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凉州卷
20816900000009

第9章 计划统计审计物价(1)

一、计划

1、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武威县政府无经济计划机构。1953年8月设计划统计科,先后行使经济计划职权。1956年1月5日,成立武威县计划委员会。1985年县改市,武威县计划委员会更名为武威市计划委员会。2001年7月市改区之后,更名为凉州区发展计划局,科级建制。

2、国民经济计划管理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全县国民经济以农业占绝对优势;农业以个体经营为主。工业除几个手工业作坊外,基本上是空白。商业、服务业和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发展缓慢。1953年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内容包括农业、工业、运输、商业、基本建设、文教卫生、城市公用事业、财政收支8个方面。提前1年实现了“一五”计划目标。这一时期的武威是一片兴旺发达的景象。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58~1962)“二五”时期,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各种经济活动均受指令性计划的约束。由于受“****”思想的影响,各种计划指标订得过高,基建摊子铺得过大,战线拉得过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极度困难。工农业总产值1962年比1957年下降56.03%,全县经济陷入困境。

三年调整时期(1963~1965)武威县在计划安排上采取压缩基本建设规模,支持发展农业、轻工业和稳定市场的措施,3年内,工农业总产值年递增44.6%,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1966~1970)计划工作被削弱,计划内容相对减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经济效益下降。“三五”期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6.43%。

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1971~1975)在资金、材料上,适当向农田水利建设倾斜。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99%,初步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

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1976~1980)先后完成了农业、工业10年规划;商品粮基地建设8年规划;农机化3年、5年试点规划。经济发展速度减慢。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68%。

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1981~1985)市(县)计划体制也进行了重大改革,由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过渡。1985年武威被列为全省经济体制改革和计划单列的试点。总产值年均递增9.1%,农民人均收入5年净增2.55倍。科、教、文等社会事业也得到相应发展。

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1986~1990)1989年,武威市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达到4.59亿元,为1980年的216.39%,提前一年实现了第一个翻番。“七五”期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年递增8.69%,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七五”时期和整个80年代是武威市经济充满活力、社会政治稳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

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1991~1995)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完成19.4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达8.36亿元,农业产值达8.4亿元,财镇收入完成1.3173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37.5万吨,总人口达到93.4万人,粮食、肉类产量处全省第一位,建成了一批重点项目,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05元增加到1120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18.9亿元。

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1996~2000)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1.5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4.63亿元,农业总产值达12.3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51.18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7236万元,农民人均纯入达到2312元,城市居民生活费收入达到4460元,水利、交通、电力、城市等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城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实现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提前两年翻两番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全范围、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有了较大进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2001~2005)全区实现生产总值95.2亿元,年递增12.35,人均GDP9379元(超过1000美元);工业增加值24.28亿元,年递增1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04%。以食品工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初步确立,食品工业的增加值占到全区工业总量的7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74亿元,年递增48.5%;大口径财政收入31928万元;一般预算收入9106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60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50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6.3亿元,占到经济总量的38%。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县(区)第三,综合实力排名第七。“十五”期间是全区项目建设规模大、数量多、质量高、效益好的历史时期,共组织实施各类项目600多项,完成总投资42亿元,是“九五”时期的5.8倍;共落实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8亿元,比“九五”期间翻了一番。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第三产业持续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二、统计

1、机构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武威县设立统计处,业务受甘肃省调查局指导。民国时期,统计业务归县政府财政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武威县没有独立的统计机构。1953年3月,成立县计划统计科。1980年2月13日,恢复武威县统计局。1989年8月,成立武威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受省城乡抽样调查队和县统计局双重管理。2001年7月9日市改区后,更名为凉州区统计局。

2、统计业务

武威县自1953年建立统计业务机构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统计业务逐步扩大。截止2006年,已开展的统计业务有:农业统计、工业统计、商业统计、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统计、物资能源统计、劳动工资统计、综合平衡统计、物价调查统计、城市住户调查统计、农村住户调查统计、农产量抽样调查统计11项。

近年来,对全区10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了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统计;对农村38个乡镇的春播面积、夏收产量预计等13种农村社会发展状况、畜牧业发展状况及农村牧渔业总产值开展了调查统计;并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进行了调查统计。特别是服务业统计资料的缺口,大力推进统计调查体系的改革步伐,建立健全基本单位名录库和数据库存系统,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核算质量,建立国民经济运行监测、预警系统显得十分重要。

三、审计

1、机构

1983年12月3日,成立了武威县审计局。1985年县改市后,改名为武威市审计局。1988年6月8日,成立市审计事务所。2001年7月市改区后,原武威市审计局改称为凉州区审计局,隶属区政府。审计职能主要包括监督、制约、控制、评价、鉴证等5项内容。

2、审计业务1990年以来,区审计局开展的审计监督主要包括:财政预决算执行审计、企业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行政事业审计、外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以及政府交办的审计任务等事项。从1990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完成审计项目1597项,查出各类违纪违规金额3.54亿元,其中应上缴财政1249.05万元,已缴财政677.24万元,处理违纪责任人20人,核减工程造价4092.04万元。

(1)企业审计1990年至2006年,共完成企业审计108项,审计资金总额2.45亿元,查出违纪违规金额1699.11万元。查出百万元以上违纪单位1个,金额157.59万元,没收桑塔纳小轿车一辆(价值20万元),对违纪责任人处以罚款32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