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凉州卷
20816900000047

第47章 卫生医药

一、医疗机构

武威县卫生科于1952年6月成立。1958年底,武威县卫生科改称为“武威县卫生局”。1968年,县文教局、卫生局合并为“武威县文教卫生局”。1985年6月19日武威市成立后。县卫生局随之改称为武威市卫生局。2001年7月,撤市建区,武威市卫生局改称为凉州区卫生局。

1940年,武威县卫生院成立,院址安国寺,院长施久卿,医护人员9人,设门诊,无病床。1942年,由徐上达(基督教徒)于城内草场街(现胜利街)设诊所1处,医护人员14人,设病床32张。民国时期,武威县卫生医疗设施十分落后。1948年,有县卫生院1所,教会医院1所和几所私人诊所。卫生技术人员90人左右(包括城乡民间中医约60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积极发展卫生医疗事业。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市(县)、乡(镇)、村三级卫生医疗、防疫、保健网。1986年2月,武威市撤区并乡前,全市有区卫生院8所、乡卫生院54所(其中全民所有制37所)、镇卫生院1所。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54人,病床287张。集体所有制乡卫生院17所,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51人,病床40张。1989年,中心卫生院10所,乡卫生院28所,预防保健门诊部23处(集体所有制12处,全民11处),全市438个村民委员会都成立了村卫生所,共有乡村医生638人,卫生员678人。全市城乡个体开业医生224人,其中中医师7人,西医师3人。2006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区有区级医疗卫生单位8个,农村中心卫生院9个,乡镇卫生院29个,卫生分院10个,防保门诊部14个。建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8个,村级卫生所448个,民办和个体医疗机构330个,从业人员3931人,年门诊人数达58.2万人次,住院治疗36611人次。引进核磁共振、CT、伽玛刀、直线加速器等先进医疗设备26台(件),500MAX光机、B超、生化分析仪等医疗设备560多台(件),极大地提高了诊断和治疗水平。

城区主要医疗机构有:

凉州区人民医院1951年12月,成立武威县人民卫生院。1957年,病床80张。1985年,病床250张。到2000年,开设病床340张,年门诊就医人数达11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4600多人次。2006年,开设病床508张,门诊就诊人数达42.75万人次,收治住院患者16856人次。

凉州区中医院1984年8月成立,病床50张。2000年,床位增加到150张,年门诊量8.6万人次。2006年,开设病床180张,门诊就诊人数达11.6万人次,收治住院患者4370人次。

凉州区第三人民医院原为城关镇卫生院,建于1961年。2000年,年门诊人数为2.1万人次。2006年,开设病床210张,门诊就诊人数达13.85万人次,收治住院患者4989人次。

武威肿瘤医院1976年成立,开设肿瘤病床8张。1980年开设病床70张。2000年开设病床210张,门诊就诊人数达5876人次,收治住院患者3434人次。2006年,开设病床400张,门诊就诊人数达89546人次,收治住院患者6563人次。

二、卫生防疫凉州区流行病主要有天花、白喉、伤寒、斑疹伤寒、猩红热等。据史料记载,民国时期,天花流行4次、白喉5次、伤寒5次、斑诊伤寒4次、猩红热3次,给凉州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

在流行高峰期,死亡人数每天可达60人左右,民间有“两天不见病倒了,三天不见送掉了(死亡)”的说法。

1950年至1954年,相继消灭了天花、白喉、霍乱等急性传染病。1965年,在全县60万人口中普种牛痘。1986年到1989年,计划免疫达到国家标准要求。2006年,凉州区对全区38个乡镇448个村的2000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出生的儿童547名,建卡率97.88%,建证率90.18%,卡介苗接种率99.72%。脊髓灰质炎糖丸接种率94.78%,百白破三联接种率94.21%,淋苗接种率96.89%,乙肝疫苗全程合格接种率87.95%。2006年1月至12月全区共报告乙类传染病12种6478例,主要以肝炎,痢疾、淋病、梅毒、麻疹、百日咳、流脑、猩红热、肺结核等为主要传染病。

三、地方病防治

凉州区地方病主要是地方性甲状腺肿大(俗称嗉袋子),其次是布鲁氏杆菌病。

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在本区延传历史悠久,患者因肌体缺碘而引起。发病地区主要在双城、四坝、洪祥、南安、永昌、九墩、下双、长城、清源、清水等乡镇。1972年,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患者6119人。1974年查出患者7877人。1984年,普查患者3416人,武威县人民政府颁发《关于加强盐业管理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病的通告》,促进了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病的防治工作,使其得到有效遏制。

凉州古来有“凉州畜牧甲天下”之称。由于牲畜繁殖快,数量多,故布鲁氏杆菌病在农村时有发生,尤以沿山地区为多。1986年,有布病患者68例。1987年治疗43例。1988年底,有布病患者43例。“十五期间”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达98%以上。2005年五苗接种率达99%以上。

新生儿出生24小时及时接种率为86.4%。2005年到2006年,开展了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活动,接种33156人份,居民合格碘盐食用量达96%以上,全区地方病经过多年的有效预防和普查普治,发病率明显下降。

四、妇幼保健

民间多为旧法接生,难产、婴儿四六风、产后出血、产褥热等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死者数不胜数。民间流传“养娃娃脚踏鬼门关,生死难保命交天”,正是旧社会妇女生育的真实写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于1953年8月成立武威县妇幼保健站,开展新法接生宣传,培训新法接生员,配备接生包。1958年新法接生率达到95%左右。对佝偻病、龋齿、砂眼及有缺陷的儿童进行治疗预防。1979年,全县育龄妇女患****炎、宫颈糜烂病者2.14万人。1985年婴儿死亡率2.5%以下;孕产妇死亡率0.143%。到2005年婴儿死亡率控制到18.88‰,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到28.5/十万,住院分娩率达85.15%,新法接生率达99.96%。

五、肿瘤防治研究1975年8月至11月,国家组织的胃癌死亡回顾调查组先后分两批在武威县54个公社、62万人口中进行调查,摸清武威县胃癌发病和死亡率居全国首位,大河地区(今武南镇)是恶性肿瘤高发地区。1976年冬,成立武威县胃癌防治研究所,附设在武威县第二人民医院(大河驿),开设肿瘤病床8张。1980年起,迁入新址城区海藏路,设病床70张。1988年与68个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建立肿瘤防治联合体。近几年,胃癌防治专题研究成绩显著,曾在国家级有关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篇。1998年引进高科技设备伽玛刀,研究开发新药品10余种。1999年到2000年,成功开展介入治疗100例肿瘤疗效确切。截至2006年底,形成了以肿瘤防治为主的36个学科100多个专业,现已开展肿瘤外科、肿瘤内科、妇瘤科、肾病科、内分泌科、头颈外科、放射科、化疗科等多个专业科室。共收治肿瘤患者23876人次,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多项奖。

六、医学发展

《武威汉代医简》是武威早期医学发展的纪实,具体反映了西北边陲的医药特色。明朝凉州卫医官蔡嘉善,精通脉理,详辨阴阳,医道高明。清光绪年间,铁珊任甘凉兵备道,对医学教育很重视。铁珊目睹天花流行给城乡人民带来的灾难,于光绪八年(1882)设置种痘局,并宣传种痘好处。后又设医学正堂于武威土主祠内,聘请精通医道的宋天锡为医学正堂,专门管医事,教医理,培育人才,为医学发展做出了贡献。现代已故名医权爱棠,医学造诣很深,他很重视带徒授业,诲人不倦,培育杏林人才,列为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之一的“陇上良医”席梁丞及名医窦伯清曾授业于他的门下。

主要医学著作有:

《汉代医简》1972年11月,武威县柏树公社旱滩坡出土汉代《医学简》92枚。

《针灸捷径》原为手抄本,作者不祥。

《治喉指掌》原稿以清代张宗良《喉科指掌》为蓝本。

《医学摘粹》作者庆恕,满族,辽宁省抚顺市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出任凉州府尹。

《增补医方直指》手抄本。成书于光绪元年。

《医学小鉴》作者齐凯,武威人。

《近百年医学史》1959年,由权爱棠主持,胡荣华等搜集资料合编而成。

《眼科讲义》1973年,武威县举办眼科学习班时,由高健生、刘维玉主编。

《常见病证单验方选编》由赵炎声、邵袭德、党寿考、曹森林等合编。

《老中医治疗经验选》1981年,陆国俊、赵和劳、王维杰分别收集老中医张杰臣、刘子和、李明轩的临床治疗资料加以整理,编辑成册。

七、医药经营凉州区中医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1972年11月,武威县柏树公社下五畦大队修水渠时,在旱滩坡出土《武威汉代医简》共92枚,所列药物近一百种,详细记载了病名、病状、制约方法、服药时间、针灸禁忌等,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明朝万历年间,安徽籍中医王日新,定居武威,于东大街开设药铺万寿堂。他精通《本草》,擅长外科,行医售药,研制万应膏药,疗效显著,驰名全国,誉为凉州膏药。其孙王良士为雍正年间武威名医,继承祖业,对“万应膏”的配方增补了药味,制成虎骨狗皮膏、风湿关节膏及小儿寒疝膏等。王良士中年时曾回本籍省亲,返回时带来“硫璃蛤蟆”一个,置于铺前,作为商标,后流传为“王蛤蟆膏药”。1957年春,王氏十七代孙王金泉、王生泉将药方献出,省卫生厅授予二等奖,并奖人民币200元。1962年使用“王蛤蟆膏药”商标。该药流传达300多年,远销各省、市,少量销往海外。民间有“炽炉炼丹妄用功,神仙难治关节痛;蓬莱瑶池无妙法,良药原在凉州城”的佳话。1957年后,因原料不济,配方做了调整,只炮制“风湿关节膏”。明朝末年,张继和在东大街开设中药店全盛德,是一家批零兼营的中药栈坊。清朝时期有广顺堂、百顺堂、福寿堂、万春生、万玉和、永和堂、复生永等中药铺相继开业。这些药店开始小本经营,逐渐设铺开店,前店后坊,自制自销,坐店经营,兼售成药。

民国初期,新开中药店12家。即福成厚、同茂和、德庆丰、振盛荣、同济成、永庆生、真诚久、德兴厚、永泰生、夏立新、公盛和等。抗日战争时期,又新开中药店14家。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除2家倒闭外,中药店增至56家(其中批发2家、批零兼营1家、零售53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城乡中药店多系人单底薄的夫妻店、父子店、叔侄店、兄弟店,家长即是掌柜,大权独揽,无所谓建帐核算。规模较大的药店,如广顺堂、同济成、福寿堂、新兴长等,店主(股东)不直接经营,他们雇请代理人经营业务。

西药引进武威,约在光绪二十年(1894)左右,由英国传教士卜存仁设药房,每逢“礼拜”

,对患者施药。民国初年(1911),由山西省临汾县大夫柏桂茂在城内王府街开设广济医院,设有药房,以诊代药,后因资金不足,货源阻塞,于1919年关闭。民国9年(1920),由韩廷荣接办广济医院,以诊代药。民国24年(1935),孙运清改广济医院为孙氏诊所。民国27年(1938),由薛仁勇于王府街开设福音医院。民国36年(1947)福音医院改为友华药房。迁址东大街专署西侧。1949年,武威城内西药房有8家。到1955年,武威县中西药店为66家,其中中药店56家,西药店10家。1956年,对私营中西药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西药铺实行了公私合营,全部转为国营企业。到1989年,武威市医药系统有三级批发部两个,四级批发部两个,医疗零售门市部6个。经营中西药品及医疗器械达2711种,其中中药527个品种、西药802种、中成药328种、各种医疗器械978种、兽药76个品种,年销售额1740万元。

近年来,医药市场放开,私营药店再度迅速发展起来,到2006年,全市中西药经营药店达523家,其中批发业17家。医药生产企业发展到10家,先后有甘肃普安制药有限公司(原甘肃药物碱厂)、甘肃泰康制药有限公司(原武威制药厂)、武威医药有限公司、武威绿洲中药饮片公司、武威天慈堂中药饮片公司等一批中西药加工企业建成投产。

八、中药资源凉州区是得天独厚的天然药物园。据《凉州异物志》载:琥珀、甘松出凉州。《隋书》记载,隋炀帝西巡,武威太守樊子盖献青木香,以避瘴气。《唐书·地理志》载,武威的芎穹(川芎)就是向皇帝进贡的贡品。

为了开发和保护中药资源,武威市(县)贯彻******关于《对全国中药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制定发表规划》的决定,根据《中药资源普查总结验收标准》(试行)精神,于1985年3月至1986年10月,由市卫生局、农牧局、市医药公司组成药源普查小组,对全市中药资源进行了一次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近两年时间,行程1000余公里,走遍33个乡、5个镇,基本查清了武威市中药资源的分布情况。查清中药资源85个品种,其中动物药品5种,植物药品79种,矿物药品1种。这些药物野生的53种,家养家种的32种,分40个科、77个属。通过普查,辨清了大蓟与小蓟、车前子与马鞭草、鸡冠花子与青葙子、马齿苋与大蓟的区别;查清了茵陈与其它相似蒿属植物的区别、木贼与问荆的区别。试种成功知母、贝母、射干、桔梗、黄岑、杏叶沙参、羌活、连壳、锦灯笼10个品种。近年来,全区大面积推广种植药材品种有红黄芪、当归、甘草、柴胡、板蓝根及其他药材,到2006年,其中红芪种植面积达2672亩,当归2151亩,甘草2688亩,其它药材1489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