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凉州卷
20816900000045

第45章 文物(2)

下双寨大庙及魁星阁位于凉州区城东北15公里的下双乡下双寨。始建年代不详,从建筑风格来看,为清代建筑。此庙建在高约3—5米的上下两层夯土台基上。大殿坐北向南,面宽三间,周围有廊,重檐歇山顶,斗拱已简化成彩枋,四角翘起,下为木质爪式作装饰,殿前有过殿三楹,东西两面有廊房。台下东南角有魁星阁一座,建筑在高约2米多的方形土筑台基上。阁的平面为方形,面宽一间,周围有廊,两面辟门,东有台梯可以攀登,二层八角塔式圆顶,刹为绿色琉璃制成,自下而上有覆钵、露盘、圆光,顶略似葫芦形的宝瓶,表面光亮,色泽鲜艳,阁内有嘉庆时八角藻井匾额一块,正书“笔点青云”四字。1993年3月29日,甘肃省人民政府重新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古墓葬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雷台汉墓位于凉州区金羊镇新鲜村雷台观。1969年10月当地农民在台脚下挖防空洞时发现一座大型砖室东汉墓。1997年初又发现2号墓。出土器物共230多件,最突出的是一匹铜奔马,引起国内外的极大关注,先后在法、英、瑞典、意、日等19个国家展出,博得很高评价。1983年国家旅游局将铜奔马定为中国旅游标志。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旱滩坡墓群位于凉州区祁连山北麓,地跨柏树、松树、西营3乡镇。在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1公里的大片沿山台地上,分布着汉晋墓群。墓多为土洞墓,间有砖室墓。多次发掘清理,出土木质鸠杖、王杖律令、彩绘木俑等。1981年9月10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景寨墓群位于凉州区东河乡王景寨村。墓葬区东西长3公里,南北宽约2.5公里,地面有明显的土冢约三四十座,一般为砖室墓。此处不仅是汉代墓葬,且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1981年9月10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磨嘴子汉墓群位于凉州区城南15公里祁连山下,地跨新华、古城两乡镇的高低不平的嘴形台地上,有新石器时代的马厂文化遗址。汉代墓葬多为土洞墓,间有砖室墓。此处土质含碱大,内夹石蕊物质,土质坚硬,加之地气干燥,具有保存地下文物的优越条件。1981年9月10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嘴喇嘛湾唐墓群位于凉州区南营乡青嘴村群山环抱的青嘴、喇嘛两个山湾里,分布着唐代吐谷浑慕容氏家族的9座墓葬。1981年9月10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狼洞子滩汉墓群位于凉州区清源镇王家新庄村。1981年9月10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沙滩汉墓群位于凉州区下双乡于家湾村。1991年9月10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坡墓群位于武威市南营乡穿城村东面的山坡上,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200米内为其保护范围。1993年3月29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洪祥滩墓群位于武威市城北25公里的洪祥乡洪祥村,东西与南北各为4公里左右。1993年3月29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馆藏重要文物仪礼简

1969年出土于凉州区新华乡磨嘴子王莽时期的汉墓,共存469简、27298字,是一部完整的包含9篇《仪礼》的经书,这是迄今发现保存最完整的仪礼简。这批汉简,除极少数竹简外,绝大部分是木简,用松木制成,长约50.5—56.5厘米,每简有60个字左右,都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这批仪礼简的价值在于:保存完整,整齐有序,保存了原书的原貌,为研究汉代经书和校勘《仪礼》版本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王杖简曾有两次发现,一是1959年在凉州区新华乡磨嘴子18号汉墓中出土的《王杖简》,完整无缺,编为一册;二是1981年又在这里发现《王杖诏书令册简》26枚,除缺少1枚外,其余保存完整。现存之简长23.2—23.7厘米,宽0.9—1.1厘米,每简字数在4至35字之间。《王杖十简》在此前出土后,曾引起史学界对汉代养老、尊老制度及有关诏书令的年代、排次、个别字的释读等问题的争论,《王杖诏书令册简》出土后,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为史学界围绕“年七十赐王杖”产生的许多疑问找到了明确的答案。

医药简1972年出土于凉州区柏树乡旱滩坡汉墓,共存92枚。这次发现,不仅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我国解放前所发现的医药简的总和,而且内容也相当丰富,它包括了医学上的内、外、妇、五官等各类疾病的诊疗方法、所用药物、针灸学诸多内容。保存了比较完整的各科方剂30多个,方剂中所列药味近100味。它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的原始文物,对研究我国医学以及中药发展史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博俑1972年出土于凉州区新华乡磨嘴子汉墓,是丰富多彩的武威汉代木雕中的代表作之一。“六博”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国古代棋类游戏,也称博、博戏。六博俑中两男俑对面跪坐,中间放一方形二层木棋盘,对弈的木俑神情专注,姿态优雅,场面气氛颇为紧张,生动地再现了古代博戏的情景。木雕造型古拙雄浑,削制简洁传神,绘画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珍罕的古代木雕艺术作品,它的发现是研究古代博戏唯一完整的实物资料。

彩绘铜饰木轺车1972年出土于凉州区新华乡磨嘴子48号汉墓。轺车,是古代一马驾驶的专供贵族、相、候或帝王乘坐的一种轻便马车,凉州区出土的这组大型彩绘铜饰木轺车由车、马、御奴组成,车通高97厘米,长80厘米,分车舆、轮、辕、槽、伞盖等部分,结构复杂,器形宏大,制作细致,精美壮观,气势非凡,是汉墓中出土同类器物中既完整而又规模大的一组,对研究汉代车舆和封建等级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白马作1972年出土于凉州区新华乡磨嘴子49号汉墓,这是迄今所有出土汉笔中保存较完整、制作较精良的毛笔。笔上落款“白马作”,为制作此笔的工匠名。笔通长23.5厘米,笔杆长21.9厘米,竹质,精细匀正。笔头长1.6厘米,外覆较软的黄褐色毛,笔芯及笔锋用较硬的紫黑色毛,刚柔相济,富有弹性,具有典型的汉笔特点。和毛笔同时出土的还有长方形扁木匣一件,内装规整的长方形薄石砚一合,“白马作”汉笔被专家公认为我国汉笔的代表作。

汉代鸠杖鸠杖,也叫王杖,是汉代朝廷为老人特制的一种拐杖,上端有一木雕的斑鸠,故名“鸠杖”。鸠杖长约2米左右,杖杆是一根粗细均匀的硬木,刨削光滑,鸠鸟口含食粒,雕刻精致,直卧其上。这种鸠杖,在武威汉代墓葬中曾多次发现。从考古发现的资料和有关史书记载来看,汉代为老人赐鸠杖,在我国历史上已形成了一种尊老、养老的优抚制度。武威出土的这些汉代鸠杖,是当时对这种优抚制度的具体体现,因此,它的发现是研究这一时期尊老、养老的珍贵实物资料。

汉代木雕在我国古代雕刻艺术史上,汉代木雕占有重要的独特地位,而武威磨咀子、旱滩坡汉墓群出土的几百件以反映地主庄园生活为题材的木雕,保存完整,造型生动,堪称汉代木雕的代表作。武威出土的汉代木雕,一般都在器物的表面施加了彩绘。用木质本色、白色或红、黑色作底,再用红、黄、绿、黑、白等色勾勒,色彩明快、造型简洁、形象生动,木雕艺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武威汉代木雕,以独特的雕刻风格,优美的艺术造型赢得了它在我国汉代雕刻艺术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是我国古代美术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1996年,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将木马、木俑、镇木兽等多件文物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凉造新泉是古代凉州(今武威)铸造的钱币。它是近世钱币界众所瞩目的罕见的钱币之一,被称为“中国古代钱币宝库里的一颗明珠。”凉造新泉钱形薄小,篆文直读,钱径约1.8至2.2厘米,重量在1.4至2克之间,有内外廓,文字瘦小端正,疏密匀称。据有关史料记载,最早是清嘉庆十年(1805),知县刘清园在凉州发现3枚,以后陆续又有发现。

唐代阮咸琵琶阮咸琵琶,简称阮,也称月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拔弦的民族乐器,是由秦时的琵琶演变而成的。武威市博物馆保存的这件琵琶,就是阮咸琵琶,是一种拨弦的民族乐器,是从凉州区南营乡弘化公主墓旁的一座唐开元二十四年(736)下葬的墓中发现的。琵琶的音箱已残,四弦,琵琶残长28.5厘米,其中柄长12.2厘米,弦轴长7.2厘米。柄开有弦槽,长6.5厘米、上宽0.5厘米、下宽1.2厘米。琵琶用质量较高的硬木制作,前后、左右镶嵌骨制梅花,大小相间,制作非常精美,它无疑是一件极为难得的稀世之宝。1966年,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唐代吐谷浑王族慕容氏墓志从清代同治年间以来,先后在凉州区南营乡青咀喇嘛湾出土了唐代吐谷浑王族墓容氏墓志铭9方。这些墓志的发现,为补充和订正文献记载的不足和误记,对研究吐谷浑的历史,吐谷浑王族慕容氏的家族世系制度,唐与吐谷浑的关系以及唐对吐谷浑采取的羁糜政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996年,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将《弘化公主墓志》、《青海国王慕容忠墓志》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西夏木缘塔和木板画1997年在凉州城西郊林场两座西夏砖室墓中出土的西夏木缘塔和29幅彩绘木板画,是西夏文物中的精品。木缘塔发现了4座,3座已残,一座较为完整。塔通高76厘米,分塔座、身、顶、刹四部分。塔座四级八角,涂红色。塔身用长34厘米、宽12.5厘米、厚2厘米的8块木板合成,涂蓝色底,上书黄色梵文咒语和汉字;塔身上部涂红色,画斗拱图案。塔顶绘有云纹,书梵文字。塔刹涂红色,周围绘卷草纹,上有二道相轮。整个塔身制作精致。

木板画是迄今所见数量极少的西夏绘画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板画最大的28×10.5厘米,最小的9.5×4.5厘米,在板画的背面和侧面分别墨书题记。木缘塔及木板画现藏武威市博物馆。1996年,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将木缘塔定为国宝级文物;木板画多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西夏金碗、银锭1987年9月,在凉州城内署东巷行署家属楼工程建设中,发现了一批西夏窖藏文物,它是建国以来我国在西厦考古工作中的一次重大发现。发现后,部分文物被私人收藏,经文物、公安部门多方追查,共收缴金碗2件,金钵1件,银锭22件,以及金饰、珍珠、宋代货币和其它西夏文物多件。金碗,口径9.2厘米、底径5.2厘米、高3.5厘米,重150克。金钵口径9厘米、底径3厘米、高4.5厘米,重200克。银锭总重量为35995克。1996年,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将金碗和银锭多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明代圣旨与大藏经圣旨,是封建社会里皇帝的命令。武威市博物馆珍藏着明代正统皇帝的一封圣旨。圣旨长100厘米,宽40厘米,在龙纹黄罗绫上,用汉文恭楷书写而成,书法遒劲秀拔,保存非常完整。从内容来看,这一圣旨是在明正统十年(1445)二月十五日,明英宗为陕西凉州城内大寺院罗什寺颁赐大藏经所下的谕旨,这批藏经至今仍保存在武威市博物馆。1968年通过重新整理,除有极少部分残缺损失外,现保存660多卷6000多册。这一圣旨及大批藏经,是研究我国古代佛教文化及明代佛教经典版本的重要实物资料。

杨先声水陆画杨先声,清代武威人,著名的民间工笔画家。他善画鬼神佛像,笔法生动精绝,其山水、花卉、草虫、羽毛也无一不精。市博物馆收藏的《千佛朝释迦》、《群仙朝玉帝》等280多幅水陆画,其中一部分就出自杨先声的手笔。杨先声不仅用笔工细,而且笔骨挺健,线条流畅,长达二三尺的衣纹线条,都是一笔出之,人物的头发、须眉以及服装、道具上丰富的图案花纹,用笔起落分明,毫发不差。他长于工笔,但也并不忽视粗笔,他画的背景云彩和烟雾,把双钩和没骨两种技法和谐地结合起来,并且通过精细对比,更可以突出人物主题。保存至今的这批水陆画,是武威市书画收藏中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