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古浪卷
20817000000019

第19章 交通运输

一、道路

(一)、古道古浪是河西走廊门户,是“丝绸之路”的必经地段,有中国西部“金关银锁”之称。从西汉起,在古浪境内就有两条古道:一条是由南而来,即从金城(今兰州)过黄河经令居(今永登境内),越乌鞘岭、递运所,过十八里堡,到古浪驿站、递运所,过小桥堡、双塔堡,入武威界,达靖边驿站、递运所西去。在县境辖区内共46公里。明代,每驿站有额军60名,马骡60匹(头);每递运所有额夫50名,牛车40辆。清代,古浪、黑松驿站,配夫21名,马32匹;古浪、黑松驿两递运所配夫14名,牛车9辆;安远驿站、递运所,因“地寒苦,诸物少产,难以安马”,故驿站配夫50名,递运所配夫25名,牛车15辆。一条是由东而来,即从颤阴(今靖远)过黄河,经媪围(今景泰),过洪水堡牦牛圈入朴环(今大靖)界,越大岭、阿巴岭堡、裴家营堡、大靖堡、夹山岭堡、土门堡,到泗水堡的圆墩子,入武威界,到达家寨墩,西去。在县境辖区共99公里。清代初期,在此道的县境辖区内设置7塘,每塘各配马10匹,夫5名。清乾隆、同治两朝,曾两度新辟“连路”驿道。这两条武威至永登的“凉州大路”,在县辖区内分别长35公里和45公里。

(二)、公路

1、国道县境内的国道线是在古代驿路基础上改修而成的,在县境辖区内共长46公里,呈南北走向(里号2401至2477)。这条公路20世纪20年代称为兰(州)肃(州)公路,30年代以后称为“甘新公路”(即甘肃至新疆),从1989年起改为“上海至新疆伊宁”的国道,代号312线。

该线于民国16年(1927),在原古道基础上整修加固,可勉强通行汽车,但仍然是晴通雨阻。民国22年征用沿途民工改修、加宽、砂石铺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面进行了加固、改修。经过多年的整修养护和技术改造,使县境内路段全部达到了二级公路标准。2001年312国道古(古浪)永(永昌)段修建成半封闭高速公路,并在古浪镇八里营建成高速公路管理站,在双塔和古浪峡北口建成高速公路收费站两个。

2、省道县境内的省道是在古代县境北部的驿路古道基础上修建而成的,呈东西走向,明、清时代叫“边路”(沿北部长城而行),民国时期叫“凉州大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80年代以前叫双(塔)景(泰)公路,1989年改称海(宁夏海源)古(浪)公路,代号308线。东从牦牛圈的219公里加900米起,到西部双塔319公里加600米止,与国道312线相连,在县境辖区内共长99.7公里。民国24年(1935)改修。截止1990年底,除大土沟1公里砂砾路面外,全部符合三级公路的标准。1998年重新扩建,按照二级公路标准,为四车道,于2000年竣工通车,改称为308省道。并在大靖和土门各建成一个收费站,大靖收费站于2003年撤除。

3、县乡公路1990年县境内有县道8条全长271.4公里,全部为砂砾路面。

2005年,全县列入管养的县乡公路达10条(段),总里程337.09公里(其中:县道283.47公里,乡道53.62公里),沥青路面达到205.82公里,占管养里程的55%。

县乡公路网主骨架布局为“三纵两横”十条线:三纵线:一纵线为武古路为武威凉州区至古浪县城,全长39.03公里。二纵线为大海路为大靖至海子滩谭家井,全长36.88公里。三纵线为大小路为大靖至横梁小山子,全长18公里。

两横线:一横线为十条路,十八里堡至景泰条山,全长106公里。二横线为马永路,黄花滩至永丰滩,全长35公里。另外5条线路为为古浪至哈溪公路(简称古哈路)代号X145线,县境内全长15.98公里。黄花滩至永丰滩公路(简称马永公路)代号X168线,全长20公里;曹家湖至西大滩公路,简称曹西公路,代号X144线,古浪境内5.43公里;谭家井至年家井公路(简称谭年公路),代号X148线,全长51.03公里;华藏寺至干城公路(简称华干公路)代号X142线。古浪境内9公里。

(三)、铁路县境内有兰(州)新(疆)线和干(塘)武(威)线两条铁路通过。总长130.01公里,有15个火车站,15个养路工区。

1、兰新铁路(兰州至新疆)兰新铁路在县境内是1953年开始动工修建的,1954年修通,并开始临时运行,1957年12月正式交付使用。在县境内长51.48公里,设置有沙沟台、龙沟铺、柳家台、十八里堡、古浪、小桥堡、双塔等7个车站和7个养路工区。车站全部属于三道轨车站。1989年春,开始施工建成电气化铁路。2003年至2006年,重新规划改建为双轨道,更名为“兰武二线”,火车站迁移到定宁镇地界。乌鞘岭隧道全长20.05公里,被称为亚洲特长隧道。

2、干武铁路(干塘至武威南站)干、武铁路在县境内于1959年春动工修建,1960年底完工,1961年12月正式交付使用。县境内长78.53公里,设置有大嘴子、冰草湾、谭家井、石峡子、黑冲塘、双槽子、土门、圆墩等8个车站和8个养路工区。车站全部属于三道轨车站。干武线电气化于1995年至1996年间施工并建成,是全国第一条在沙漠地带建成的电气化铁路线。

(四)、桥梁县境内312线国道共建有大中型桥梁9座,总长270.33米。在7条县道公路中,共建有桥梁32座,总长度为532.2米,全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县境内穿越的2条铁路线,共修建有永久性钢筋混凝土桥梁44座,总长度1429.1米。其中兰新铁路有桥梁18座,总长度811.3米;干武铁路有桥梁26座,总长度617.8米。

(五)、涵洞公路涵洞县境内修建有永久性钢筋混凝土涵洞的公路有8条,共修建涵洞540道,总长度为5086.13米。其中,312线国道在县境内共修建涵洞87道,总长度870米;308省道在县境内共修建涵洞135道,总长度1350米。

铁路涵洞兰新铁路在县境内路段,共修建大型隧道6道,总长度1629.5米;小型涵渠56道,总长度为1468.6米。干武铁路在县境内的78.53公里路段,共修建小型涵渠29道,总长度为629.2米。

二、运输

(一)、驮运脚户骡、马、驴的驮运者,群众称为“脚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他们是农副产品、轻工业产品的贩运者,也是旅客往来的主要运载工具。多是结伙成队,往返于兰州、武威、宁夏、青海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各种现代化运输工具的大规模发展和使用,骡马驴的驮运作用者逐步消失。

驼运骆驼是古浪县历史上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之一。民国24年(1935)全县有骆驼526峰。民国35年(1946)土门地区有17家驼户(商号4家,驼户13家)就有骆驼779峰,大靖地区7家商号就有驼547峰,全县共有1326峰。主要是把河西地区乃至甘肃省内、宁夏、内蒙古、新疆的羊毛、牛毛、皮张、药材、食盐等土特产品,运往陕西汉中和河北京津地区,再将那里的五金百货运回,有时也被政府调遣运送军用物资。民国30年(1941)县政府将土门地区的部分驼户组成两个驼运队,一队225峰,二队213峰,为第八战区甘新交界的猩猩峡转运苏联援华抗日物资,时达2年之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50年代初骆驼大部分被政府收买,组成进军西藏的骆驼运输队,驼运基本消失。

(二)、大车运输木、铁车运输民国32年(1943)政府组织全县车辆,将县内国库仓粮义务运往兰州第八战区,时达1年之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到了80年代,已全被机动车辆所代替。

胶轮大皮车运输用3至4匹骡马牵引,1956年开始使用,主要用于农业生产。

轿车专供乘人用的车辆,为大户人家所有,1957年以后已不再使用。

(三)、汽车运输1990年资料统计,全县行政机关单位共有货运汽车92辆,其中大货车48辆,小货车44辆。

客运、货运情况:1975年客运量2.1482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04.7277万人/公里;货运量1.3637万吨,货运周转量135.7682万吨/公里。1980年客运量14.64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250.68万人/公里;货运量0.96万吨,货运周转量82.90万吨/公里。90年代中后期开始,以民间运输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