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古浪卷
20817000000002

第2章 自然资源(1)

一、土地资源

全县总土地面积为5287平方公里(折合793.05万亩)。依据土地的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分布特征等因素,可分为以下几种资源类型。

(一)、耕地全县可耕地总面积为222.76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28.09%,主要分布于古浪河、大靖河流域及上游峡谷区和下游川滩区。土层大部深厚,肥力较高,质地多为沙壤和中壤。耕地分为:一是质量好的农用地,主要是古浪河出山口的部分灰钙土、灌淤土水地;大靖河上游的灰钙土和灌淤土水地;大靖河下游的沙壤灰钙土和井水灌区的灌淤土等,面积为17.8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二是质量中等的农用地,主要是黑松驿、古丰等半干旱山区的山地黑钙土。三是质量下等的农用地。

(二)、园地全县果园主要分布在双(塔)景(泰)公路以北及沿线的永丰滩、胡家边、土门、黄花滩、大靖、海子滩等乡镇,主要树种有苹果、梨、杏、桃、枣、葡萄等。

(三)、林地全县宜林面积22万余亩,天然林多分布于昌灵山和县境南缘的中亚高山地带;人工林在全县山、川、沙地均有分布,尤以川、沙地区为多。树种主要有云杉、山杨、二白杨、小叶杨、金腊梅、高山柳、酸刺、榆树、沙枣树、花棒等。

(四)、疏林草地指地面生长有零星树木和草本植物,且树木覆盖度低于植物覆盖度的土地,这类土地全县约1万亩。

(五)、草地全县草地面积约338万亩左右,大部分地区降雨量少,产草量低,载畜量不高,包括高寒草甸、高山草甸、山地草原、山地荒漠、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和干荒漠7个草场类。生长植物主要有冷蒿、针茅、马莲、芨芨草、合头草、苦豆子、骆驼蓬、红沙、沙蒿、驼绒蒿、白刺等等。

二、气象

古浪县位于河西走廊东部,属欧亚大陆内陆腹地,在全省气候区划上属祁连山高寒亚干旱区和河西冷温干旱区。夏季东南季风带来的温汽,因受大山系阻隔,难以深入本区域,但西南季风带来的温汽,由于青藏高原的影响和作用,可抵达本区东部。热季由于受西太平洋副热带和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微量输入,降水比较集中;冷季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和控制,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因此具有大陆性气候和青藏高原气候的综合特点。由于县境内地势南高北低,气候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差异。根据农业区划对古浪气候类型的划分,全县有4个农业气候类型:北部平川和沙漠为温凉干旱区,中部绿洲平原为温寒干旱区,中南部低山丘陵为寒冷干旱区,南部中亚高山为寒冷半干旱区。全县光照、积温和降水等都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和增加。从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受大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平衡失调等影响,气温略有降低,降水量逐年下降,冬暖春寒现象增多,干热风、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频繁。总的气候特征为:光照丰富辐射强,热量不足温差大,降水稀少不均匀,干旱连年风沙多,不同灾害年年有。

(一)、气候与全国气候区划相比较,古浪冬长无夏,春秋相连。按农事区分,春季始于3月,约历时90天;夏季始于6月,约历时70天;秋季始于8月,约历时80天;冬季始于11月,约历时120天。

春季太阳辐射迅速增强,气候干燥,升温幅度较大,但由于春季冷空气入侵频繁,气温的升降波动较大。常伴有大风、沙暴、倒春寒等气象现象。4月平均气温平川区为8℃至10℃,山麓地带在6.5℃左右,中、低山区为0.2℃至5℃。

夏季高空常受副热高压的影响,地面受热低压控制,气候比较炎热。平川地区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达37.2℃;山麓地带亦在7月至8月份。气温较高,气候干燥,多干热风、干旱、病虫害。一般7月下旬和8月上旬多暴雨,容易发生山洪。

秋季北方冷空气活动加强,平川区最早在9月中旬就有寒潮入侵,气温迅速下降,出现霜冻。10月平均气温,平川区为8℃至9℃,山麓地带为5℃左右。海拔在2700米至3000米之间的中亚高山只有0.5℃至2.0℃左右。

冬季在蒙古高原高压控制和西伯利亚寒流作用下,气候寒冷干燥,雨雪稀少。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平川区有4个月,山麓地带和中低山区为5个月

(二)、日照古浪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628.9小时至2852.3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9至64,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是随着海拔的增高而减少。北部温凉干旱区和中部温寒干旱区,年日照时数为2852.3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4%。7月日照时数最多,为263.4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9%;12月最少,为209.7小时,日照率为71%。南部寒冷干旱区和寒冷半干旱区,日照时数为2663.3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0%。6月日照时数最多,为235.8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4%。2月最少为212.9小时,日照百分率为70%。

(三)、辐射年总辐射量为128.0千卡/平方厘米至136.17千卡/平方厘米,川区元庄子的年总辐射量为136.17千卡/平方厘米,山区为130.41千卡/平方厘米。

(四)、气温古浪县属祁连山高寒亚干旱区和河西冷温干旱区,年平均气温4.9℃,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9.8℃,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7.5℃。年平均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递减,年际变化不大,最高值为5.4℃(1960年),最低值为3.8℃(1967年)。

(五)、地温古浪地面温度年平均为7.5℃,比年平均气温高2.6℃。最热月7月平均为22.2℃,最冷月1月平均为-8.6℃。古浪土地平均冻结日期在10月28日,最早结冻出现在1967年10月3日,最迟结冻出现在1974年11月14日。解冻平均日期为4月10日,最早解冻是在1970年3月24日,最迟解冻是在1967年4月25日。

(六)、气压主要受海拔高度的影响,一般是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全县平均气压在793.4百帕左右。南部中亚高山区的气压最低,北部沙漠和平原区的气压最高。

(七)、降水一般年平均降水量从北向南,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且分布不均。根据气象资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06.7毫米,其中川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00毫米左右;浅山区在300毫米左右;高寒二阴山区为350毫米至450毫米。

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全县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冬半年由于东亚大陆低空盛行偏北风,而高空盛行西风,中高纬度亚洲大陆是两槽脊型,受脊前西北气流控制,故气候寒冷干燥;夏半年尤其是盛夏,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台西伸,或印度洋暖湿的西南气流输入,空气较湿润,多易出现中、大雨或局部地区暴雨。全年自1月份开始,降水量逐月增多,9月份开始逐月减少。4月至10月降水较集中,占年降水量的90%至92%,而11月至3月份仅占8%至10%。一年中降水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尤以8月份为最多;最少出现在12月和1月。

根据兰州中心气象台对河西地区的划分标准(日降水量达0.1毫米至5.0毫米为小雨,5.1毫米至15.0毫米为中雨,15.1毫米至30毫米为大雨,30毫米以上为暴雨)计算,川区平均年降小雨51次左右;中雨3次左右;大雨不到1次;暴雨在个别年份局部地方出现,如1977年8月1日大靖地区的暴雨,降水量达80毫米至120毫米,造成严重灾害。山区每年降小雨66次左右,比川区多3次。最早出现在4月,最晚结束在10月,集中在7月至9月。暴雨个别年份出现,局部地方出现的机会较多,强度最大的一次出现在1966年8月14日至15日,2天暴雨,总量达71.7毫米,造成洪灾。

春季的第一场透雨(一次连续降水过程雨量达10毫米以上)与农业生产关系极大。因境内灌溉条件差,大部分山、滩旱地只能靠有限的雨水来种植作物,尤其在前一年秋日底墒不足的情况下,春季下种只能待第一场好雨。据气象资料,古浪第一场透雨平均出现在5月11日,最早出现在1970年4月2日,最迟出现在1971年7月6日。一般出现在4月份的机率为68%,5月份的机率为14%,6月至7月份的机率为14%出现早的年份较多,偏迟或特迟的年份基本7年一遇。

降雪平均开始日期在10月6日,最早出现在1959年9月17日,最迟出现在1964年12月1日。平均降雪期为203天,最长达252天,最短为152天。年平均降雪日期为31.1天,最多年份达47天,最少年份为23天。一年中3月份降雪日数最多,平均为6.4天,最多年份达12天,最少年份为1天。历年平均积雪日数56.8天。最多年份为90天,最少年份为25天。从各月分布情况来看,12月至2月积雪最多,平均10天左右,最多年份可达26天。最大积雪深度24厘米,出现在1979年的11月17日。川区的积雪日数,不到山区的一半。

(八)、蒸发古浪县蒸发量较大,川区年平均蒸发量为2807毫米,是年总降水量的13.5倍。一年中5月至7月蒸发量最大,均在400毫米以上。山区为1777毫米,是降水量的4.9倍。一年中最大蒸发量,出现在5月至6月,全年1月蒸发量最小。

三、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