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古浪卷
20817000000016

第16章 水利电力

一、水利

(一)、机构民国末年,县政府建设科管理水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建设科管理水利工作。1956年,成立水利科。1962年成立水利局。1970年改为水电局。1991年11月,撤销水电局,分设水利局。

(二)、水利工程

1、水库:曹家湖水库位于县城东南14公里处,因库址在曹家湖而得名(曾用名人民英雄湖水库),是拦洪、调蓄、养殖综合水利工程设施。水库于1958年4月25日开工兴建,1959年5月竣工,并在1962年10月,1975年3月17日至1979年,进行了2次除险加固。1994年至1997年进行了改建,甘肃省计划委员会、甘肃省水利厅批准立项,拨发以工代赈和财政配套资金195万元,发展粮食和农业专项资金70万元,小型农田水利配套资金215万元,灌区人民自筹资金65万元,加宽加高了主坝,改建了左右副坝、溢洪道闸室,加长了输水洞,新增库容190万立方米,新增保灌面积6000亩。水库总集雨面积403平方公里,总库容达91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22万立方米,年均蓄水2480万立方米,死库容7万立方米,属小(一)型水库,四级工程。

十八里堡水库位于县城南13公里,水库因地处十八里堡乡境内而得名,属小(一)型水库,四级工程,防洪按50年一遇设计,500年一遇校核,防震7度。工程于1970年11月15日开工兴建,1973年10月竣工;又于1975年9月至10月间对输水洞进行了灌浆补强;1981年5月至1982年11月对溢洪道进行了加固处理。

柳条河水库位于县城西南18公里的天祝、古浪两县交界处,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拦洪、调蓄、养殖的综合性水利工程设施,属小(一)型水库,四级工程。水库于1978年4月开工,1982年竣工。上游集雨面积34.5平方公里,水库总库容110.3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07.25万立方米,防洪库容36.3万立方米,兴利库容70.95万立方米,死库容3.05万立方米。

大靖峡水库位于县城东75公里,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防洪、养殖的中型水库,三级工程,设计抗震标准为8度,防洪按100年一遇设计,500年一遇校核。水库兴建工程于1959年1月开工,1960年7月6日竣工。

花庄峡水库位于大靖东南7.5公里的花庄峡峡口,是一座以灌溉、防洪为主的小(一)型水库,四级工程。上游集雨面积172平方公里,水库总库容132.42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16.72万立方米,死库容3万立方米,防洪库容99.4万立方米。

石节子水库位于西靖乡,上游集雨面积80平方公里,总库容54.5万立方米,为小(一)型水库。水库于1969年兴建,1972年竣工。

2、渠系古浪河、大靖河、柳条河等河流,是全县农业生产的命脉。明代“兴办屯垦”,以“欲兴屯田,必兴水利”为主导,“引古浪河水者三渠灌田2300余顷”。清乾隆初,修3渠17坝,刻石立碑。铭文记载。民国时期仅古浪河每年就要摊派民夫3万多工日,柴草2万余斤。由于水规制度不完善,水利纠纷不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大兴水利建设事业,整治沟渠,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1990年以后,集中对古丰干渠、暖泉干渠、古浪河三坝干渠、古浪河东干渠、古浪河东二干渠、古浪河包坝干渠、中丰干渠、古浪河四坝干渠、大靖河东西干渠实施改建工程,对涉及到的明渠、暗渠、分水闸、跌水、车桥、防洪堤、分水闸、渡槽、倒虹吸、闸门等工程分别进行修建安装,使改建后的渠道水利用率明显提高,年节水量、保灌面积均得到极大改善。

3、打井提灌古浪县较大规模地进行地下水利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全县机电井的建设与管理已具相当规模。截止1990年,全县机井配套466眼。井渠配套总长度737公里,井水有效灌溉面积已达12万亩,保灌面积8.4万亩。

4、人畜饮水民国以前,人畜饮水主要靠山泉、土井、涝池和水窖。一般南部山区靠山泉,中部浅山滩旱区靠水窖,北部平川涝池,个别地段靠土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人畜饮水工程,截止1990年底,全县已建成人畜饮水管道56条,解决了185.31万人,4.05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兴建、改建了一批川区涝池,兴修了2000多水池,改善了饮水条件。从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除建设灌溉机井外,还新打专供人畜水的机井21眼,开挖了人畜饮水土井400眼,在山区大量扶持农民兴修水窖6779眼。县城自来水工程于1968年开工兴建,居民全部用了自来水。1992年—1995年武威地区水利处先后两次批复建设大靖城区供水工程,批复工程总投资135.06万元。于1995年5月开工建设,1996年7月竣工。西丰渠人畜饮水工程,批复工程总投资143万元。工程于1999年4月开工,1999年底竣工。古双供水工程,于1999年6月开工,2002年12月底竣工。土门农村人畜饮水工程,批复工程总投资9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80万元,自筹资金15万元,于2000年6月开工,2001年8月竣工。谭家井农村人畜饮水工程。批复工程总投资10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50万元,自筹资金50万元。于2001年9月开工,2002年10月竣工。长城片人畜饮水工程,工程总投资178.653万元,其中建筑工程157.899万元,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7.57万元,其它费用13.184万元,于2002年4月开工,2002年10月竣工。

2001年第一批农村人饮解困工程总投资725万元,于2002年5月开工,2002年9月竣工。氟病改水工程总投资638万元,于2002年7月开工,2002年11月竣工。

5、景电二期引黄提灌景泰川电力提灌第二期工程,是一项高扬程、大流量的电力提灌工程,景泰、古浪两县受益。该工程第一泵站设在景泰县五佛乡黄河北岸的盐寺,因第一期工程建于景泰川而得名。1984年7月5日正式开工兴建。在景电二期工程建设中,古浪县共完成总干渠工程99.618公里,南北分水闸上游支渠13条40.36公里,分水闸下游南干渠7.31公里,支渠7条113.66公里,分支渠5条26.14公里,北干渠6.31公里,支渠5条40.9公里。累计建设干支渠40条353.4公里泵站30座,变电所13座,隧洞、渡槽、分水闸等输水设施1100多座。其中古浪灌区建设泵站13座,干支渠31条234.68公里,斗渠490条722公里,农渠5389公里,平田整地31.11万亩。国家累计投资4.88亿元,其中景点工程古浪指挥部完成内投7667.25万元。3355粮援项目无偿援助古浪项目区小麦6.27万吨。

1988年11月18日,景电十泵站一次上水成功,黄河水流入古浪鸡爪子滩。1990年10月15日,古浪景电二期工程总干渠全线通水,1993年10月输水到最后一个泵站,实现了景点古浪灌区全线通水,1999年11月通过竣工验收。

(三)、水土保持古浪县深居内陆腹地,干旱少雨,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393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74.4%,其中水蚀面积1766平方公里,风蚀面积2169平方公里,侵蚀模数为500—2500吨∕平方公里·年,年均土壤侵蚀总量为393万吨。针对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县上于1984年成立了水利局水土保持工作站,负责全县水土保持治理任务,1996年水土保持工作站升格为科级事业单位,同时成立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隶属于县水务局,进一步加强对本县水土保持监督治理的力度,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的发生。截止2005年全县累计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9.35平方公里。产生了明显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重点治理工程有黄羊川坡改梯工程、古浪县生态环境建设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古龙山绿化提灌工程、扎子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黄羊川旱坪台提灌工程、炭窑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古浪县柳条河小流域治理坡改梯工程。普遍治理工程为兴修水平梯田、沟坝地建设、铺压砂田。

(四)、防洪工程

1、大靖河海子滩临时防洪工程大靖河洪水流至下游海子滩后无安全行洪通道,致使该区域形成大面积的洪水泛滥区,造成大水大灾,小水小灾,每年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水灾害。大靖河海子滩临时防洪工程位于黄灌区海子滩地区,是利用形成的自然冲沟,开挖新修设计流量50立米/秒的排洪土渠5.2公里,修铁路路基防护堤1.3公里,穿渠倒虹吸7座,跨井渠渡管2座,过水路面2处,穿越村庄1处,将大靖河洪水引入马家磨河。排洪渠底宽7.5米,深2.4米,渠口宽17.1米,堤顶宽2.5米。完成土方开挖及回填12.26万立米,C15细粒砼砌石697立米。工程由古浪县海子滩镇政府负责实施,水务局负责施工技术指导,于2003年5月16日开工,2003年7月20日竣工,投资80万元。工程确保了海子滩4.2万亩耕地,1.35万农户,6.6万人的安全。

2、民权乡赵家茨滩防洪工程民权乡赵家茨滩防洪工程是解除七、八墩沟洪水进入赵家茨滩后对沙河沿、山弯两个移民村耕地、村庄危害的防洪工程。工程设计新建长930米,底宽5米,深2米,口宽9米的排洪土渠1条;新建长160米,顶宽2米的截水坝1座。设计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该工程由古浪县民权乡政府负责实施,大靖河水管处负责施工技术指导,于2002年6月开工,2002年7月建设完成,总投资10万元。

二、电力

(一)、机构古浪供电所于1979年1月18日成立,所址在县城东隅的古浪河滩东岸河床上,1991年6月11日,古浪县农电局成立。1997年5月23日,古浪县农电局被武威电力局协议代管。县农电局下设4办(行政办、党委办、工会办、职教办)7股(安监股、用电股、生技股、财务股、审计股、保卫股、后勤股)3室(行政监察室、调度室、校验室)和修试所、汽车队、综合服务公司、光明热力公司4个实体单位。下辖8所(古浪、永丰滩、黄花滩、大靖、土沟井、横梁、干城、十八里堡供电所)22站(古浪、古丰、定宁、城关、永丰滩、泗水、胡边、土门、黄花滩、大靖、大墩滩、裴家营、海子滩、冰草湾、直滩、横梁、民权、干城、新堡、十八里堡、黄羊川、黑松驿供电站)。2006年在编568人。

(二)、电网建设黄羊镇至大靖35千伏线路及大靖变电站,于1975年1月3日通电。长城至永丰滩35千伏线路及永丰滩变电站,1977年6月5日通电。黄羊镇电厂至古浪35千伏线路及古浪变电所、古浪至十八里铺35千伏线路及十八里堡变电站,1988年8月16日正式通电。截止1990年,全县已建成35千伏农电线路4条,109.7公里;10千伏线路16条,758.62公里;低压线路266.5公里。建成35千伏变电站4座,主变8台,容量1820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35千伏越级6台,容量5700千伏安;10千伏896台,容量45110千伏安。全县用电设备容量30713千瓦,其中农业用电设备容量25183千瓦;县办工业用电设备容量5356千瓦;其它174千瓦。全县年用电量以1990年计为7002.86万度,其中农业用电量4481.16万度;县办工业用电量2438.7万度。县城居民生活用电83万度。1990年底,全县23个乡镇中已通电的19个,224个村委会中已通电的200个,总农户63300户中已用电的40000户,占63.19%。

止2006年,县境内建有裴家营、泗水110KV变电站2座,古浪、十八里堡、干城、横梁、大靖、土沟井、黄花滩、永丰滩、城关35KV变电站9座,拥有35KV送电线路8回239.97公里,10KV配电线路35条1594.75公里,初步在全县形成了以2座110KV变电站、9座35KV变电站为主网架,8条239.97公里35KV配电线路,1594.75公里10KV配电线路辐射县域的供电网络。

(三)、农电建设与管理1975年大电通古浪后,彻底解决了深井抽水动力问题,加速了海子滩、永丰滩两个纯井灌区的开发建设。截止1990年底,全县共有机井722眼,配套644眼,运转的460眼,使7.7万亩干旱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井水地,安置了干旱贫困山区部分贫困户,从根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据统计,井灌区亩产普遍达350多公斤,是旱地的6倍多。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990年已达1466台,大大减轻了人畜负担。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了,1990年全县达到3139家,总产值达2989.06万元。1991年古浪县农电局与原水电局分设成立后,对农村低压用电进行地埋式改造。低压线损由原来的25%下降为7.4%,户均月缴费从8.80元下降为1.91元。以8个变电站为中心,设立了8个供电所,以乡镇为网区建立了22个供电站,实行局、所、站三级管理。1999年,农电局购、售电量首次突破一亿千瓦时大关后,购、售电量每年均以12%的速度递增,2004年创历史最高记录,售电量达14660万千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