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凉州卷
20816900000051

第51章 宗教

凉州区地扼河西走廊东口,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自汉以来,佛教、道教、******教、天主教等相继传入凉州。伴随宗教而来的东西文化的交流,促进和丰富了汉文化的发展。目前,信教群众22000多人,宗教教职人员507人,宗教团体5个,依法登记设立的宗教活动场所39处。

一、佛教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何时传入武威,史无明文记载。两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在凉州境内出现封建割据国家政权,统治者把佛教做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的工具,加以提倡和推崇。

在两晋南北朝三百多年问,凉州是翻译和传播佛经的中心地区。不但有大量佛经翻译问世,而且有著名高僧先后由凉州前往中原一带传播佛教,为佛教在中国内地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历代皇帝多信奉佛教,利用佛教为其政权服务。北宋初年,李氏父子(李德明、李元昊)先后派人到山西五台山礼佛拜僧,并着力营造佛寺佛塔,修复了因地震倾颓的凉州护国寺塔。这一时期,佛教在广大群众中得到信奉。西夏晚期,一些佛寺石窟已掺杂有西藏喇嘛教造像艺术成份。

公元1244年住凉州的西凉王阔端(蒙古汗国太宗窝阔台的三子),给西藏萨迦寺寺主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简称萨班)致信,邀请萨班赴凉商议统一西藏大计,达成西藏归附的协议,西藏从此统一于蒙古。

明朝,尊崇中原佛教和藏传佛教,对一些佛教寺院又进行兴建和修缮。明正统十年(1445)由英宗敕书颁赐《大藏经》1部共4000余卷,原藏于海藏寺,现由武威市博物馆保存。清代对中原佛教和喇嘛教相当重视,保存了明代时的佛教寺庙。清乾隆十四年(1749),武威佛教寺院有达摩庵等40余座。清末至民国时期,由于兵燹、地震等天灾人祸,再加无人管理,许多寺庙断垣残壁。同时,由于人们现代科学文明意识不断增长,虽然不少人在信佛,但已很少谈佛学义理,许多人满足于祈福保平安,出家为僧的人多为避乱世,求生存,佛教意识在一些教徒头脑中逐渐淡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由于忙于生产建设,加之政治运动冲击,许多寺院被毁坏,不少僧人还俗务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重申信仰自由,宗教活动得到保护。

1986年11月成立武威市佛教协会,开放海藏寺大雄宝殿为活动场所,开展佛事活动,自筹资金,塑造佛像,逐步重现昔日盛况。到2006年,信教群众达11480人;教职人员31人,其中和尚25人,尼姑6人,佛教场所18处。

二、道教

道教传入凉州,约于两晋时期,已有1700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广为流传。《甘肃通志》中载有明洪武时修建“玄贞观”的记述。清代武威城乡庙、观很多。位于东关的玄贞观,北门外的雷台观及莲花山的部分庙宇均为道教主要活动场所。民国16年(1927)武威大地震,多数寺庙毁于震灾,因缺乏活动场所,道教从此趋于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文昌宫、吕祖庙住有道人。武威道教有两派,一是“全真派”,称道人,出家住庙观,蓄发、不结婚。二是“正一派”,称遭士,娶妻,生子,从事发丧、作道场、祈福、禳灾等活动。武威道士多为农民,平时参加农田劳动,除被人请去“祈神禳灾”、“谢土”、“还愿”等活动外,平时和俗人无别。80年代恢复宗教活动以来,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善男信女们携带香帛纷纷前往雷台观焚香拜神,还愿祈祷者不少。至2006年,信教群众有456人;教职人员438人,其中正一派道士438人,道教场所4处。

三、******教凉州人称****、小教或清真教。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大食国王遣使朝贡,以后******教随大食人传入中国。凉州回族比较集中的东关、张义的堡子街都建有清真寺,为******教活动场所。民国9年(1920)在武威城东关建起第一座清真寺,后毁于1927年的大地震。次年重建。20世纪40年代初期,回教徒已达5000多人,寺小人多,不利于开展活动,便于1942年在小寺基础上建起凉州清真大寺。1966年“四清”及“**********”期间,以危险建筑物为由,拆除了清真寺经堂、过厅、浴室等建筑物,遗址改建为民办小学,原房仅存北楼。1981年恢复宗教活动后,学校迁出。1984年4月开始动工修建大殿,至1986年9月完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回族同胞充分享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复了每日必礼拜五次的礼俗:即寅时一次日晨礼、午时一次日晌礼、申时一次日晡礼、酉时一次日昏礼、亥时一次日宵礼。

清真寺和宗教活动受到尊重和保护,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1980年12月,建立东关清真寺管理委员会。到2006年,******教信教群众3290人;教职人员17人,其中阿訇2人,满拉15人,******教场所2处。

四、天主教

天主教传入凉州约在康熙年间。据《甘肃通志》载:“清康熙四年(1665),比利时会士方玉清从陕西汉中来武威传教”。光绪四年(1878),罗马教皇又派比利时韩默理主教率司铎驻甘肃传教,主教堂设在凉州松树庄。20世纪40年代末期,武威设总铎区,总铎为汤德望(德国籍)、张执衡(华籍),管辖教堂15座。有外籍传教士16人,华籍神甫1人。1951年,有教徒4068人,其中松树庄1629人。有房屋422间,土地589亩,医疗所5处,公墓3处。1952年,武威县在天主教内开展了以“三自”(自治、自养、自传)革新为中心的反帝爱国运动。汤德望等帝国主义分子被驱逐出国境,惩办了天主教中的反革命分子,武威县天主教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并成立了武威县天主教爱国会。1981年3月,成立武威县天主教松树庄教堂管理委员会,1981年12月恢复武威县天主教爱国会。截至1989年底有教徒约4000人。2001年7月市改区,更名为凉州区天主教皇国会。到2006年,有信教群5790人,教职人员19人,其中神父6人,修士3人,修女10人,天主教教堂8处。

五、基督教最早来武威传教的基督教传教士是英国籍劳牧师。他于1887年受上海内地会派遣来武威传教,住县城海子巷李姓人家,一年后回国。之后,又有英国柏牧师夫妇来武威传教。武威基督教有4个派别,即内地会、浸信会、中华基督教会、基督复临安息日会。1949年,共有信徒295人,其中男117人,女178人。以上基督教各教派于1950年10月,联合成立了武威基督教联合会。1952年改组为“三自革新运动筹委会”。1954年12月26日正式成立“武威县基督教三自革新爱国运动委员会”。到2006年,有信教群众980人,教职人员2人,基督教场所、点7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