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凉州卷
20816900000050

第50章 人口

一、变迁

秦末汉初,凉州区一带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他们逐水草而游牧,无固定住地。汉开河西四郡,徒民实边,戍卒守边,居民逐渐增多,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武帝时,武威郡领县十,共17581户,76419人,平均每县不足万人。至十六国时,中原地区战事频繁,而武威一带社会较为安定,中原人口大量西流,武威人口有所增长。至唐时,武威为丝路重镇,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旧唐书·地理志》载,唐天宝时,武威郡已达22462户,120281人。唐中期以后,武威先后为吐蕃、西夏占领。《宋史·吐蕃传》载,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河西军左厢副使吐蕃族首领折逋游龙钵至开封向真宗进贡时说:昔西凉府领县五,共25693户,128192人,今有汉民300户。元攻破凉州加之当时河西各地灾情不断发生,居民四出流徙,这一时期人口急剧下降。明朝统一全国后,采取大规模移民、屯田的政策,充实边防,人口逐渐回升。清朝,经过康乾盛世,武威人口较明时有很大发展。据《甘肃通志稿》载:乾隆时武威地区居民11627户,27537人;在乡居住38238户,235823人。

城乡共49865户,263360人。清朝后期,由于战乱兵燹,人口略有下降。据宣统元年(1909)统计,全县39029户,197558人。

民国初期,武威人口无资料可考。据唐发科诸先生于武威解放前编写的《武威县志》草稿中记载:民国以来,人口屡经清查,似较详尽。然民国16、17两年,迭遭震灾、匪灾,档案遗失殆尽,无从考查。民国27年(1938)调查所得的武威人口是226078人,到民国32年(1943),武威人口增加到340044人。民国时期的38年,武威县人口增加29万多人,年平均递增7600余人。1949年底,全县人口增至493819人。

二、总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凉州区(市、县)人口发展大体经历了两高、一低、一稳定阶段。

1950~1958年是第一个人口生育高峰期。这一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初步改善,医疗条件也有所提高,加之“多子多福”的旧观念的影响,人们处于自然生育状态。9年中净增91854人,年均净增10206人。

1959~1961年,为人口低谷期。这一时期,由于连续************,造成人民生活困难。武威县外流、死亡人数增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人口的低谷期。三年期间,出生人数24489人,死亡人数41886人。全县从1959年的59万多人减少到1961年51万多人。

1962~1972年为第二个生育高峰期。从1962年开始,国民经济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引下,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人口生育处于失控状态。此期间武威县人口净增167254人,年均递增15205人,年均出生率高达44%,年均自增率达35%左右。

1973~1989年为人口生育稳定增长阶段。从70年代起,实行国家控制人口的方针政策,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提倡晚婚、晚育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武威市(县)人口生育逐年下降,出现了有计划发展的稳定阶段,最低时曾下降到10%左右。17年共增人口168818人,平均年增9930人。与1973年以前第二个生育高峰期年均增加15205人相比,年均下降幅度达5300人。从1982年以来,武威市(县)人口出生率略有回升。这是由于第二次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从1982年起陆续进入新的人口再生期所致。但在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的情况下,使生育率基本保持在11~12左右,到1989年全市总人口数为849092人。

从1989年—1999年的十年间,全市人口增长基本保持平稳,增长率为5.84‰,总人口数为976762人。2001年市改区后,到2002年全区总人口数1012250人,自然增长率为5.99‰。到2006年底总人口数为1016320人,自然增长率为4.56‰。

三、分布凉州区(市、县)是西北地区人口较多的区(县)之一。据1989年底的统计总数187633户,总人数849092人。其中农业人口717949人,非农业人口131143人。到1999年,全市总人口数为976762人,其中农业人口783894人,非农业人口166366人,流动人口26502人。2002年全区总人口数1012250人,其中农业人口786681人,非农业人口196509人,流动人口29061人。

2003年全区总人口数1001917人,其中农业人口778614人,非农业人口202191人,流动人口21113人。2004年全区总人口数1008008人,其中农业人口771796人,非农业人口204882人,流动人口31003人。2006年全区总人口数1016320人,其中农业人口775602人,非农业人口212160人,流动人口28558人。

四、构成

根据******统一部署,凉州区在2006年前曾进行过五次人口普查。

第一次(1953年7月1日),全县总人口510241人。

第二次(1964年7月1日),全县总人口520094人,总户数100561户。男性273468人,女性246624人。汉族517661人,少数民族2433人。文化程度:大学或相当大学2821人,高中3641人,初中13962人,小学102907人。

第三次(1982年7月1日),全县总人口763714人,总户数141031户。男性388513人,女性375201人。汉族760257人,少数民族3457人。文化程度:大学或相当大学3749人,高中50012人,初中101285人,小学256036人,不识字或粗识字221719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48人。

第四次(1990年7月1日),全市(县级)总人口数为876020人,总户数193495户,男性446355人,女性429665人,人口的性别比为103∶88。总人口中,汉族871724人,各少数民族4596人,全市人口超过百人少数民族有:回族2288人、藏族859人、满族991人、土族126人。文化程度:大学以上文化程度6649人,中专文化程度13106人,高中文化程度58122人,初中文化程度191593人,小学文化程度378303人,文盲、半文盲人口100587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2.41人。

第五次(2000年7月1日),全市(县级)总人口946506人(男488872人,女,457634人)。总户数252032户(家庭户243266户,集体户8766户)。少数民族人口6680人,其中藏族1403人,维吾尔族105人,白族121人,土家族1037人,东乡族165人,蒙古族279人,回族2842人。总抚养比45.34%(少儿38.54%,老年6.1%)。研究生195人,本科文化程度4162人,大专文化程度18075人,高中文化程度76939人,初中文化程度291130人,小学文化程度352379人。

五、计划生育1972年6月14日,武威县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1984年1月6日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与卫生局合并,改称卫生计划生育局,同年9月8日,计划生育和卫生分设,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1985年1月6日改称为武威县计划生育局,5月18日更名为武威市计划生育局,2001年,更名为凉州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凉州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通过基本国策教育和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工作,加速了人们生育观念和行为的转变,逐步形成了以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为荣的良好社会风尚,计划生育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到1989年,累计做绝育手术的有12.4万人,其中男性1.9万人;育龄妇女放环的14.09万人;落实节育措施的达15.13万人,节育率达92.7%;计划生育率达87.3%。到1999年,全市(县级)已婚育龄妇女204756人,占总人口比例的20.92%,累计做绝育手术的人数为130551人,其中男性129人,采取计划生育措施的有57795人,综合节育率为91.99%,全年总出生人数为10544人,计划内出生9853人,计划生育率达93.4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4‰。2004年,全区已婚育龄妇女达204043人,占总人口比例的20.24%,累计做绝育手术的有123538人,其中男性125人,落实计划生育措施的有66449人,综合节育率达93.11%,全年总出生人数为8679人。计划内出生8079人,计划生育率达93.0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33‰。2006年,已婚育龄妇女总数为204087人,占总人口比例的20.04%,累计做绝育手术的有120690人,其中男性118人,落实计划生育措施的有71352人,综合节育率达94.1%,全年累计出生人数为8575人。计划内出生8014人,计划生育率达93.4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