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西部开发中的『三农』问题研究
20835400000026

第26章 西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

——逐步提高牧区牧业集约建设水平。增加投入要重点建设水热资源比较充足的草地,发挥人工草场的生产潜力。对干旱冷凉的草地要控制放牧,严禁超载放牧,保护草场资源的再生能力。

——重点建设人工池塘水产养殖体系。在西南的丘陵河谷地带或山区的水塘水库,都有发展水产养殖的良好资源,稻田养鱼也有相当的潜力。推行小水体精养高产技术,是发挥水域资源的主要途径。

——建设两江上游和西北防护林体系。这个防护林体系不仅关系到西部地带的水土流失,而且严重影响到长江和珠江中下游地带的环境和经济发展。西北防护林体系也是关系到西北水土流失和黄河中下游安全的重大工程,需要国家和地方、上游和中下游的联合共同建设。

——东西部联手综合开发西部资源。为了加快开发西南的磷硫矿藏、水和能源、特种生物资源和南亚热带农业资源,西北的石油、钾矿、光能、风能、特产经济作物资源,需要同东部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实行互补和结合,以尽快发挥资源的优势,推进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

(二)树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既要实现经济效益,又要维护和改进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要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分析工业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可以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破坏之间存在着倒u形关系,或者称之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即环境破坏随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和西欧日本的经历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台湾等的发展都符合这样一种倒u形关系。然而,在概念上接受这一关系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恶化只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的一个暂时的现象,可以听之任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环境,在环境保护中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要将生态保护纳入到经济发展的进程之中,尽量减轻经济发展对生态的破坏作用,有效地防止经济发展中对环境的不可逆破坏。西部的资源虽然丰富,但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却很脆弱,加上多年来资源型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西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遇到了严重的威胁。

西部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是农牧民为了生存,陡坡开荒、草原过度放牧、林业过量采伐所造成的。从短期看来,可持续发展的紧迫需要在短期内可能使西部地区的农林牧以及后续加工业的发展受到影响,但一个稳定的生态是农业长期发展的基础。由于多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对生态过度的破坏最终将无法恢复,必须避免任何以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利益的行为。可行的方法是在不破坏生态的原则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从结构调整、现代化、产业化等多方面为农业发展寻找出路。美国西奥尔多·罗斯福时期的口号“明智的利用就是保护”值得借鉴。

(三)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以资源置换生产能力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产品供求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跨越,标志着长期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农产品全面短缺局面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单纯依靠增加农产品数量或提高农产品价格来增加收入的余地己越来越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已由过去的资源环境约束,变为资源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双重约束,农产品的结构和质量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这样的环境下,树立讲求增长质量的可持续性观念,正确处理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西部农业今后发展的关键。西部地区应立足于自身的优势产品及优势产业,加大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资源置换生产能力,以特色置换市场空间。当然,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与前几轮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过去农业结构调整是指数量或面积上的比例关系变动,改变过去以粮为纲、单打一的局面,主要解决农业向广度进军的问题,这种调整方法在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条件下是有效的。但随着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这种调整思路必须转变。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决不能再走简单的数量、比例变动的老路子,必须注重调整的质量。这次结构调整,要向生产的深度进军,提高农业的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

根据西部农业资源利用和农产品供求的现状,构建可持续农业体系,应在继续发展种植业的同时,加快林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步伐,提高其在大农业中的比重。与此同时,在大农业内部,要提高种植业与林牧渔业之间的多层次综合利用水平,努力实现农牧结构、农林结合、牧渔结构,更加有效地利用各种农业资源。

(四)搞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西部农村的资源丰度不断下降,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资源丰度下降,是指生产依赖的资源的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扭转。要正确处理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因素,人类的经济活动就是生产和消费资源的过程,但资源又是有限的,这就构成了资源与经济发展间的矛盾冲突。可持续发展提出要反思人类过去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改善人类利用资源的效率,关注资源的代际分配和利用,指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道路。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把保护放在首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同时,要把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纳入法制轨道,对土地、水等重要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管理和开发,杜绝资源破坏现象。要促进全社会保护和节约资源机制的形成,推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环节,深入持久地开展节水、节地、节能等活动。

西部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现状,决定了西部必须坚持把旱作节水农业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生态农业的重大措施来抓。多年来,西部各地区因地制宜,在发展早作节水农业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今后旱作农业要从整地改土入手,以蓄水保墒提高降水利用率为目标,重点推广抗旱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生物覆盖技术,少耕免耕保墒综合耕作和过腹还田技术。节水农业要按照因地制宜、高效实用的原则,大力推广管灌、喷灌、滴灌、渗灌和渠道防渗等多种形式的节水灌溉技术。

狠抓草地建设。林草植被建设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把草地建设和保护提到议事日程,规划好、实施好。基本农田未达标的地区,要在资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继续搞好建设。土层薄、坡度大、投资高、不宜搞的要停下来进行还林还草,自然条件很差的地区要有计划地移民并村,为退耕还林还草创造条件。基本农田达标的地区,要不再扩大面积,重点放在现有基本农田的改造提高和其他坡耕地的还林还草上。25度以上的坡耕地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规定,全部退耕还林还草;25度以下的坡耕地要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将部分土地逐步退出耕作,转向发展经济林和建设牧草基地。在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的同时,对现有草地要加大保护和改良。