈把人物稳定在铁架上,既不会出险情,也不感到难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的铁芯子是由大商号承办的,雇16个壮汉分两班轮流抬着平台游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由各行业系统承办,主体内容有了时代感,把平台固定在汽车上缓缓行进。

5、四坝攻鼓子攻鼓子是流传在武威凉州区北乡的一种民间鼓乐舞蹈,据说是古代军旅出征前的一种乐舞的遗存,其中沉淀着凉州先民们剽悍勇敢、不畏强敌、乐观豪迈的精神。解放后,凉州区四坝镇农民和凉州区文化馆的业务人员等不断挖掘整理了这一民间艺术。1995年,四坝攻鼓子曾赴北京参加全国民间舞蹈调演,获优秀节目奖。1990年4月,四坝攻鼓子作为艺术片《西部之舞》的重点节目,由甘肃电视台拍摄在全国发行放映。近几年来,又先后应邀参加了丝绸之路节、全国第四届艺术节及民运会开幕式等艺术表演活动,并多次获奖,被专家和群众誉为“西部鼓魂”。四坝攻鼓子已形成老年攻鼓子、中年攻鼓子、青年攻鼓子、少年攻鼓子四个梯队,其主要骨干人员被凉州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5、腰鼓队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从老解放区传来的文化活动。男女青年装扮成工农劳动群众为主体的腰鼓队,人数最少在20人以上,舞姿和鼓点要合拍,且变化多样。腰鼓队除春节配合社火、铁芯子活动外,遇有重大喜庆活动,如“国庆节”、“六一”儿童节等,也组织腰鼓队增强节日的喜庆气氛。2000年以来,先后自发组建的“凉州夕阳红秧歌队”、“西大街腰鼓队”、“富民社区腰鼓队”、“火车站街腰鼓队”等民间民俗表演团队经常活跃在城市广场上,还多次参加市、区组织的重大喜庆活动。

6、元宵灯会凉州的元宵灯会历史悠久,唐代已颇具规模。唐玄宗李隆基随道教大法师叶法善腾云驾雾来凉州观灯的故事,虽系神话传说,但也可说明唐朝时凉州的繁华和元宵灯会的盛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每年元宵节都要举行灯会3天。四条大街的大商号摆上跨街牌楼式的灯架,张灯结彩;大小铺号门前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火树银花,彩灯如海,游人摩肩接踵,至午夜始散。乡间的元宵灯会最有特色的是金塔寺(金塔乡金塔村)的黄河灯,所谓黄河灯是取黄河九曲八弯之意,有“阵排天地,势摆黄河”之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城市的元宵灯会和金塔寺黄河灯仍循例举办,但内容更加新颖别致,灯也由电灯代替蜡烛,色彩不断变幻,更增加了诱人的景象。文化主管部门也大力协助举办好这一传统活动,为凉州灯会增强了地方特色。进入21世纪,四川自贡等地的灯展也进入本地,为每年的元宵灯会增添了新的内容。

7、器乐合奏

器乐合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唢呐为主,配以鼓钗击乐的吹鼓手班;一种是以弦乐为主配以击乐的鼓乐班,都是半职业性的。在民间遇有祝寿、结婚、庆新居等喜庆事和丧事、祭祀时,请合奏班助兴或致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仍有活动。1980年以后,录音机已取代器乐合奏班,乐曲仍取用当地传统曲调,但在边远山区仍有合奏班在活动。近年来,有喜好乐器的中老年人还组成了各种自乐班子,而且由器乐爱好者组成的各种乐队也随着市场的需求迅速发展起来,为各种商业及婚礼庆典提供服务,既活跃了气氛又能即兴表演,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8、歌咏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唱歌主要在中小学校开展。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战歌曲广为流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革命歌曲遍及城乡,开会、上夜校等群体活动,首先由老区来的同志教唱革命歌曲,以后唱歌成了群体活动的前奏曲。唱歌以青年人为核心扩大到中老年人,在城镇农村,不论是街头巷尾,还是田间地头、水库工地,到处歌声起伏。“**********”时期,人人都会唱毛主席语录歌,是为适应当时的政治气候。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流行歌曲由城市向农村扩散。为推动群众性的唱歌活动,区文化馆曾多次举办以教唱新歌为主的声乐培训班,受过培训的人达万人以上。新时期中,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组织都把歌咏活动作为单位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区文化主管部门每年都组织开展形式不同的文艺演出活动和各类庆典演唱会及歌咏比赛,极大地丰富了社会文化生活。

三、民间工艺凉州的民间工艺主要是刺绣和编织。

刺绣在清朝、民国时期比较普遍,有绣像(神像和人像)、装饰物,如寺观中的伞盖、帏幔、旗帜,商号门前的横幅、竖旗,家庭中的桌裙、椅披;穿着方面的坎肩、马褂、围肚、绣花鞋,直到生活小用品如钱荷包、烟荷包、笔袋子等,也有绣戏装的。到民国后期,大件刺绣已衰落,仅在妇女中间绣一些实用性的小物品,如藏针用的针扎子、袜底子、袜后跟,旧式枕头上的枕顶子、烟荷包、绣花鞋等。群众俗称扎花,会不会扎花是品评妇女针线活好不好的标准。随着时代的演进,刺绣逐渐冷落。1980年以后,刺绣又从实用型转入装饰性,一些普通家庭中,可看到在各色布料上绣有花卉鸟类的枕套、被罩、电视机罩、床围等刺绣品,但工于此艺者已很少,且由手工刺绣转向机绣。

编织在清朝、民国时期很多,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实际是一种农副产品。有麦杆编织品,如草帽、蟋蟀笼等,芦苇编织的炕席,芨芨草编织的炕席、粮囤、担筐、背斗、车圈等。柳条编织的簸箕、柳筐、簸篮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五六十年代仍很普遍。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外地竹编品的流入,生产工具的改进,有些编织品已衰落,如手编草帽、芦苇编织品、芨芨编织品已被外地机制草帽和竹编织品取代,虽未完全停编,但已不普遍。近年来有用高粱杆子编织厨房小用具如蒸蔑子、锅盖子的,但不广泛。

四、曲艺戏剧凉州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的曲艺曲种有说善书(也叫讲圣谕)、说书、凉州贤孝、杂调弹唱4种。说善书是乐善堂居士们通过宣讲因果报应的故事,劝化人们行善作好事的活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已经消亡了。

1、说书

在清代末期就有这种活动。据老人回忆,清末有个外号叫樊光光的说书艺人,在道台衙门旁边的土地祠内说书。民国二十几年有个丁□,说书颇有名气。武威说书艺人所说书目不外是演义小说、剑侠小说和公案小说。建国后也有说新书目如《林海雪原》、《新儿女英雄传》的。说书场所在城内广场和茶园。“**********”期间说书被禁止。1978年后取消禁锢,但后继无人,再无职业说书艺人了。偶有出现,不过是几个年老退休的人为打发流逝的岁月,消遣自娱而已。

2、凉州贤孝

“凉州贤孝”是凉州独特的弹唱曲艺,它通过弹唱的故事感化人们为贤行孝,故名“贤孝”

。贤孝是自弹自唱、以唱为主、说唱结合的曲艺。基本乐器是三弦,有条件的配以板胡、二胡、撞铃、竹瓦等。贤孝的曲调有甜音、悲音、哭音之分。贤孝艺人多为盲人,群众称之为“瞎贤”。凉州贤孝的形成无考,艺人都说清同治年间武威长城乡红水村的落第秀才盛其玉是凉州贤孝的祖师。明朝人聂谦著有手抄本《凉州风俗杂录》,书中谈到明末就有贤孝。

据调查在我国只有“凉州贤孝”、“河州贤孝”、“西宁贤孝”3种,格调大同小异。“凉州贤孝”的曲目,艺人们概括为24孝、36记、72案。贤孝的行艺方式一是固定在茶园唱,二是被人请到家中唱堂会,水平不高的只能走街串巷、赶集市庙会围地摊行艺。1984年国家民政部、文化部、广播电视部、音乐家协会、盲人聋哑人协会联合举办盲人声乐比赛,叶玉贤的自唱曲目《王婆养鸡》被县、省选拔为参赛曲目,把录音磁带送北京参赛,被评为三等奖。2005年,凉州贤孝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