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古浪卷
20817000000032

第32章 军事

一、军事设施

(一)、历代军事设施长城古浪境内的长城,筑于汉、明两代。堑壕培土而成的,群众称“壕墙”;夯土版筑而成的,群众称“边墙”。经千百年风雨剥蚀,至20世纪50年代还较完整,由于雨侵风蚀,人为破坏,到今天仅存少量整段墙垣,多为断垣残迹。

1、汉长城《汉书·西域传》记载:“……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今永登县城西北)以西。”《史记·大宛列传》载:“而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部,以通西北国。”《汉书·张骞传》臣瓒注亦详记此事:“令居,县名也,属金城,筑塞西至酒泉也。”据此,令居以西至酒泉长城的修筑,当是元狩二年(前121)以后之事。那么纵穿古浪县境西南部的这段汉长城,无疑是这时修筑的,它从乌鞘岭起,沿大路东山岭而下,经安远、过小龙沟河,沿龙沟河东岸山岭到十八里铺,过黄羊川河,上铁柜山,经黄家阍门、灰条湾,顺古浪峡东山岭而下,过石沟门,沿马家沿、长流渠、定宁寨、石家墩、肖家营、韦家庄、中西湾、严家墩,过古浪大河,经贾家团庄、郑家楼、圆墩子、铧尖,入武威境,长53公里。据保存较完好的郑家楼至铧尖一段量得:底宽一丈二尺,收顶八尺,高一丈五尺,女儿墙高四尺,共高一丈九尺。这段“汉边”,在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为防驻牧在土门、大靖一带的蒙古族亦卜剌南侵,进行过加固补修。

2、明长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秋九月达云等战胜阿赤兔,收复扒里扒沙(今大靖)。二十七年(1599)春二月,总督李汶上《松山善后事宜疏》,议奏筑新边。同年三月至六月,由达云修筑,荆州俊督建,西从泗水堡铧尖滩汉长城起,东到景泰县乌兰哈思吉黄河索桥止,共400里,其中本县境内220里,即从铧尖滩汉边起到阿巴岭堡之双墩止;景泰境内180里,即从双墩起到乌兰哈思吉黄河索桥止。边墙底宽一丈五尺,收顶宽五尺,高二丈,女儿墙四尺。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在加固县境内汉长城时,从汉长城经过的古浪大河东岸(今胡家边乡)新筑一道长城,它沿古浪大河东岸北下,经下西湾、贾家后庄,到胡家边东折,再经任家庄、朱家西滩、宁家墩、朱家庄、马家庄、到青石湾阍门,同汉代壕墙相接,全长25华里,边墙底宽一丈五尺,收顶五尺,高二丈,女儿墙四尺。

3、烽墩古代烽墩多建在长城、路边和营堡、隘口的制高点上,以燃烧烟火传递信息,调集兵马。明成化二年(1466)规定:“来敌百人,举放一烟一炮;五百人二烟二炮;千人以上三烟三炮;万人以上五烟五炮。”汉至清代,古浪境内的长城沿线,官马大路的沿线以及各营堡、隘口等处,均筑设有烽墩。

4、营堡历代王朝都把古浪作为军事要塞,在重要关口处筑堡设营,驻军把守。南大路营堡有安远堡营、黑松堡营、古浪堡营、西山堡。北边路营堡有泗水堡、永丰堡、土门堡营、夹山岭堡、大靖堡营、裴家营堡、阿坝岭堡。

5、驿站:汉武帝统一河西后,在本县境内的安远、黑松、苍松(古浪)设立驿站,传递官方文书,接待来往官吏,历代相沿。明、清两代,又在北路沿边设立塘站,在本县境内设有圆墩子塘、土门堡塘、夹山岭堡塘、黄家寺塘、大靖堡塘、裴家营堡塘、阿坝岭堡塘等。、

(二)、现代军事设施196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进驻古浪,开始在古浪县境内的11个乡镇的重要军事地域构筑军事设施。构筑成各级指挥系统和屯兵点、支撑点、坑道、暗道、交堑壕、观察点以及各类军事工事等攻防体系。

(三)、人民防空工事1971年,县成立战备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民兵为骨干,全民动员,生产战备相结合,组织挖地道、筑工事、修壕沟、掩体,开始“三打”(打担克、打飞机、打空降)、“三防”(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武器)的军事教育和训练,并在黄羊川、横梁、干城等3个公社组建战时、后勤、救护等为主的后方基地。全县挖地道、防空洞、壕沟29万米,修筑地政隐蔽部26个,仓库19个,计580平方米,其中:古浪城区为战备重点地区,战斗城设在西升洼,坑道长2700米,为钢混结构。

二、地方武装

(一)、清代的地方武装同治二年(1863)甘肃回民掀起反清运动,黄羊川、土门、肖家营等地回民也起而响应。为保全乡土安宁,各坝、各堡寨组织民团,数坝或一方联合组成总团,并公举团总、副团总,训练壮勇,御防劫掠烧杀。同治四年(1865)陕西反清回民首领杨文治占领裴家营,并以此为据点,直到十二年(1873)左宗棠大军西来,回民军始离此西进,时达10年之久。

(二)、国民时期的地方武装民国5年(1916)各坝举办保卫团,保卫地方。每团有团丁120名,每届冬令巡山,平时只有十余人会哨。20年(1931)后,保卫团停办。民国31年(1942)全县范围内组织自卫队,队员30余人。1949年4月,将自卫队改名为自卫团,团员除原有的自卫队员外,均为县境内抓来的验兵不合格壮丁,每团约70多人。

(三)、人民武装1949年12月,组建古浪县人民武装部。1954年秋县人民武装部撤销,成立兵役局。1958年秋古浪县兵役局撤销,恢复古浪县人民武装部。1986年6月,古浪县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名称改为“甘肃省古浪县人民武装部”。1994年月11月,古浪县人民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甘肃省古浪县人民武装部。

三、战事

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凉州卢水胡反叛,张既率兵讨伐。卢水胡以7千余骑在阴口(今靖远、景泰间的黄河渡口)阻击,张既佯攻阴,暗暗潜入次(今土门一带),扫清守敌,直抵武威。

东晋兴宁元年(363),李俨等引前秦军队入据陇右,前凉王张天锡自率3万人马到苍松,伐李俨。李俨大败,入城固守,并派儿子李纯向苻坚求救。苻坚派将军王猛救援,天锡大败,死者十之二三。

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前凉王张天锡世子张大豫,在前秦长水校尉略阳(今甘肃秦安)人王穆的保护下跑到河西,投靠秃发思复鞬,思复鞬送他到魏安(今大靖)。魏安人焦松、齐肃、张济等起兵数千,并在次(今土门一带)举行迎接仪式,拥立为王,建元凤凰。接着围攻昌松郡(今古浪小桥一堵城),活捉了太守王世强。吕光派大将军杜进讨伐,被大豫败于苍松,遂进逼姑臧,以求胜负。

东晋隆安三年(399)秃发利鹿孤派其将金树、苏翘率兵5千攻占昌松郡南的漠口(今黑松驿)。逾年,赦其境内。

东晋元兴二年(403)七月,南凉秃发檀攻占昌松、魏安,收编其兵办。

东晋义熙四年(408)五月,后秦姚兴派中军将军姚弼、后军将军敛城、镇远将军乞伏乾归,北步兵3万袭击檀。大军至漠口(今黑松驿)、昌松(今古浪小桥堡一堵城),昌松郡太守苏霸闭城坚守。姚弼大破昌松,斩了苏霸,长驱姑臧。

隋大业十三年(617),割据金城(今兰州)的薛举派部将常仲兴渡过黄河西进。李轨派将军李赟据战于昌松,李赟胜,斩首2千级,余众全部俘虏。

唐武后久视元年(700)秋,吐蕃大将麦菊莽布支率骑数万侵犯凉州,人洪源谷(今古浪峡)入,围攻昌松县。陇右大使唐休璟率数千兵马战于昌松,大获全胜。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七月,甘肃巡抚田乐,凉州总兵达云等率兵万人,和窃踞扒沙(今大靖一带)38年之久的阿赤兔展开决斗。阿赤兔等败走,扒沙始收复,取靖乱安定之意,改扒沙为大靖。

崇祯十六年(1643),农民起义军李自成部将贺锦率部西征,与古浪守军激战。守军大败,起义军占领古浪。

清顺治五年(1648)三月,甘州(今张掖)回民米喇印和丁国栋的抗清军,在古浪与清军激战。义军占领大靖、裴家营等地。

民国25年(1936)11月9日(夏历九月二十六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进入古浪境内与马步青、马步芳部进行了浴血奋战。

古浪城九军与马部浴血奋战4昼夜,毙敌官兵2000余人,红军战士壮烈牺牲2400多人。11月18日(夏历十月初五日),三十军和五军从土门出发,过武威向永昌挺进。

兰州战役胜利结束后,彭德怀司令指挥一野、二兵团六军乘胜向河西进军。9月13日解放古浪。

四、民兵建设

1952年全县共有民兵4000人。1958年遵照“全国皆兵”、“大办民兵师”的要求,把16岁至45岁的男女公民编入了民兵组织,生产劳动均以民兵建制集体活动。1961年,全县编民兵师1个,团1个,营15个,连190个,排1324个;武装基干民兵营1个,独立连16个,排172个,班946个。总计有民兵67888人。1970年,全县组编民兵师1个,团17个,连198个(内有武装连16个),排1227个,班4300个。共有民兵80043人。1980年,全县组编民兵师1个,团17个,营83个,连202个,排1701个,共有民兵75007人。1987年根据中央文件精神,重点进行了民兵专业技术分队的调整组建工作,在一些重点乡镇组建了通讯、防化、高机、地炮、侦察等专业技术分队。全县编有民兵团1个,营7个,连63个,排229个,民兵总人数为28792人。

进入21世纪之后,民兵训练面临新的形势,为了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使民兵训练向标准化、正规化方向迈进,古浪县于2002年9月在原民兵武器库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建立了新的民兵训练基地。基地位于古浪县城西南之古龙山下,一次可承训100人,基本上可以满足全县民兵集训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